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麻将格言 2摘要:该游戏于2002年3月登场,7月推出了“全国在线对战版”。迅速引发爆炸性人气,到2002年7月底,注册卡用户已达12万人。
(缺)
72. 麻将格斗俱乐部游戏厅麻将从脱衣转向在线对战
如今,游戏厅正掀起一股麻将热潮。其核心是科乐美的《麻将格斗俱乐部》。
该游戏于2002年3月登场,7月推出了“全国在线对战版”。迅速引发爆炸性人气,到2002年7月底,注册卡用户已达12万人。
紧随其后,9月时世嘉推出了《麻将MJ》,Aruba公司也发布了《e麻将net》。然而,《麻将格斗俱乐部》的人气并未减退,2003年3月又推出了《麻将格斗俱乐部2 日本职业麻将联盟版》,注册卡用户预计在今夏突破100万人。
过去,游戏厅里的麻将几乎等同于脱衣麻将。但最近脱衣麻将这一类型已开始衰退,正值此时,正统麻将游戏迎来了爆发。即便如此,也让人好奇为何能获得如此高的人气。
其特点无疑在于“在线对战”。可以和全国各地的玩家在线对战,也就是说,对手是真人,这正是其受欢迎的关键所在。
大受欢迎的原因是实时感?
麻将还是和人打比和电脑打更有趣。但要特意约人一起打却很麻烦,总觉得有些负担。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呢?
自从手机和邮件普及以后,现代人变得更加急躁。结果就是,虽然想享受麻将的乐趣,却不想面对凑齐对局人这种“外皮”。
对我们来说,《麻将格斗俱乐部》或许就是理想的麻将环境。投币后开始倒计时,如果在那段时间内没有其他玩家加入,CPU就会自动补位开始游戏。等待时间很短,操作也只需触摸屏幕,非常简单。
一定是在外出拜访客户的途中吧,看见白天只玩了20分钟就离开游戏厅的上班族时,会让人觉得“原来是这种感受啊”。
当然,玩《麻将格斗俱乐部》的不只是这些轻度用户。
已经有超过5000人达到了最高位阶“黄龙”,他们每天都在为更高的荣誉努力,比如“○○县总大将”(某都道府县第一名)、全国前100名的“黄龙等级者”、全国前10名的“黄龙大师”等等。
还有被称作“圣地”的游戏厅,是这些人聚集的场所,也有线下聚会举行。现在还没有的,大概就是通过这款游戏结婚的人了吧。
这次的热潮,也让那些原本不去游戏厅的人开始接触这款游戏,可以说是一种新的麻将形式的诞生。麻将逐步转向在线化的趋势,也许会就这样持续下去。
回顾当时
这篇文章写的是2003年。当时的新鲜事物现在还在持续。是不是很厉害?
以前,参加了天凤舞蹈部的饮酒聚会,出席者包括我在内只有三人。喝完后说要打麻将,我以为会去雀荘,结果大家走向的是游戏厅。
记不清是《麻将格斗俱乐部》还是《MJ》,总之选了店内对战,三人上线,很快就有一人加入游戏开始了。打了几局东风战,也花不了30分钟。
现实中的麻将,从进雀荘到开始打牌需要花不少时间,游戏中也各种琐事耗时。但这种节奏感被游戏完全打破了,速度感令人惊叹。
我真切地感受到“现在的麻将就是这样啊”。虽然说是“现在”,但这游戏也已经是17年前推出的了。
73. 作为市场的麻将街机麻将迎来了第三波潮流
接着上次的话题,这次我们从《麻将格斗俱乐部》说起。
如今,在游戏中心(ゲーセン),麻将的在线对战正掀起一股热潮。这并不是麻将游戏机第一次大热。过去也曾有过开创新领域的热门机型。
首先是1981年推出的《麻将计算机》(ジャンピューター),它是一种与CPU进行二人对战的机型。这款游戏可以让玩家慢慢享受麻将的乐趣,但由于缺乏活动性,热潮不久就过去了。
第二波则是1987年推出的《超级真实麻将P2》(スーパーリアル麻雀P2)。许多人或许还记得“比起‘荣和’,更想看看翔子”的那句台词。这款游戏确立了“在游戏中心玩麻将就意味着脱衣麻将”的时代。
而现在,随着《麻将格斗俱乐部》的出现,在线对战掀起了第三波麻将游戏的潮流。
面向轻度麻将爱好者的市场
麻将行业同样面临少子高龄化的问题。在商业区的雀荘(麻将馆)里,几乎都是中老年人。雀荘的数量已经连续20多年在逐渐减少。
尽管如此,科乐美(KONAMI)为何在这个时间点上认为麻将市场有潜力呢?我通过邮件向他们询问了这个问题,收到了以下答复:
过去,街机类型的麻将游戏机主要以脱衣系为主,可以说麻将游戏机是被“排挤在角落”的存在。因此,对于那些纯粹想要享受麻将游戏的用户(尤其是女性)来说,麻将游戏机显得不太友好。
虽然一般认为雀荘的数量在减少,麻将人口也在减少,但我认为,随着家用游戏机和个人电脑的普及,虽然有些人无法打实战麻将,但喜欢玩麻将游戏的轻度爱好者在增加。
因此,如果将麻将游戏机放在游戏中心的显眼位置,营造一个人人都能轻松与全国对手对战的环境,我确信它一定会大获成功。
这段话来自《麻将格斗俱乐部》的制作人。这样的清晰远见,似乎是麻将行业内部难以产生的。
当我玩网络麻将时,确实能感受到轻度麻将爱好者的增加。我的一些熟人中,学生和家庭主妇占多数。他们害怕进入雀荘,甚至从未打过实战麻将。
这些人是否会通过《麻将格斗俱乐部》或漫画《哲也》成为成熟的麻将粉丝,并最终走进雀荘?似乎不尽然。这也揭示了现有自由雀荘和专业杂志所面临的困境。
麻将虽有趣,但他们对与麻将相关的人和事物却保持距离。新的粉丝群体显得如此敏感。
回顾
这篇文章写于2003年,当时《麻将格斗俱乐部》正在掀起一股热潮。想到这已经是16年前的事了,不禁感叹其持久的影响力。
这篇文章中,我通过向科乐美的制作人发邮件采访,从他的回答出发,探讨了麻将市场的整体状况。实际的邮件回复比文章展示的要长得多,但我在这里提取了核心部分。
当时,这位制作人的回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我这样沉浸于麻将世界的人,很难判断麻将游戏是否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样,对于其他同样深陷麻将世界的人所说的观点,我总觉得“那只是你的主观或愿望吧”,并且缺乏实际依据。
从事多种游戏机业务的专业人士,果然有不同的视角。那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判断力非凡。
74. 麻将职业选手的条件1当职业的滑雪板选手能赚钱吗?
在麻将的世界里,似乎存在着一种“批评职业选手”的现象。很多人会说:“麻将职业选手算不上真正的职业选手。”对此提出的理由通常有以下几点:
仅靠打麻将无法维持生计。他们的比赛奖金是选手自己集资的。无法对业余选手展现压倒性的实力。职业考试(尤其是对年轻女性)太宽松。日常生活态度不像一个社会人。这五点并非毫无根据,而是大多属实。那么,职业选手是否因此就无法被认可呢?今天我们来探讨这个话题。
首先,以一个较少人了解的领域为例,我调查了一下滑雪板职业选手的情况。
滑雪板选手的职业身份是在几年前才开始被认可的,随着赞助商的加入,一些选手开始能靠滑雪板为生。因此,滑雪板选手的水平逐年提高。
主要的赞助商是设备制造商,此外,选手还会跟随旅游活动、出现在杂志或视频中。比赛的奖金顶多数十万日元,因此一旦选手确立了职业地位,保持健康避免受伤就比比赛成绩更为重要。
职业选手的年收入顶端可以超过1亿日元,而底层的选手连7万日元的职业注册费都付不起。职业生涯通常只能持续到20多岁初期的短短几年,属于“粗短型”的职业。最大的优势可能就是能吸引异性了。
麻将职业选手能靠麻将为生的条件是什么?
看完职业滑雪板选手的例子后,是否感觉到,对麻将职业选手的批评其实只是情绪化的表现呢?决定性的问题并不是职业选手的素质,而是是否存在能够支撑这一职业的市场。
即便麻将职业选手再强,个人素质再高,也不会因此导致竞技麻将的视频大卖。实际情况是,只有当越来越多人想学麻将、提升实力时,麻将视频才有销量,市场才会因此形成,职业选手也才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然而,现实情况是,电视节目《われポン》中出现的几乎全是艺人,撰写麻将文章的也大多不是职业选手。换句话说,麻将职业选手在电视和出版行业上输给了那些专业人士。从这一点上看,麻将职业选手或许确实在努力方面有所不足。
职业选手常常受到批评的一点是其实力,认为如果没有明显强于业余选手的实力,就不配称为职业选手。这个观点似乎有些道理,但仅凭实力就能称为职业选手吗?可能还是不太对。或许,一个无法靠炒股赚钱但其书籍畅销的股市评论家,比没有粉丝的强者更能称为职业选手。
那么,如果拿围棋、将棋或高尔夫等常常被提为目标的领域作比较,会怎样呢?这将是下次讨论的话题。
回顾当时
这篇文章讨论了在行业内备受关注的职业选手话题。
关于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过,当拿滑雪板职业选手的具体例子来讨论时,反而显得不那么引人争议。
这段关于滑雪板职业选手的内容,我记得是从《Big Comic Spirits》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借鉴的。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麻将职业选手应该走类似滑雪板职业选手的道路,走“粗短型”的职业路径。
此外,我觉得现有的麻将职业团体更像是竞技麻将俱乐部,与职业选手的概念有所不同。真正的职业选手应当是通过建立系统,能够从社会中赚取收入,而与竞技本身的关系并不直接。
75. 麻将职业选手的条件2职业高尔夫选手变成了类似麻将职业选手
接着上一篇文章,这次继续讨论麻将职业选手的话题。我们继续拿其他领域的职业选手来对比,这次以高尔夫选手为例。
在高尔夫的世界中,以前是通过参加职业测试合格后成为职业选手,但如今已经转变为那些在业余比赛中取得一定成绩的人可以自行宣布成为职业选手的制度。宣称成为职业选手后,便不能再参加业余比赛,但如果继续保持业余身份,就无法获得奖金。
也就是说,职业身份不再是实力的保证,而是代表着那些为了赚取奖金的人。可以说,这种情况与麻将职业选手的模式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业余选手是否能够获得奖金,以及奖金的数额。
去年,年收入超过1亿日元的职业高尔夫选手仅有3人,年收入超过1000万日元的男性选手有78人,女性选手有54人。这个人数其实并不多。听说有中学生为了成为职业选手,每月训练费用就高达40万日元。因此,不管是顶尖选手的高度还是从事这一职业的人群规模,都是非常惊人的。
那么,围棋和将棋的情况如何呢?这两个领域也是从全国各地的天才中选拔出一部分人成为职业选手,付出的汗水同样是巨大的。
围棋主要在日本、韩国和中国流行,而将棋则只在日本有市场。即便如此,职业选手依然能获得可观的薪水,比赛奖金的最高额也达到了数千万日元,职业地位非常稳固。
这种成功的秘密在于报纸的围棋和将棋专栏。为了这小小的版面,报社每年要花费数亿日元。因为有一种传说,许多狂热的读者会因为围棋和将棋专栏而改变他们订阅的报纸。
麻将职业选手所欠缺的条件是什么?
通过观察其他领域的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麻将职业选手作为职业无法成立的关键因素。那些缺少的要素包括:运动性、全球影响力、巨大的赞助商、报社等,但这些都是几乎无法改变的现实。
相反,像高尔夫或围棋、将棋等领域,能够让职业选手靠此为生,这反倒像是个奇迹。你不觉得吗?
再举一个其他领域的例子,来看台球。台球职业选手在日本的境遇与麻将职业选手差不多。不过,如果去美国参赛,奖金可以达到几千万日元,而且台球还有成为奥运项目的梦想。可以说,台球的职业选手大多处于这样的状态,而高尔夫和围棋、将棋选手则属于特例。
如果稍微粗略地概括一下,日本麻将爱好者花的钱并没有流向支持竞技麻将职业选手的方向,而是流向了支撑雀荘(麻将馆)这个行业的方向。
想一想舞厅、酒吧等这些变迁迅速的娱乐行业,雀荘如今在日本全国还有约2万家,实在令人惊叹。
虽然麻将行业没有迎来过大规模的爆发,但却维持着极为稳固的状态。这似乎是麻将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回顾当时
这一期和上一期类似,引用了《Big Comic Spirits》中的文章,举例了职业高尔夫选手和台球职业选手的情况。
文章也提出了我的观点,即日本的麻将虽然没能形成一个让职业选手赚钱的模式,但却成为了雀荘行业的经济支柱。相较之下,这种发展方式可能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GDP,反而可能是一种更成功的模式。
《现代麻雀之路》是日本自由撰稿人福地诚的一系列关于日本麻将历史的专栏文章。之前只有几篇文章被汉化,绝大多数文章仍然只有日文版。笔者得到此书全部原文后,用软件翻译成中文。读后感觉很有收获,不愿藏私,在此分享给中文读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福地诚
自由撰稿人、编辑者。拥有多部关于麻将的著作及编著。第6、9期天凤名人位获得者。2015年日刊体育杯争夺雀龙门锦标赛前期冠军。在网络麻将平台“天凤”上达成十段。花了8年时间从东京大学教育学部毕业的老爹(JJI)。兴趣是逛歌舞伎町的自由麻将馆,以及跳舞(爵士舞、芝加哥脚步舞)。
来源:正能量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