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超越“老师”:21世纪初中国制导弹药如何震动俄罗斯空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1 06:58 1

摘要:苏联解体以后,中国从俄罗斯采购苏-27/30MKK等战斗机,同步采购的还有俄制制导弹药:中国开始投资俄罗斯制导弹药项目—受到当时俄罗斯亲美政客的阻挠。但是,通过沟通和分散式投资,中国投资的俄制制导弹药项目持续前进,中国也获得了相关技术;

苏联解体以后,中国从俄罗斯采购苏-27/30MKK等战斗机,同步采购的还有俄制制导弹药:中国开始投资俄罗斯制导弹药项目—受到当时俄罗斯亲美政客的阻挠。但是,通过沟通和分散式投资,中国投资的俄制制导弹药项目持续前进,中国也获得了相关技术;

进入21世纪,中国开始暴兵模式:大量制导弹药陆续进入中国空军现役,中国空军实力暴增,演习模式也趋向于将制导弹药用于演练对地/对海模式;而负责指导中国空军使用苏-30MKK的俄罗斯空军教官团也见识到中国空军转型升级的过程;

根据公开报道,中俄两国空军首次实质性联合演习追溯至2005年后的“和平使命”系列联合军演:而中国空军在2000年代初期(如2004-2006年)开始大规模列装精确制导武器(如KD-88空对地导弹、雷石-6激光制导炸弹等),并在演习中展示对地精确打击能力;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空军在90年代至2000年代初因经济困难,精确制导武器研发和装备停滞。其主力对地攻击弹药仍以无制导炸弹和火箭弹为主(如FAB-500无制导炸弹),仅有少量苏联时期遗留的Kh-25/29系列导弹。相比之下,中国通过引进俄制技术(如Kh-29导弹)并进行国产化改进,同时自主研发(如雷霆-2激光制导炸弹),快速实现精确打击能力的规模化应用。

1990年,苏联空军参谋长马柳科夫中将访问中国。马柳科夫发现,中国空军的训练体系仍旧是40年前,也就是五十年代朝鲜战争时期的标准。知耻而后勇:中国空军在20世纪90年代的多场战争中认识到制导弹药、新型训练体制、新型空对面战术等重要性—中国空军获得制导弹药之后,在演习中大量使用它们;

2007年“和平使命-2007”联合演习中,中国空军歼轰-7A战机使用国产激光制导炸弹对地面目标实施高精度打击,命中率超过90%。俄方参演的苏-24/25战机仍主要使用非制导武器,暴露出俄军在精确打击能力上的代差;

2008年的“红剑-2008”演习中,在场观摩的俄罗斯军官惊讶的发现,中国空军在这次演习中消耗的精确弹药比当初俄军在南奥塞梯的反攻战役中使用的还要多—俄军方内部报告承认,中国通过“引进-消化-创新”模式在精确打击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而俄军受限于经费短缺和工业体系断层,落后于预期。此后,俄加速推进Kh-38、Grom-E1等新型制导弹药研发,并在2010年代与中国加强技术合作(如联合开发展示无人机协同打击系统);

该演习标志着中俄军技关系从单向技术输出(俄售华苏-27/导弹)转向双向互动。例如,2018年后俄军采购中国民用无人机技术用于战场侦察。

中国在精确打击领域的突破,客观上推动俄罗斯调整亚太战略,2014年后俄远东军区加速换装苏-35S和Kh-59MK2巡航导弹,部分回应中国军事现代化带来的隐性竞争压力;

这一事件折射出21世纪初全球军事技术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通过体系化创新实现对传统军事强国(如俄罗斯)的局部技术反超,而俄罗斯则在经济与战略压力下被迫调整装备发展路径。中俄军事合作由此进入更复杂的“竞合交织”新阶段。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来源:熊styl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