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安禄山引发的安史之乱,堪称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历史节点。这场持续八年之久的战乱,给唐朝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据史书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献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
众所周知,安禄山引发的安史之乱,堪称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历史节点。这场持续八年之久的战乱,给唐朝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据史书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献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绝断,千里萧条。”这一幅幅凄凉的景象,充分展示了战乱给广大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使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片荒凉。
遭受此次重创的唐朝,犹如大病一场,再也未能恢复往昔的繁荣昌盛。可以说,安史之乱将唐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直至其灭亡。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战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在其死后,他的儿子李保臣却并未受到唐朝的清算。甚至在安禄山起兵反叛唐朝的战争结束后,李保臣还被唐朝封为郡王,尊奉入凌烟阁,享有极高的荣誉。这位李保臣,正是唐朝历史上河朔三镇之一的成德军节度使。
李保臣,原名张忠志,是范阳奚族人。他原本姓什么,史书并无记载。后来,因范阳将领张锁高对其喜爱有加,收他为义子,取名张忠志。李保臣擅长骑射,武艺高强,深得安禄山赏识,被选为射生官。后随安禄山入朝,得到唐玄宗的赏识,留作射生子弟,得以出入禁宫。
安禄山起兵反唐后,李保臣作为其心腹,逃回河北,让安禄山欣喜不已,于是正式收他为儿子,两人成为了父子。李保臣胆识过人,作战勇猛,曾仅率18骑劫持太原尹杨光翙,令万余唐朝追兵不敢逼近。后又屯兵土门关,扼守井陉口,阻止唐朝大军进入河北。
安禄山死后,李保臣被安庆绪任命为恒州刺史,但他却开始动摇。乾元元年(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围困安庆绪于相州,李保臣恐惧,归顺唐朝。然而,不久后唐军战败,史思明进入邺城,李保臣再次叛变,归附史思明。后来,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又连败于唐军,李保臣遂再次归唐。
史朝义被杀,安史之乱平定后,李保臣非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被唐朝擢升为礼部尚书,封赵国公,名其军曰成德,拜节度使。同时,唐朝还赐他国姓李,改名李保臣。此时,李保臣已占据恒州、定州、易州、赵州、深州、冀州六州之地,拥兵五万,战马五千,成为河朔诸镇中最强势力。
李保臣又以这六州之地,“招集亡命之徒,缮阅兵仗,不禀朝旨,自补官吏,不输王赋”,实际上已成为一个独立王国。即便如此,在763年,李保臣还是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殊荣,他的画像被奉入凌烟阁。李保臣虽对唐王朝构成极大威胁,但朝廷对他也无可奈何,只得加官进爵进行拉拢。
后来,李保臣又被改封为陇西郡王,独霸一方近二十年。一位叛将竟能达到如此高度,足以看出唐朝的衰落。建中二年(781年),李保臣中毒而死,终年六十四岁。
来源:小胡说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