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北京大学数学学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曾在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中夺冠的学术新星,此刻正经历着人生最荒诞的困境——她精心准备的《代数拓扑》课程,被学生评价为“比梵文还难懂的天书”。
2017年的秋天,中山大学数学系教室里,郇真望着台下稀稀落落的十余名学生,攥着粉笔的手微微发颤。
这位北京大学数学学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曾在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中夺冠的学术新星,此刻正经历着人生最荒诞的困境——她精心准备的《代数拓扑》课程,被学生评价为“比梵文还难懂的天书”。
讲台上,她如数家珍地推演着“范畴论与同调代数”的精妙联系;台下,学生们呆滞的目光在PPT与手机屏幕间游移。
有胆大的学生课后拦住她:“老师,能先教矩阵乘法吗?您说的流形微分结构,我们真的听不懂。”
三年间,这位被父亲称为“数学童话作家”的学者,经历了令人窒息的恶性循环:越是通宵修改课件,用更严密的逻辑重构知识体系,课堂出勤率越是断崖式下跌。
2019年春,当考核委员会宣布“教学评价连续三年不达标”时,她站在樱花纷飞的校道上,手里还攥着凌晨两点修订的讲义——那些泛着咖啡渍的纸张,记录着147次推翻重来的教学设计。
正当学术界议论“海归精英水土不服”时,华中科技大学数学中心递来了聘书。负责人望着她行李箱里塞满的演算草稿,只说了一句话:“我们相信能在黑洞里发光的星辰。”
在这片新天地,郇真开启了近乎残酷的自我革新。
她把父亲当“小白鼠”,逼着北师大数学教授郇中丹听完整堂课后指出障碍点:“你给学生端的是满汉全席,他们需要的是能消化的白粥。”
曾经执着于理论完整性的她,开始将“范畴论”拆解成积木游戏,用外卖配送路径解释图论,甚至把咖啡拉花当作拓扑变换的教具。
更惊人的转变发生在课堂节奏上。这个曾让学生跟不上思维跳跃的教授,开始每讲10分钟就停步询问:“需要换个说法吗?”
有学生回忆,某次讲解“椭圆曲线模空间”时,她当场画出八种比喻图形,直到后排玩手机的同学都抬起了头。
改变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2019年秋季学期,她的《现代数学前沿》选修课,从首周的28人暴增至期末的217人。
数学系不得不将课程调整到阶梯教室,仍有学生带着折叠凳抢占走廊站位。有旁听生感叹:“原来朗兰兹纲领和奶茶配方可以产生同样的多巴胺。”
更令人震撼的突破发生在实验室。2022年10月,华科大官网突然挂出喜讯:郇真独立完成的290页论文被数学顶刊《Acta Mathematica》接收。
这项关于“新型2-向量丛模型”的研究,被学界誉为“架起量子场论与椭圆上同调的彩虹桥”。
尽管后续爆出期刊拒稿的乌龙事件,但北航教授公开声援:“数学史上的重大突破,哪个没经历过浴火重生?”
在中山大学的旧同事眼中,郇真始终是个“活在公式里的理想主义者”。
她可以为了转换研究方向,将博士生涯从3年拖到7年;也会因执着于某个猜想证明,连续38小时驻扎实验室。
父亲郇中丹的评价格外犀利:“她把数学当童话世界,却忘了学生活在现实里。”
这种学术洁癖在当今“非升即走”的考核体系下显得尤为刺眼。
在中山大学的三年,她未发表任何论文,却完成了后来顶刊论文的核心论证;被辞退后蛰伏期间,她将15年前的博士课题重新打磨,最终孕育出震惊学界的成果。
如今的郇真,带领团队主攻《拟椭圆上同调及其应用》项目,2023年获批国家级科研基金。
面对外界对其“教学逆袭”的热议,她在社交平台写下:“数学工作者就像童话主人公,公式里的星光永不熄灭。”
这句话恰似她人生的注脚——当整个学术界都在追逐热点时,她坚持用最古典的方式深耕基础数学,如同中世纪的抄经人,在羊皮纸上镌刻永恒真理。
结语:
郇真的故事,撕开了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裂缝。
当“教学效果”与“学术深度”形成悖论,当“考核指标”与“创新价值”产生冲突,这位数学家给出了最震撼的答案:真正的突破,往往诞生于不被理解的坚持中。
就像她论文致谢中写的:“数学不会骗人,你往里头砸多少年,它就还你多少惊喜。”那些空荡教室里的自言自语,终究化作了顶刊论文上的璀璨公式。
来源:鹤飞船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