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普通人来说,添件衣服就是事,但对冠心病患者,这种气温变化不只是冷,而是“危险信号”。每年这个时候,医院里因为突发心梗住院的人明显多了,很多人就是没扛过这道“早晚温差关”。
白露节气,天气像是突然变了脸,早晚凉得快人一个跟头。
对普通人来说,添件衣服就是事,但对冠心病患者,这种气温变化不只是冷,而是“危险信号”。每年这个时候,医院里因为突发心梗住院的人明显多了,很多人就是没扛过这道“早晚温差关”。
到底是天气变了,还是身体没跟上?有没有什么事,是在这个时节里,冠心病患者千万不能做的?有,而且不少。今天咱们就把这事儿说清楚,别让身体吃亏,别让家人着急。
很多人一听“冠心病”,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一个词:心梗。但其实,冠心病的危险远不止心梗这么简单。它的本质,是心脏上的血管变窄了,甚至被堵住了,供血出问题,心脏就缺氧。
这事儿一开始没啥动静,等到发作时就像“断电”一样,猝不及防。根据某地一项针对中老年人群的健康调查,冠心病在5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超过18%,其中男性略高于女性。
而在寒冷季节,尤其是像白露这种“昼热夜凉”的节点,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会比平常高出约30%。
更要命的是,很多人直到那一刻才知道自己血管早就堵了。医生们常说,心脏的毛病,往往是悄悄潜伏着,等到你发现,它已经准备“动手”了。
白露一来,昼夜温差就大得像是被拉开了口子的拉链。这个时候,冠心病患者的身体反应会变得特别敏感。尤其以下这5件事,能不做就不做,做了可能就是“引火上身”。
很多中老年朋友都有晨练的习惯,觉得早上空气好、锻炼效果也好。但实际上,白露后清晨的气温偏低,血管容易收缩,血压波动也会加剧。
这个时候空腹出门,既容易低血糖,也可能诱发心绞痛或心律异常。
天气转凉后,很多人洗澡时喜欢一会儿热水猛冲,一会儿开窗通风。但这种“冷热交替”的刺激,对冠心病患者来说非常危险。
血管在热胀冷缩之间容易痉挛,心脏供血更吃紧,可能就点燃了胸痛的导火索。
秋天本就让人感性,再加上节气变化,容易让人心绪不宁。很多冠心病患者本身就有点焦虑,一旦遇上家庭矛盾、生活琐事,情绪一激动,心跳加快,心脏的负担也就来了。
白露后的夜晚已经不算暖和了,尤其是凌晨三四点,气温低到谷底。冠心病患者如果不注意保暖,夜间容易受凉,一冷一紧,心血管也跟着“缩成一团”,有的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心梗的。
很多人觉得秋天是进补的好时候,晚饭忍不住多吃几口。还有人晚上看电视、下棋、聊天,一不小心就来一顿夜宵。
过饱之后胃肠道需要更多的血液来消化,心脏的“分配额”就少了,这时候容易诱发胸闷、气短,甚至心肌缺血。
说到底,白露只是个节气,真正让人难的是“身体跟不上节奏”。冠心病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关键就在于你怎么对待它。以下这些建议,不复杂,但每条都扎扎实实能帮到你。
天气一变凉,衣服就得跟着变,尤其是早晚,别硬扛着“习惯了”。
早上起床别急着下床,先躺一会儿、坐一会儿,再慢慢起身。
饭后不要立刻活动,尤其饭后半小时内,尽量别散步、爬楼。
喝水别等口渴才喝,少量多次,保持血液粘稠度稳定。
每天定时量血压,记录下来,哪怕只是几个数字,都是身体的“日记”。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别让心脏跟着你的“生活节奏”瞎忙活。
天气再好,也别一个人长时间外出,尤其是偏远、无人区域。
温馨提醒白露之后,气候慢慢向深秋靠拢,天气“干、凉、燥”的特点越来越明显。
对冠心病患者来说,这是一年中最容易“出事”的阶段,不是天气变坏了,而是身体更需要细心照顾了。有些人觉得自己以前没事,今年也不会有事,但身体的账,从来不会赖账。
真正的健康,是“知道自己该注意什么”的时候,已经开始做出改变了。别等症状来了才后悔,提前防范,比临时抢救更值钱。让心脏过个安稳的秋天,从明天白露开始。
参考文献:
1. 王建业,刘国永. 冠心病患者运动干预效果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 41(11): 2734-2737.
2. 陈子江,李春梅. 冠心病患者昼夜血压变化与气温的相关性分析[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 48(5): 410-415.
来源:陈医师讲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