纳指走熊?利好 A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07:29 1

摘要:上周五,全球科技股的“风向标”纳斯达克100指数再度遭遇重挫,单日跌幅达2.61%,引发市场广泛关注。然而,比单日跌幅更值得警惕的是其技术形态所发出的信号:该指数在跌破关键的200日移动平均线(MA200)后,虽一度尝试反弹回抽,但未能站稳,随后便开启了新一轮

上周五,全球科技股的“风向标”纳斯达克100指数再度遭遇重挫,单日跌幅达2.61%,引发市场广泛关注。然而,比单日跌幅更值得警惕的是其技术形态所发出的信号:该指数在跌破关键的200日移动平均线(MA200)后,虽一度尝试反弹回抽,但未能站稳,随后便开启了新一轮下跌。

在美国资本市场的技术分析流派中,200日均线地位崇高,被视为判断市场牛熊转换的“生命线”,乃至学术界也专门写过论文来验证。

回顾近年纳斯达克指数的走势,从下图可以看到,MA200的有效性可见一斑。

始于2023年初的那轮波澜壮阔的上涨行情,正是在指数突破MA200、经历回抽确认支撑有效后才得以展开。在此后的上行过程中,无论是2023年10月还是2024年8 月的回调,MA200都精准地扮演了支撑角色。反观2022年初开启的下跌趋势,同样以有效跌破MA200并回抽确认压力为起点。因此,仅从技术层面判断,当前纳斯达克的走势难言乐观。若短期内无法迅速收复MA200,投资者或需为可能出现的、类似于2022年级别的深度调整做好准备。

有趣的是,对于在A股市场搏杀的投资者而言,纳斯达克的潜在调整或许并非全然是坏消息,甚至可能带来一线曙光。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审视A股市场长期以来面临的某些困境。

这里先叠个甲,A股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确“弱”,而且是“内生性”的弱。正如笔者此前多次分析,A股指数层面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其整体盈利增长的相对滞后,难以匹敌美股市场那样由持续利润提升驱动的长期牛市。这背后固然有市场结构、题材炒作、高价发行等多重因素,但结果是明确的:A股的内生增长动力相对偏弱

除了内生增长问题,A股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某种程度上也显得“生不逢时”。在成熟市场,股票与债券通常扮演着“跷跷板”的角色,资金在两者间有效轮动。

然而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尤其是对于手握重金的配置型投资者而言,股市并非其核心配置方向。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中国市场曾经存在着年化收益率一度超过10%、且隐含“刚性兑付”预期的信托类产品。当投资者可以轻松获取两位数的“无风险”回报时,自然缺乏足够动力去股市中精耕细作,赚取可能仅为个位数的股息或承担波动风险去博取资本利得。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何A股历史上常常呈现暴涨暴跌的特征——唯有短期内极高的预期收益(例如,过往牛市往往需要达到年化30%甚至更高的泡沫化水平),才能吸引习惯了高无风险收益的资金冒险入场。随着信托、P2P等产品的刚性兑付被逐步打破,市场一度期待资金回流股市。

然而,现实并非线性演进。伴随着2014年沪港通的开闸以及各类QDII产品的成熟,A股被动地置于了与港股、美股的全球比价体系中。恰逢2012/2013年后美股开启了一轮史诗级牛市,纳斯达克等指数涨幅惊人。

这种强烈的外部对比效应,无疑削弱了A股自身的吸引力——尤其是在近年社交网络崛起之后。

即便额度限制使得多数国内投资者无法直接分享美股盛宴,但美股持续的优异表现通过各种媒介传播,潜移默化地加剧了部分投资者对A股的“无力感”与不信任。近年来网络上流行的对美股“YYDS”式追捧与“相信国运定投纳指”的调侃,便是这种心态的投射。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纳斯达克若真的步入调整甚至熊市,反而可能打破这种长期以来不利于A股的外部比价环境,为A股提供一个相对有利的“衬托”。当然,这背后可能还牵涉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因素,在此不作展开。

更值得关注的是,当下市场环境与几年前已大不相同,尤其体现在中概股与纳斯达克的关系上。

过去,许多投资者担忧美股回调拖累中概股,因为相当一部分热门中概股被视为纳斯达克科技股的“映射”或“Copy to China”模式的代表。纳斯达克下跌,中概股往往难逃拖累。但如今,两大趋势正在重塑格局:

估值分化:过去数年,纳斯达克指数屡创新高,积累了显著涨幅和较高的估值;而中概股自2021年起经历了深度调整,许多公司的估值已处于相对低位。这种“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估值差异,使得美股因高估值调整时,中概股反而具备了相对的“安全垫”,甚至出现比价效应的吸引力。范式转变:更重要的是,中国科技产业正从过去的跟随模仿,逐步走向与美国科技巨头同台竞技甚至局部领先的“扳手腕”阶段。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产大模型异军突起,对美国同行构成实质性挑战;宇树科技等机器人企业的创新突破,也展示了中国在硬科技领域的潜力。这些新兴力量,虽然很多并非上市公司,但它们所代表的产业趋势,为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传统互联网商业巨头赋予了来自 qwen 的开源人工智能“一哥”叙事,也让整个中国科技板块展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道路自信”。这种自信不再完全依赖于美股科技股的估值锚,而是基于自身的创新和突破。

当前纳斯达克的调整,虽然短期内可能对恒生科技指数等产生情绪扰动,但中长期来看,对中国的权益资产(包括A股和港股中的优质公司)很可能是一个积极信号。

它不仅可能改善A股的相对比价环境,更重要的是,它发生在“中国科技自信”日益增强的背景下,美国科技股的回调反而可能为中国科技力量的独立崛起提供某种印证和支撑。至于这个“好消息”最终能释放多大能量,我们拭目以待。

说到 A股,之前写过一篇《如何复刻,并超越全A指数》,聊得是采用大盘指数+小微盘指增的思路,来复刻 A股的市值分布,兼顾低费率和超额。

当然,当时只是用场外基金做了一个模拟盘。不过最近发现,单单考虑场外基金,其实有点自我束缚了。以往类似策略只考虑场外基金是因为指数增强近乎清一色在场外,但是伴随这几年交易所大力推动指增 ETF 的发行,现在可选标的不但大幅增加,甚至还出现了跑赢场外的强手。

下图是过去两年,我跟踪的 1000 指增的收益排行,你会发现招商中证1000 指增策略 ETF,位列第一。

在量化领域,EarlETF 的老读者对于招商基金应该不陌生,招商量化精选这个标志性的主动量化产品,自 2021 年我在“不抱团”组合发掘以来,可谓是表现卓越。当然,招商在指增领域,也是布局很早,产品线比较广的,早在2017年初便发行了中证1000场外指增产品,也是该标的指增领域第二家入局的管理人。

截至2025年3月28日,较早入局的中证1000指增玩家中,可以看到招商基金旗下中证1000增强A、中证1000增强C的近5年回报分别为72.57%和69.17%,同类领先优势明显。

而在指增 ETF 领域,招商基金更是很早就意识到价值,早早布局的。比如这只招商中证1000 指增策略 ETF,是 2022 年末成立的,在当时许多基金公司连中证1000 的场外指数增强都还没布局,但招商基金却已经连场内指增 ETF 都布局好了,还是极有前瞻性的。

我拉了一下这只产品成立以来的净值走势,以中证1000 全收益指数作为对比基准,可以看到比值曲线的上升是相当的平滑,而超额收益两年多也累积了 24%+,当中证1000 还在为同期扭亏奋战时,招商中证1000 指增策略 ETF的持有人倒是享受到硕果了。

这主动量化与增强基金 “全面开花”的业绩,很难让人归因为“运气”的成分。事实上,我在去年底招商基金举办的指数策略大会上,曾有幸作为圆桌主持人采访了量化部的王平总,他指出:“投资者往往更关注短期市场波动(即beta),而忽略了长期超额收益(即alpha)的价值。在A股市场,beta的波动性极大,而alpha机会更为吸引人,较成熟市场 的定价效率,恰恰给量化策略捕捉稳定的超额收益提供了可能。我们通过指数增强基金专注于长期alpha,帮助投资者追求资产长期的增值。”

指增 ETF,作为一个产品类别,未来的价值在哪里?

也正是因为招商中证1000 指增策略 ETF的超强的业绩,让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除了基金经理本身的能干之外,指增 ETF 相对传统场外指增基金,有什么先天的优势?

我想到至少有两点:

其一、费率。传统场外指数增强基金,0.8%至 1%的管理费/年是常态,外加 0.15%的托管费。但指增 ETF 的诞生,大多处于基金降费的大潮中,所以费率往往比较宜人,比如招商这只 1000 指增 ETF,费率结构是 0.5%管理费+0.1%托管费,合计 0.6%。相比 1%+0.15%的那些,每年费率上就能省出0.55 个百分点来,对于超额增强上本就锱铢必较的产品,这是不可忽视的差别。

其二、仓位。对于传统场外指增,为了应对申赎,往往要维持不小的现金仓位,股票仓位往往低于 95%,如果我们相信股票资产长期能产生较高的收益,那么过低的股票仓位本身就意味着收益的损耗。而在类似“9·24”行情那样短期暴涨搭配场外申购进一步稀释仓位的特殊行情,场外指增的这个缺点,就显露无疑。哪怕是许多此前业绩优秀的场外指增,在去年那波大行情中,也被迫出现了超额回吐。但类似招商中证1000 指增策略 ETF,股票仓位可以长期保持在 98%甚至更高,这方面的损耗就小许多了。

如果憧憬一波牛市,低费率+高仓位的指增产品,比如指增 ETF,显然有其优势。

当然,当下指增 ETF 不得不面对的“少年期烦恼”就在于,知晓的人还不够多,所以交投不够活跃,每天可能就几百万级别的成交额,不过有做市商的参与,对普通投资者单笔几十万元的成交,毫不费力。

来源:EarlETF只投基不炒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