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26年,玄武门之变爆发。这是李世民夺权的关键之战。那一天,他弑兄杀弟,逼迫父亲李渊。事后,他又以胜利者的姿态,将弟媳纳入自己的后院,并最终拿下了大唐的皇位。
626年,玄武门之变爆发。这是李世民夺权的关键之战。那一天,他弑兄杀弟,逼迫父亲李渊。事后,他又以胜利者的姿态,将弟媳纳入自己的后院,并最终拿下了大唐的皇位。
在新旧唐书的记载中,27岁李世民的反击,实属被逼无奈,他对皇位从未有过非分之想,但功高盖主、封无可封,最终被兄弟忌惮算计,为保命才弑兄杀弟。
但若真如此,有一件事根本无法解释:
对皇位毫无想法的李世民,是怎么带着800余人,冲破玄武门的?
皇宫内院,守卫森严,李渊的侍卫、玄武门的守卫、李建成的亲信,难道都是吃干饭的么?作为太子,李建成并非毫无建树,又怎会死得如此儿戏?
这个谜团,一直到上世纪,巴黎的国立图书馆里一份编号为P2640的文本出世,才被解开。而这份文件也让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极为不堪的过往,尽数暴露。
这份文件是一份墓志铭。
全文总共3372个字,名曰《李义府撰写常何墓志铭》,是作者李义府为墓主人常何撰写的生平故事,而里面的一句话相当关键: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 令总北门之寄。”
这是个非常特殊的日子,六月初四,恰好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砍下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头颅的那一天。
而墓主人常何,刚好在那一天,负责玄武门的防务。
也正是这句话,李世民多年筹谋的不堪,全部被暴露了出来。
在正史的记载中,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逼不得已的求生反击战。
早年间,李世民在大唐建立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李渊封无可封,给了他天策上将的名号,让李世民做了秦王。
而太子李建成,则跟着李渊处理朝政。他对这个军功卓著的哥哥,一直十分忌惮。
到公元626年时,李建成和李元吉,担心李世民去了洛阳之后不好控制,便私下里和父皇李渊的后妃苟且,让小妈们帮自己吹耳旁风。
李渊这个耳根子软的人,一听后妃们都说李世民有谋反的意思,心里开始动摇,便把李世民秦王府里的人才一个个往外调。
比如,当时的左一马军总管程知节,就遭到诬陷被外放到了康州。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为了自保,不得已才被秦王府的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恭等人规劝:必须起事。
一直到六月初二的晚上,李世民才下定决心。
六月初三,李世民单独面见了李渊,声泪俱下状告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个人,和后妃私通淫乱,还反过来诬陷自己,请求李渊处置。
当时,李渊不痛不痒地来了一句:
“明当鞫问,汝宜早参。”
即,你应该早点告诉我,我明天就派人审问他们俩。
到了第二天六月初四,李世民率先就带着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等人进宫,一行800余人早早地在玄门设下了埋伏,守株待兔等着李建成和李元吉。
到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李渊的后妃张婕妤,提前发现了李世民的埋伏,特意跑去告诉李元吉。
可是,当李元吉把有埋伏的事情告诉李建成的时候,李建成一句“京城守卫严密,我心中有数”便直接回绝了弟弟李元吉,依然按原计划进宫。
结果,这两人刚到玄武门,就发现了端倪。
想跑,完全来不及了。
李世民搭弓射箭,一箭射杀了李建成。他又想去射李元吉,却因为坐骑受惊被带到了树林里,被树枝挂摔下了马。
李元吉见状,捡起地上的弓就要勒死李世民。正在此时,尉迟恭赶到,射杀了李元吉,救下了李世民。
李建成、李元吉双双被杀,东宫的人马士气大挫,很快就被李世民的亲兵控制住了。这场政变,结局已定,李世民胜了。
而此时,全然不知两个儿子已死的李渊,还在宫内的海池里游湖划船。
等到尉迟恭披着铠甲,拿着长矛来到李渊面前的时候,李渊一脸懵逼地问:“今日宫内谁在作乱?”
尉迟敬德握紧长矛,一句话滴水不漏:“太子和齐王作乱,秦王起兵诛杀了他们。秦王殿下担心惊动陛下,故派臣担任警卫。”
这一句话里,信息量极大。
第一,太子和齐王,已经死了。第二,他们,是被李世民杀的。第三,现在皇宫已经被李世民控制了,我尉迟恭就是警卫长。到这里,李渊只能识时务地点点头,把大权都交到李世民的手上。
六月初七,李世民正式被册立为太子,玄武门之变也成为了历史。
不管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无一不在显露着,李世民是被逼无奈,为了自保、为了保护手下人,才发动的政变。
这场政变凶险万分,李世民也是险胜。
但如果,仔细去看这些记载,就会发现里面端倪重重。
首先,皇宫守卫森严,李世民是怎么做到让自己800余人的亲兵,埋伏在玄武门却不被发现的?其次,李建成在明知道有端倪的情况下,为什么会说出他“心中有数”?难道仅仅是自负么?再次,李渊明明说好第二天要召见李建成、李元吉,审问他俩和后妃私通的事情,又是怎么心安理得跑去游湖的?再再次,李建成、李元吉被杀,东宫和齐王府的侍卫反扑,当时皇宫的守卫到底帮了谁?……这些,在玄武门之变的历史记载中,都没有出现。
但它们的答案,又与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息息相关。
而这一切的关键,都藏在了关键人物玄武门守卫——常何的身上。
在大唐的历史上,常何,是一个极其不起眼的小人物,史书上对他很少,绝大部分隋唐时期的演义,也根本没有他的身影。
但是,在巴黎图书馆的碑文中,常何明显是个厉害人物。
他的能力,不输张良、陈平、荀彧、贾诩等人。
“公智叶陈张,策亚荀贾。料安危之势,审兴亡之际,请归朝化。”
常何原本是李密的人,当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后,常何苦口婆心劝他归顺唐朝。只可惜,李密没听,被李唐所杀。
李密被杀后,常何归顺唐军,在讨伐窦建德、王世充等人的战斗中,立下不少功勋,同时和李建成、李世民建立了微妙的关系。
尤其是,当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人,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还能在两边都讨了好。
并且,李渊坚定地相信,常何一心为大唐。
所以,李渊十分信任地把皇庭守卫的权力交给了常何。
他们君臣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只要常何不向他报告,他就能安心地游湖。
可万万没想到,正是这种默契,让李渊游着湖,就痛失了2个儿子和皇帝大权。
要想知道常何在玄武门之变当天,做了什么,不如先来看看,玄武门之变后,常何的封赏。
四个字足以形容:太宗重臣。
玄武门之变前,常何一直守着玄武门。
但玄武门之变后,他摇身一变成了马军副总管,而后更是不断加封,太中大夫、武水县开国伯、左领军将军……死的时候,更是被追赠为了左武卫大将军。
李世民对手下人的任用,以玄武门之变为一个特别明显的分水岭。
那些跟着他出生入死,一起夺位的,玄武门之变后,不断被重用,位极人臣。最典型的,莫过于尉迟敬德。
而那些做着表面功夫,没在玄武门之变上出力的,即便之前再有功勋,后期也逐渐淡出朝堂,比如秦琼。
看常何后来的升迁之路,像极了尉迟敬德,显然,在玄武门之变中,他绝对立下大功,甚至可以比肩亲手射杀李元吉的尉迟敬德。
至于他是怎么立功的,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而且,因为李世民和贞观史臣的合谋,完整版“玄武门之变”不可能被如实记载。
可以肯定的是,作为玄武门守备,常何至少干了两件事情:
这第一件事情,就是帮着李世民藏匿了800多士兵。玄武门说大不大,守卫森严,如果没有常何的帮忙,800多带着刀剑的秦王府兵绝对不可能埋伏起来。
而且,常何不仅自己帮着藏匿,绝对还压制了玄武门的其他守卫,一概不许声张。
这才会导致,李建成、李元吉两人在六月初四,大摇大摆走进李世民事先埋伏好的陷阱里。
这第二件事情就是,当东宫和齐王府的人马,和李世民的800人打起来的时候,常何带着皇家宿卫和李世民一起“平乱”了。否则,东宫和齐王府的人,不可能那么快被镇压;李渊也不可能还能乐呵地游湖,都没个侍卫通报他一声,告诉他玄武门变天了。
这两件事情一干,李世民自然如有神助。
问题来了,常何宫廷侍卫长当的好好的,为什么要帮李世民呢?
巴黎国立图书馆中的这份《李义府撰写常何墓志铭》里,暴露出了许多的蛛丝马迹。
从武德七年,也就是624年,常何调入京城开始,李世民就一直在给常何赏赐东西,刚开始是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后来则变成了金刀子三十枚……
《常何墓碑》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賜金刀子一枚,黃金卅挺,令于北門領健兒長上。仍以數十金刀子委公賜驍勇之夫……
并且,这些赏赐都,在正史中都没有记载,只在《常何墓志铭》中。
也就是说,李世民的赏赐是偷偷进行的。
李世民偷偷赏赐,常何也偷偷接受了。
即,早在玄武门之变的两年前,常何就已经是李世民的人了。
一个皇子,私下里收买负责宫廷安全的宿卫长,这个举动的意图不言自明。安分的皇子,不可能干得出这种事情。
陈寅恪在研究玄武门之变时表示,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取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常何是其中最关键的人物。
这场政变,看似是临时起意,是李世民被尉迟恭等人“逼上梁山”,但事实上,李世民布这个局最起码已经2年了。
他对皇位的渴望和垂涎,也至少长达2年以上。
即便没有626年的那场弑兄杀弟,李世民夺权的血腥事件,也迟早会上演,李建成、李元吉的忌惮、怀疑也都不是空穴来风。
所谓的“运气”“如有神助”,不过都是超常准备之后的必然结果。
或许,玄武门之变背后的准备,还有更多潜藏的隐秘。
而这些所有的隐秘和不堪里,都藏着李世民对皇位的渴望。
他这一辈子,天策上将、天可汗是真。
得位不正的玄武门之变,也是真。您怎么看?
来源:仙女修练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