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凭借手榴弹、机枪与机智,与日军数倍的兵力对抗。他是如何做到的?为何能被称为“兵魁”?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1939年,抗日战争正酣,曹锡以一己之力守住阵地,击毙日军400余人。
凭借手榴弹、机枪与机智,与日军数倍的兵力对抗。他是如何做到的?为何能被称为“兵魁”?
1939年9月,长沙会战的爆发,日军加强了对中国中南部的进攻。
曹锡所属的第十五集团军,第五十二军第二师,奉命守卫新墙河防线。
这条防线位于长沙西北,是阻挡日军进攻的重要阵地,敌人企图突破防线,直扑长沙,而曹锡和他的战友们,却必须以肉体和生命,捍卫这一块最后的防线。
曹锡那时是新墙河防线上的一名普通班长,年轻的农家子弟,眼中充满了责任感和勇气。
防线刚刚修建,阵地上并不坚固,面对日军的强大火力,士兵们的恐惧与压力油然而生,曹锡的心中,没有想过退。
那日凌晨,日军展开了猛烈的炮击。
80余门大炮齐声轰鸣,炮弹从天而降,犹如暴雨般轰击阵地。
炮弹爆炸,震耳欲聋,火光四起,整个阵地瞬间成了一片废墟。
整整三小时的炮击,超出8000发炮弹,这不是简单的攻击,是要将这片阵地彻底摧毁,许多人在这场炮火中已经丧命,连连炸开的炮弹,几乎吞噬了所有的防线。
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阵地上仅剩曹锡,和班长朱某幸存,这一瞬间,曹锡面临着生死抉择。
被炸得支离破碎的阵地上,他看到身边的战友已无力反击。
可是曹锡没有后退,退一步就意味着死亡,意味着整个防线的失守,他决定孤军作战,为守住这片土地而战斗。
日军的炮火终于停歇,随之而来的,是更为猛烈的步兵进攻。
曹锡和班长朱某,迅速制定了防守计划,在阵地上布置了12颗手榴弹,这些手榴弹,被巧妙地串联在河堤上,作为突击陷阱,准备迎接日军登岸。
当一批日军冲上岸时,曹锡毫不犹豫地,拉响了手榴弹的引线,12颗手榴弹瞬间爆炸,数十名敌人当场被炸死,接连的爆炸声响彻夜空,敌人被炸得人仰马翻,前进的步伐被彻底打乱。
敌人没有停下进攻的步伐,紧接着,6批日军接踵而至。
曹锡和班长朱某,接连使用手榴弹成功将敌军炸退,直至手榴弹耗尽。
眼看弹药所剩无几,曹锡临危不乱,再没有火力支援,他们就只能被动挨打。
紧接着,曹锡开始依靠机枪展开反击。他匍匐前行,趁着敌人短暂的混乱,成功夺取了战友遗弃的重机枪。
凭借重机枪的火力,曹锡再次打退了日军的进攻,连续击退100余名敌军,每一次枪声的响起,都是他,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瞬间。
曹锡没有因弹药紧缺而气馁,他继续与敌人,进行心理和战术上的对抗。
日军开始使用毒气弹,试图压制阵地上的中国守军。
面对即将来临的毒气攻击,曹锡通过巧妙的计策,将日军诱入圈套,他在阵地上制造出“手榴弹”响动的假象,成功逼迫敌军暴露自己,趁机,曹锡迅速开枪,用5发子弹击毙5名敌人。
曹锡的血战,不仅是身体的拼杀,更是心智的较,面对敌人一次次的强攻,他没有选择后退一步,也没有放弃阵地,凭借着过人的智慧与勇气,狠狠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在这个不断变化、充满死亡威胁的战场上,曹锡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兵魁”
在这场单兵抗敌的战斗中,曹锡的胜利代价,也极为惨烈。
由于阵地周围不断有日军袭击,曹锡的伤势日益加重。
战斗结束时,他已经几乎没有力气站立,但曹锡的身影,屹立在新墙河的阵地上,他没有选择投降,而是用自己的身体,为这片土地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战斗结束,曹锡的英勇事迹,开始被迅速传扬开来。
长沙会战是一次决定性的战斗,敌人最终未能突破防线,这场战斗中的英雄事迹被广泛报道。
曹锡的故事,成为了战士们心中的灯塔,激励着更多的士兵站起来,为了自己的国家和同胞奋力拼搏。
“中国战神”,这是《大公报》和《中央日报》对曹锡的赞誉。
两家报纸纷纷报道称,曹锡孤身一人,击毙日军400余人,成为中国抗战史上最勇敢、最坚定的抗日军人之一。
这些报道传遍了大街小巷,曹锡的名字如雷贯耳,无论是从战斗力的表现,还是从抗战精神的象征来看,曹锡都被认为是,具代表性的抗日英雄。
战后曹锡获得了极大的荣誉与奖励。
他的师长赵公武,为了表彰他的英勇行为,将其晋升为中士班长,并奖励法币30元。
这笔奖励在当时的物价水平下,相当于普通士兵数月的工资,体现了对曹锡个人的肯定和尊重。
相比于曹锡的英雄事迹,这个奖励显得微不足道,他的真正价值,显然已经超越了物质的衡量。
在这一时期,田汉也将曹锡的故事搬上了舞台。
田汉,是中国著名的戏剧家和电影编剧,他通过改编历史剧《新战长沙》,将曹锡的事迹进一步广泛传播。
1939年,电影《胜利进行曲》也尝试,将曹锡的故事搬上银幕。
电影未能在战乱中广泛上映,但陶金饰演的曹锡形象,同样成为了抗战电影中的经典之一。
这些影视作品的出现,让曹锡的事迹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使得他成为了抗战时期的象征之一。
曹锡的英雄之路,未因为媒体的宣传,和荣誉的加冕,而变得平坦。
战后,曹锡的去向成了一个谜,根据一些资料,部分文献称,曹锡可能在1939年,因日军偷袭而牺牲。
关于曹锡的失踪,家人和村民的回忆各不相同。
据曹锡家族的记载,虽然多次寻亲,但没有找到他的下落。
某些村民表示,曹锡的家中共有九个兄弟,战后仅存三人,曹锡在战斗之后,便失去了音讯,家人无法得知更多的信息。
关于他的牺牲,外界没有确凿证据,甚至有猜测,认为他在一次日军的偷袭中英勇牺牲。
曹锡的具体情况,没有定论,他的名字,依旧活在了民众的记忆中,成为了抗日英雄的象征。
曹锡的事迹,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抗战时期,成为了鼓舞士气的“抗日神话”,许多人怀着对英雄的崇敬,反复传颂他的壮丽故事。
这个英雄的身影,逐渐被神话和记忆所吞噬,真实的曹锡,依旧难以找到。
2010年,香港一家影视公司,曾计划投资1亿元,拍摄曹锡的传记电影,由于版权争议,以及其他复杂原因,项目最终搁浅。
曹锡的英勇故事,深入人心,在现代社会中,英雄的塑造,似乎变得更加复杂,商业化的运作与历史记忆的传递之间,出现了许多的矛盾。
曹锡的事迹,成了无法抹去的光辉,也永远没有答案的谜团。
来源:史论纵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