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塔斯汀“内部合伙+外部加盟“模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0 21:25 1

摘要:最初,塔斯汀卖的不是汉堡,而是披萨,主打手擀披萨(手擀汉堡的灵感原型)。但这一模式并未掀起太大的波澜。

01

6年狂飙7000家门店

“内部合伙+外部加盟"中国汉堡

塔斯汀于2017年在福建注册成立。然而,它的梦想起航之地却是江西南昌。

2012年,魏友纯离开华莱士,联合杨克盈和二福创立了塔斯汀,在南昌开设了首家试验店。

最初,塔斯汀卖的不是汉堡,而是披萨,主打手擀披萨(手擀汉堡的灵感原型)。但这一模式并未掀起太大的波澜。

直到2017年,塔斯汀从“披萨”单品类战略转变为“披萨+汉堡”双轮驱动模式。

2018年,塔斯汀推出“现烤堡胚”,进一步强化手工汉堡卖点。

2019年,塔斯汀推出“超级汉堡”概念,明确“做中国人自己的汉堡品牌”定位,设立“百店前行”目标,并将“超级汉堡”更名为“中国汉堡”,开创“中式汉堡”新品类,启动“东方味觉觉醒计划”。

自此,塔斯汀开始展示出惊人的增速。2020年初,门店不足百家,年底破500家,2021年破千,2022年超过2000家,2023年达到3763家,2024年10月更是斩获了7900家门店,覆盖全国26省271地市,增速堪称“业内奇迹”。

塔斯汀如何在短短五年内从汉堡界的“无名小卒”一跃成为门店数量逼近肯德基的巨头?

1、在产品方面,塔斯汀满足中国胃,让汉堡符合国人口味。

尽管肯德基和华莱士在此过程中对汉堡进行了本土化的探索,但整体上仍以美式口味和饮食方式为主,并未完全依据国内大众消费者的普遍口味去设计汉堡、升级产品以及构建品类矩阵。

而塔斯汀的出现彻底改写了这一格局。为了让汉堡更契合国人的口味,它付出了诸多努力。

首先,在堡胚上进行创新。

制作堡胚时,采用48小时冷发酵的面团,历经“擀、撒、抻、烤”四个步骤精心制作。为此,推出手工现擀汉堡胚,不仅嚼劲十足,还带有独特的芝麻香味。

其次,在保留西式汉堡口味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特色口味

例如,麻婆豆腐风味、鱼香肉丝风味的汉堡,将中国传统的家常菜巧妙地搬进了汉堡里;还有北京烤鸭风味的汉堡,完美融合了烤鸭的甜香、葱丝的辛香和黄瓜的清爽。

最后,引入中式小吃和饮品,构建起中式化的品类矩阵

除了汉堡,塔斯汀还提供了众多中式小吃,诸如荆楚尖叫翅尖、啃定好鸡脖、欢喜全翅等。

在模式方面,采取了内部合营+外部加盟+区域合伙的多轮驱动模式。

在价格方面,塔斯汀迎合降级趋势,靠性价比杀出重围。

据数据显示,在人均消费排名上,六家主流汉堡品牌中,肯德基以34.43元高居榜首,汉堡王和德克士紧随其后,均价约30元。麦当劳以27.81元位列其后,而塔斯汀和华莱士则以不到20元的均价排在末位,分别为19.22元和18.98元。

其实在定价方面,塔斯汀暗藏些“小心机”。刻意将定价卡在麦肯和华莱士的中间地段,低于麦肯,稍高于华莱士,和这些巨头在价格上有所区别。

但为让粉丝选择自己,而非华莱士,它凭借中式的汉堡口味、国潮化的装修来弥补这点,进而吸纳麦当劳、肯德基与华莱士之间市场空隙的存量客群。

塔斯汀之所以能实现如此低价,原因有五:

一是采用本土化食材,这些食材在国内市场供应充足且价格相对较低;

二是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和线上外卖平台进行营销推广,有效降低获客和推广成本;

三是密集开店,形成规模效应,从而在与供应商谈判时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

四是选择在下沉市场开店,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竞争策略,进一步降低了租金和扩张成本;

五是主打小店模式,门店面积控制在60-100平米之间,有效减少租金和人工费用。

02

塔斯汀的“内部合营制”

塔斯汀的“内部合营制”是其多轮驱动扩张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与外部加盟、区域合伙共同构建了独特的门店裂变体系。其设计主要围绕利益绑定、区域深耕、管理赋能三大维度展开,具体设计如下:

1、区域经理持股机制
内部合营制的核心是区域经理与总部共同投资门店,区域经理需承担一定比例的资金(通常为5%-10%),并负责门店的日常运营管理。这种模式将区域经理的角色从“职业经理人”转变为“合伙人”,直接分享门店收益,极大提升了区域管理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2、分级授权与区域深耕


总部将市场划分为不同区域,每个区域由内部培养的“区域合伙人”负责拓展和管理。区域合伙人需完成总部制定的开店目标,并负责区域内门店的选址、运营标准化、人员培训等,形成“区域孵化器”效应。

3、阶梯式分红体系
区域经理的收益与门店业绩直接挂钩,采用“基础管理费+阶梯式利润分成”模式。例如,门店利润达到一定阈值后,区域经理的分成比例可提升至15%-20%,激励其推动门店高效运营。

1、人才孵化与晋升通道

内部员工通过“5+2”培训体系(5天理论培训+2周带店实操)晋升为区域合伙人,优先获得新店投资资格。2023年数据显示,塔斯汀内部孵化的区域合伙人占比达38%,门店存活率提升至92%,远高于纯加盟模式。

2、风险共担与成本控制

合营模式下,区域经理需承担部分开店成本(如装修、设备采购),总部则通过集中采购和供应链议价权降低单店投资压力(单店成本控制在38万元左右)。区域经理通过深耕本地市场优化租金和人力成本,例如在三线城市门店租金较一线城市低40%-60%。

3、数字化管理工具赋能
总部为合营门店提供统一的ERP系统,实时监控库存、销售数据及食品安全标准,并通过AI算法优化区域内的配送路径和促销策略,降低合营者的管理难度。

1、快速复制与高渗透率
通过区域经理的本地化运营能力,塔斯汀在2024年实现单月最高开店417家,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达47%,显著优于纯加盟模式。

2、降低总部管理成本
合营制将门店管理权下放至区域,总部仅需聚焦供应链和品牌建设。例如,采购成本通过集中化管理降低37%,区域经理自行承担人员培训费用。

3、增强品牌控制力
相比纯加盟模式,合营制通过股权绑定确保门店严格执行标准化流程(如手擀堡胚制作、食品安全排查),2024年顾客投诉率同比降低15%。

塔斯汀通过“股权绑定+区域自治+总部赋能,将传统加盟模式中的“雇佣关系”转化为“共生关系”。这一设计不仅解决了快餐行业扩张中“标准化与本地化”的矛盾,更通过利益共享机制激活了组织活力,成为其从区域品牌跃升为全国巨头的关键引擎。未来,随着门店规模突破万店,如何平衡合营制与供应链深度、避免区域管理碎片化,将是塔斯汀需要持续优化的方向。

03

塔斯汀的加盟体系设计

塔斯汀的加盟体系设计以多轮驱动模式为核心,融合了内部合营、外部加盟、区域合伙三大机制,并围绕品牌、产品、运营、数字化等维度构建了完整的生态支持系统。以下是其加盟体系的具体设计要点:

1、准入门槛


年龄限制:加盟商需为80后、90后(23-40岁),且必须参与门店运营和培训。团队要求:至少3人合伙,需具备连锁门店管理经验,无经验者申请可能被驳回。门店条件:面积≥65㎡,门头宽度≥5米,需满足电力、排烟等基础设施要求。

2、审核流程
采用“九步加盟流程”,包括资质审核、面谈、选址、培训等环节,其中选址需通过总部专业团队评估,培训包含理论学习和带店实操,不合格者可能被淘汰。

初始投资成本加盟费用:38,800元(加盟费)+10,000元(保证金)+15,000元(品牌使用费)+8,500元(设计费)。硬性支出:装修费15万元、设备费14万元、物料费4万元。其他费用:房租、转让费、水电等,预计总投入约70万元。运营成本与收益管理费:阶梯式收取,月营业额≥13万收3%,>20万部分收6%。回本周期:平均1.5-2年,单店年利润约30-40万元,但若盈利不佳需自担风险,总部无补偿措施。三、运营支持体系

1、专业选址与区域布局

数据驱动:通过专业测评软件分析市场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精准选址。

战区团队:全国划分6大战区,由经验丰富的团队协助加盟商完成选址、评估及本地化策略制定。

2、数字化与供应链管理

智能中台:实时监控库存、销售数据,优化配送路径和促销策略。

中央厨房供应:依托福建、江西中央厨房,本土食材采购成本降低37%,确保标准化生产。

3、培训与标准化执行

全周期培训:包括5天理论培训(产品制作、运营管理)和2周带店实操,覆盖店长、厨师、服务员等岗位。

区域保护政策:限制区域内门店数量,避免恶性竞争,保障加盟商权益。

六、区域扩张策略

塔斯汀的加盟体系本质是“利益绑定+标准化赋能+文化赋能”的三维模型:

利益绑定:通过合营制、阶梯分红强化总部与加盟商的共生关系;标准化赋能:从选址到运营全链路数字化,降低管理复杂度;文化赋能:以国潮定位和非遗联名构建品牌护城河,吸引年轻客群。

这一设计既保障了快速扩张(2024年门店超7900家),又通过差异化策略在汉堡红海中开辟新赛道。未来挑战在于供应链深度与加盟商管理的平衡,尤其在突破万店规模后需进一步优化风险控制机制。

04

总结

1、调整心态,做长期主义者。

我国餐饮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较短,投资回收期也相对较快。但在未来,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回报周期可能会不断拉长。因此,餐饮老板需要放低回报期望,做好长期经营的准备。像日本和美国的一些餐饮连锁企业,虽然投资回收期较长,但经营稳健,闭店率低,实现了长久稳定的发展。

2、注重精细化管理,提升产品力。

餐饮业的门槛正在不断提高,单纯依靠厨师和好配方已难以立足。未来,餐饮业将进入精细化管理和高度专业化的阶段。我们需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优化单店盈利模型,提升门店力,确保产品既符合消费者口味,又能实现规模化经营。

3、追求性价比,提高效率。

餐饮暴利时代已成过去,行业将更加注重性价比。我们需要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消费者提供物超所值的就餐体验。近年来,像萨莉亚、米村拌饭等品牌通过极致性价比和高效率路线实现了快速增长,这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加强人才组织力建设

餐企的成功不仅取决于门店模型和产品力,还离不开强大的组织力。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经营管理制度、奖惩机制、合伙人机制等,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像海底捞、南城香等优秀餐饮企业,正是通过组织力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5、餐饮是一个有长久韧性、求变求兴的行业。

面对经济周期,正式告别粗放式发展进入精耕细作、细水长流的时代。”

我们要把它作为一个“长周期”,在行业变革中,摆在所有餐饮老板面前的最大挑战:能动性且快速拥抱变化。

门店模型、产品力、供应链建设、标准化、运营效率、组织力建设未来将构成餐饮企业发展的护城河。

来源:忘了带我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