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8日-30日,以“夯实电动化 推进智能化 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汽车企业参与全球发展的路径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具创新性。”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28日表示,从过去以产品出口为主,到本地化生
论坛
3月28日-30日,以“夯实电动化 推进智能化 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汽车企业参与全球发展的路径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具创新性。”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28日表示,从过去以产品出口为主,到本地化生产,到品牌合资合作,再到共建共生、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合作,成为中国车企更好参与全球发展的新模式、新亮点。
车企创新破局:从“出口贸易”到“生态共建”
“当贸易壁垒重构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国车企正以创新模式破局。”张永伟在会上指出,中国车企正经历从“出口贸易”到“生态共建”的转型。
张永伟说,中国车企参与全球汽车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过去以产品出口为主,到本地化生产,到品牌合资合作,再到共建共生、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合作,成为中国车企更好参与全球发展的新模式、新亮点。如何更好地参与全球汽车的发展,既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全球汽车产业面临的新课题。
早期阶段,中国汽车企业参与全球发展更多是以整车出口为主的贸易方式,但整车贸易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进入新发展阶段,很多车企及零部件企业选择到海外进行本地化生产,将整车生产和供应链体系逐渐向海外转移,这一模式受到很多海外国家欢迎。
张永伟说:“在本地化生产模式的基础上,合资品牌模式值得关注,中国汽车企业不仅在海外做本地化部署,同时还和海外企业成立合资公司,甚至共建品牌。发展模式由过去的企业独自在海外发展,变成与海外企业形成资本合作、品牌共建,这种合作方式成为新趋势。”
他表示,还有更具合作内涵的全球化发展模式,即由中国车企利用中国制造和技术优势,赋能海外经销商或生产合作商,帮助海外国家发展自己的汽车产业,成就他们的汽车品牌梦想。
跨国车企:需重新定义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
张永伟还表示,尽管当前全球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积极力量大于保守和消极力量,全球化发展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重点。
比如,跨国车企如何更好地在中国发展,一个重要方向是重新定义中国市场,重新定义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二是更好地参与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具备像中国本土企业一样的快速创新和反应能力,改变过去管理和技术“两头在外”的固有模式。
建立互融共生的全球汽车供应链体系也是全球汽车合作的应有之义。
“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最不容易改变的全球合作基础就是汽车供应链。”张永伟表示,相对整车,供应链不会成为全球贸易冲突的主要方面,供应链天生的属性是网络化、全球化,推动全球合作的重点之一是以供应链为基础,构建互融共生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此外,推动新能源智能汽车使用环节的服务体系互认互通,建立安全可控、有序流动、互信共治的汽车数据合作机制,搭建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平台都是汽车产业全球合作进入新阶段的新课题。
电动车普及化:重卡也是重要一环
华为公司董事、华为数字能源公司总裁侯金龙在29日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表示,电动汽车的普及化,重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重卡占整个交通领域物流碳排放超过50%,与整个汽车的电动化是密不可分的。
侯金龙认为,夯实电动化很重要,目前充电基础设施还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高速公路目前已普及,6000多个服务区已安装超充,但超充的车位占比还较小,很多地方只有一两台超充,多数慢桩仍会出现节假日拥堵情况;二是东部城市已实现充电桩较好覆盖,但西部地区和北方地区与东部地区的高速公路充电设施差距较大;三是虽然在城市分布很密,但很多乡镇还没有超充;四是现有存量的桩有的质量较差,充电体验较差。
侯金龙强调,电动汽车将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交通领域将是新能源消纳最重要的场景,充电基础设施成为信息交互的枢纽、能源管理的节点,不管是重卡,还是整个电动化,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建好都是夯实电动化的关键。
“当前燃油重卡车不到900万辆,但是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占到整个交通领域的一半,因此重卡车为主的商用车电动化将是汽车电动化发展的第三波浪潮,构建高质量的交通能源融合的充电基础设施是其加速发展的关键。”侯金龙表示。
对于推出兆瓦级的超充之后电网如何应对,侯金龙表示,华为已突破该项技术,只要用构网式储能形成一个每个兆瓦级超充可并可连的微电网,就可以有效应对电网的冲击,包括改善电网的稳定性。具备构网技术的储充任务的微电网将很好应对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对电网形成的冲击和波动,成为让电动汽车成为新型电力系统核心组成的关键技术。
变革下半场:汽车产业竞争焦点正在向智能化转变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汽车业变革下半场是智能化,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点、竞争的焦点正在向智能化转变。进一步推进智能化发展需要以下几点:第一,加强顶层设计,特别是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相关的制度安排,标准和法规的制定;第二,我国在互联网智能化方面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和较强的产业化实力,要打破不同行业不同主体之间的边界,构建跨界融合的新生态;第三,推动芯片以及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链的形成,完善数据算力,路侧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
智能化博弈:从功能车到移动终端
当下,“软件定义汽车”依然是汽车行业转型的热门话题,并正推动车辆从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转变。ADI全球副总裁雅思明金(Yasmine King)表示,未来汽车的软件更新就像在手机上下载APP一样丝滑。而汽车还可以通过通过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监测和预测潜在的问题,减少停机时间并扩展电池寿命。
在智能化趋势下,汽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有了更大的遐想空间。麦格纳中国区总裁吴珍介绍,麦格纳驾驶员监测系统可以通过摄像头与AI算法,识别疲劳状态并发出定制化警报,同时自动调节座椅、温度等座舱环境,打造个性化的驾乘体验;麦格纳研发的DHD Duo混动系统则采用800V高压架构与双电机设计,以平衡性能与能效,提升驾驶平顺性。
不过,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隐忧。吴珍强调,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依然面临基础设施区域失衡、技术标准体系分散以及全球供应链波动的结构性挑战,智能化绝非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涉及产业生态重构、商业模式创新和价值链条重塑的系统性变革。
在此之中,数据的跨境流动成为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密切关注的重点话题。张永伟指出,限制汽车数据的跨境流动,会限制车企基于数据的研发能力的提升,也会限制车企基于数据对消费端的服务能力的提升。因此,建立安全可控,流动有序、互信共治的跨境汽车数据的合作机制,已变得迫在眉睫。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陈镜安 综合:新华社、观察者网
来源:南都N视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