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项链》:真与假的背后,青春该由什么来买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30 20:01 1

摘要:总会让人想起抖音上,那些举着手机在网红餐厅摆拍的年轻人;玛蒂尔德要是活在今天,大概也会为了拍一条“钻石项链开箱视频”透支信用卡,最后却发现买的不过是拼夕夕9.9包邮的锆石。

在特定时期内,重读莫泊桑的《项链》,仍然会有崭新的思想出现,时时警醒着世人。

玛蒂尔德不仅活在过去的法国,“玛蒂尔德”还在当今时代的任何一个角落存在着。

总会让人想起抖音上,那些举着手机在网红餐厅摆拍的年轻人;玛蒂尔德要是活在今天,大概也会为了拍一条“钻石项链开箱视频”透支信用卡,最后却发现买的不过是拼夕夕9.9包邮的锆石。

这个诞生于1884年的故事,表面在讽刺藏在人身体内的虚荣心,其实是在戳穿人类为了生存而最隐秘的困境。

我们总是把原本属于自己的价值,非得刻意去用他人的目光来丈量,却无奈把本该最真实的人生过成了一场“高仿”表演。

古人虽然说:“天命难违”“命中注定”,但是从根源上来讲,玛蒂尔德的悲剧从不是仅凭一个“弄丢项链”引出来的。

从她对着镜子叹息“没有珠宝配晚礼服”的那一刻起,命运的轨道就开始偏向,而无形的绞索也开始收紧。

她的种种表演,实在像极了当代社交媒体上那些精心P图的女孩子,以为戴上借来的“项链”就能跻身名媛圈,却忘了滤镜之外的现实世界从不会配合演出。

莫泊桑斩向人心上的最狠一刀,是他让玛蒂尔德为这场表演支付了整整十年的大好青春时光,最后却仅仅轻飘飘地甩出一句“项链是假的”。

如此场面,难道不比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更残忍吗?吃人血馒头的是别人,而玛蒂尔德却是在啃噬自己的人生。

和同时代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相比较,如果只把《项链》看作虚荣警示录,这样的认知也太小看莫泊桑了,事实上他更擅长于用荒诞去包裹住真相。

在他笔下,玛蒂尔德夫妇的遭遇,实在像极了当今时代被消费主义绑架的年轻人:为了一部新iPhone分期24个月,为打卡网红景点请假扣工资,为朋友圈点赞数焦虑失眠……

当诸多男男女女在直播间抢着“大牌平替”时,难道不和玛蒂尔德借项链的心态相似吗?都在试图用赝品来填补内心的价值黑洞。

早在一百四十多年前,莫泊桑就用自己的敏锐观察力预言了发生在今天的这种现代病:当物质成为身份代币,人就会陷入“假性满足”的循环中!

在小说结尾,玛蒂尔德发现真相后反而释然了,因为她终于不用再扮演“体面人”,这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拿到此处对比后,可以让这种讽刺显得更为锋利。

同样是由“物品引发的误会”,吉姆和德拉卖掉了最珍贵的东西为对方买礼物,结局却显得温暖动人。

而玛蒂尔德夫妇的那些牺牲,却是无效的,换来的也只有命运发出来的冷笑。

这种性质上巨大的差异,恰恰反映出了两位大师的不同底色:欧·亨利相信真爱是能够去超越世俗物质的,而莫泊桑则看透了资本社会里人际关系的种种算计。

当玛蒂尔德去借项链时,富太太爽快答应的背后目的,其实并不是友情,而是对“穷人装阔”的一种看戏心态。

所以,当她十年后坦白真相,对方那句“哎呀那是假的”里,藏着既得利益者对奋斗者的降维打击。

更妙的是,莫泊桑给现代人留了一面照妖镜。

看看微博热搜吧:#女子网贷整容失败丈夫起诉离婚#、#大学生为买球鞋偷外卖#——这些新闻里的主角不都是21世纪的玛蒂尔德?

区别只在于,19世纪的她为了一条假项链洗十年碗,今天的我们为了“伪精致”背三十年房贷。

小说里那个装项链的黑缎子盒子,分明就是当代人手机里的某宝购物车,装着无数个“咬咬牙就能拥有”的幻觉。

若是把视角拉到中文世界,张爱玲的《金锁记》可以和《项链》互文阅读。

曹七巧用黄金枷锁劈杀了儿女的幸福,玛蒂尔德用虚假项链抵押了自己的人生,两者都是被物欲异化的悲剧。

但张爱玲的笔触更阴郁黏稠,莫泊桑则像外科医生般冷静——他让玛蒂尔德在十年劳碌中褪去矫情,学会笑着和菜贩砍价,这种“向下的自由”反而让故事有了黑色幽默的质感。

就像如今被迫“躺平”的年轻人,在认清消费主义陷阱后,有人用拼多多平替实现了“项链自由”,有人则在B站弹幕里刷“玛蒂尔德竟是我自己”。

合上书时,总会令人不由自主的想起那些挎着贴牌包包和衣服的人,时不时会听见他们下意识的炫耀:“这包包是我托人从国外带的!”

那一刻,他们这些人神气活现的模样,活脱脱就是那个带着借来的项链,准备去参加舞会的玛蒂尔德。

就在那个瞬间,让人突然就理解了莫泊桑潜藏起来的悲悯,即便是在批判人内心虚荣的同时,却也又为小人物的挣扎保留着一丝丝的温柔。

就像玛蒂尔德在还清债务后,终于能够去坦然面对昔日的贵妇朋友那样,当我们在朋友圈关掉定位假装度假时,在二手平台转卖冲动消费时,何尝不是在完成属于自己的“十年救赎”?

只不过现代人的“项链”不再是珠宝,而是学区房、大厂工牌、小红书点赞数。

历史的车轮不断滚滚向前,而莫泊桑的枪口,始终在瞄准着每个时代不愿醒来的装睡者。

所以,不必去再嘲笑玛蒂尔德了。看看我们的周边:深夜加班只为买明星同款的白领,直播间里求“家人们下单”的主播,谁又不是在一边嘲讽着“假项链”,一边又在生活的橱窗前踮脚张望?

莫泊桑《项链》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让我们能够清晰的看清楚了自己灵魂上的锆石:它虽然不够璀璨,但却足够让我们在认清真相后,依然有勇气把日子继续过下去。

【图片由AI生成】

来源:来点悦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