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慎终追远,情寄中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6 07:24 3

摘要:“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清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在夏末秋初的时光里,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悄然而至。这一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无尽的思念之情,历经千年,依旧在华夏大地熠熠生辉。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清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在夏末秋初的时光里,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悄然而至。这一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无尽的思念之情,历经千年,依旧在华夏大地熠熠生辉。

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又有七月半、七月望、盂兰盆会、施孤、亡人节等诸多别称 ,它融合了道教、佛教与民间的多种习俗,传承已达1500余年,不仅在中国深入人心,更传播至东亚诸多国家。

从道教视角来看,中元节源于对“三官”的崇拜。道教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别定为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对应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 。人们在中元节,怀着对先人的缅怀,期盼地官赦免罪过,给予后人安宁与福泽,这其中既有对过往的反思,也饱含着对未来的憧憬。

而佛教中的盂兰盆节,同样在七月十五举行。“盂兰盆”意为“解救倒悬之苦” ,僧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仪式,超度历代宗亲,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这种孝敬双亲、宽仁众生的理念,与儒家的仁爱、孝慈价值观相契合,深受百姓推崇,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民间信仰里,农历七月被视作“鬼月”。传说七月初一阎王打开鬼门,放出孤魂野鬼,七月十五再将鬼门关闭 。所以在整个鬼月,人们既要接回先祖亡灵悉心祭奠,又要照料那些无家可归的孤魂,满足它们的需求。到了七月十五,举行庄重仪式,恭送众鬼魂回归,故而七月十五成为民间送鬼的“鬼节”。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这些不同的文化渊源相互交融,最终铸就了中元节。

随着历史的沉淀与地域的差异,中元节的习俗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 放水灯:这无疑是中元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水灯,也叫河灯或荷花灯,通常以纸板或木板为底,形似荷花,上置灯盏或蜡烛 。中元之夜,人们纷纷来到江河之畔,点燃一盏盏水灯,任其在水面自由漂流。刹那间,无数水灯如繁星点点,汇聚成灯海,波光粼粼,美不胜收。最初,放河灯是为了追祭祖先、超度亡灵,后来逐渐演变成人们祈求平安吉祥的心愿寄托。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曾写道:“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一盏小小的河灯,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牵挂与祝福,照亮他们去往彼岸的路途。

- 祭祀土地和庄稼:七月十五,民间还有祭祀土地和庄稼的传统。人们将供品撒入田地,烧纸之后,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 。传说这样能避免冰雹袭击,保佑大秋丰收。一些地方还会前往后土庙祭祀,表达对土地的感恩与对丰收的祈愿,这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祭祖:中元节也是重要的祭祖节日,盛夏已过,秋凉初至,民间相信此时祖先会返家探望子孙,所以祭祖仪式必不可少 。人们会通过一定仪式,在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早、中、晚供奉茶饭,直至送回。送回时,焚烧钱纸封包,称为烧“包衣”,有些地区还会举办法事 。在不少地方,中元节祭祖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清明节或重阳节,足见其在人们心中的分量,它是家族情感的延续,是对先人的敬重与怀念。

- 中元普度:在我国台湾地区,每年农历七月,人们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祭祀游荡的鬼魂,祈求全年平安顺利 。更为隆重的,还会请来僧、道诵经做法,或请出佛像置于高台,甚至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以消除亡魂的戾气 。这种习俗虽然带有一些神秘色彩,却体现了人们的悲悯之心和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中元节,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纽带。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缅怀先祖,追忆往昔,懂得珍惜当下,敬畏生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无论以何种方式纪念,都是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让这份慎终追远的情怀,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责编:郭卫同

来源:观复博物馆图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