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苛责追星女孩,门童滞留事件让我们看清:禁韩令还是太超前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31 00:33 1

摘要:当曼谷暴雨中的中国粉丝在机场用共享文档拼凑求生指南时,韩国男团 “门童”(BOYNEXTDOOR)的成员正隔着屏幕分享聚餐照片。

当曼谷暴雨中的中国粉丝在机场用共享文档拼凑求生指南时,韩国男团 “门童”(BOYNEXTDOOR)的成员正隔着屏幕分享聚餐照片。

这场因缅甸 7.9 级地震引发的滞留危机,不仅暴露了韩娱资本的冷血本质,更让 2016 年 “禁韩令” 的前瞻性再次引发热议 —— 娱乐工业将粉丝视为 “人肉提款机”的时候,文化主权的博弈早已超越偶像崇拜的表层,成为一场关乎价值观安全的无声战争。

3 月 28 日,缅甸强震波及泰国曼谷,原定于次日举行的 “门童” 演唱会被迫取消。

但真正激怒粉丝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主办方 KOZ 娱乐在震后 1 小时内反复删除、重发取消公告,误导粉丝滞留;艺人团队抢占粉丝接驳车优先撤离,留下数千人被困暴雨中的机场;公司最终仅发布三条模板化道歉,对人均 1.2 万元的损失(含机票、酒店、黄牛票溢价)避而不谈。

3月29号晚上九点左右,门童成员离开曼谷机场

更讽刺的是,成员返韩后直播打游戏的画面,与粉丝 “24 小时滞留机场”“步行寻找避难所” 的困境形成刺眼对比。

这不是孤例。2022 年某韩团在日本台风期间主动承担粉丝改签费用,而 KOZ 娱乐却连旅行保险都未购买。

这种双标操作撕开了韩娱全球化的遮羞布:当中国市场贡献超 37% 的海外收入时,资本选择用 “情感绑架” 收割利润,用 “文化差异” 推卸责任。

“门童事件” 印证了禁韩令出台时的深层担忧:韩流不仅是娱乐消费,更是披着糖衣的价值观输出。

数据显示,限韩前韩娱占据中国影视市场 30% 份额,其通过 Weverse 等专属平台构建信息茧房,将粉丝驯化为 “精神臣民”。

粉丝经济的异化更令人警惕。百度 “女儿事件”、偶像生日应援花费百万等案例,揭示了韩娱构建的 “偶像崇拜” 如何扭曲消费观。

此次滞留事件中,部分学生粉丝因网贷崩溃,正是这种病态经济链的缩影。

资本通过算法推送、定制化互动,将粉丝困在 “用爱发电” 的牢笼,而当灾难来临时,所谓的 “家人文化” 不过是收割时的话术。

KOZ 娱乐的冷漠,源于跨国监管的天然漏洞。

泰国警方统计显示,中国粉丝为此次演唱会消费超 2 亿元,但当危机发生,没有任何机构能约束资本行为:票务平台抽成 60% 却不担责,航空公司拒绝免费改签,甚至连大使馆的援助都因 “非本国公民” 而受限。

粉丝自发创建的共享文档虽筹集 3.2 万元应急资金,却因信息混杂陷入 “替资本善后” 的争议,暴露出民间自救的无力。

对比欧盟《数字服务法》要求平台承担用户安全责任,中国在涉外演出监管上仍存空白。

此次文旅部约谈票务平台、旅行社推出 “追星险”,仅是被动应对,未触及根本 —— 当韩娱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空壳实体规避责任时,跨国追责几乎成为不可能。

禁韩令的局限在于,它无法阻止资本通过东南亚、日本等第三地迂回渗透。

2025 年韩流在中国的实际渗透率仍然十分严重,正是这种 “打地鼠” 游戏的明证。真正的破局需要三重突破:

制度性约束:强制涉外演出主办方购买 “粉丝安全保险”,将应急方案纳入营业许可审核;产业性替代:培育本土偶像体系,用工业化标准打破韩娱 “流水线神话”;价值观觉醒:通过粉丝教育揭示 “偶像工业” 的制造逻辑,让 “追星” 回归娱乐本质而非精神寄托。

门童滞留事件中,最令人痛心的不是经济损失,而是资本对人性的异化 —— 粉丝在暴雨中徒步找酒店的身影,与偶像直播时的笑容,构成了这个时代最荒诞的镜像。

超前的禁韩令提醒我们:文化交流不应是单向的倾销,娱乐消费更不能沦为价值观的殖民地。

当韩娱公司在财报中把粉丝称为 “可变现流量” 时,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道德谴责,更是用制度筑牢文化主权的防线。

毕竟,真正的文化自信,从不需要靠 “用爱发电” 来维系。

---

来源:热议练习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