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农村的彩礼,我国从2019年以来就多次发布了文件,尤其是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已经连续7年6次提及治理高额彩礼,而在国家的指导下,各地区也积极采取措施设定彩礼上限、"零彩礼"等创新举措,并且也在局部地区取得成效。
近日,中央农办召开部分省份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在此次会议上也强调说将持续推进高额彩礼治理工作。
同时也指出,部分地区彩礼金额畸高,动辄数十万元,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隐形"门槛标准",导致农村这些年借债结婚、彩礼纠纷的事件频发,加重家庭负担。
说到农村的彩礼,我国从2019年以来就多次发布了文件,尤其是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已经连续7年6次提及治理高额彩礼,而在国家的指导下,各地区也积极采取措施设定彩礼上限、"零彩礼"等创新举措,并且也在局部地区取得成效。
但是,大家发现了吗?即便国家多年采取措施来遏制高额彩礼蔓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不少村民抱怨说;当地的彩礼数额还在攀高,甚至已经突破了二十万。面对这一现象,网友们也不禁要问,农村的彩礼标准到底谁说了算?“村规民约” 又能否刹住这股攀比风呢?
都知道,在传统习俗中,彩礼是男方对女方家庭养育之恩的回馈,也是男方表达诚意的一种方式。但如今,彩礼却逐渐变味,成为了一种攀比的 “工具”。在农村社会,人情往来中相互攀比的现象较为普遍。
彩礼给得多,似乎就代表男方家有 “实力”,女方也显得有 “身价”。这种观念的盛行,使得彩礼金额不断攀升。然而,表面上因 “面子” 导致的彩礼高涨,背后实则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方面,性别比失衡问题较为突出。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及相关分析,全国农村未婚男女比例达2:1,部分地区大龄未婚男女比例高达13:29。适婚男女比例的失调,让彩礼在婚姻市场中有了更大的 “议价空间”。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重要因素。在一些地区,女儿嫁出去后,家庭希望通过彩礼来 “补偿” 养育成本,甚至将彩礼作为 “养老基金”。
由此可见,高额彩礼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习俗问题,而是文化痼疾与经济、社会问题相互交织的结果,治理起来也十分困难,即便有些地方在村规民约上给予标准,但私底下却有人违规操作,对彩礼的数额进行保密,从而导致高额彩礼的风气在农村暗地蔓延。
所以,彩礼标准是多少根本不是村规民约说了算,往往都是女方说了算,是多少就是多少,即便村里约束,但一些人未达到目的也会想办法隐瞒真实的金额。这样导致很多男青年在结婚这方面感到恐惧,面临不结婚的风险。
那么问题来了,在治理农村高额彩礼的过程中,“村规民约” 也逐渐成为各地约束高额彩礼的重要手段。那么这种手段是否能够遏制农村彩礼攀比风呢?
说实话,尽管村规民约在治理农村高额彩礼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在农村,法治意识相对淡薄,人情网络交错复杂。虽然村规民约规定了彩礼标准,但部分村民可能因碍于情面或传统观念,不愿意遵守。
而且,当遇到违反村规民约的情况时,执行难度较大。因为村规民约并非法律,不具有强制执行力,更多地依靠村民的自觉遵守和道德约束。另外,一些地方在制定村规民约时,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的意见,导致村规民约在实施过程中遭遇阻力。
如果要真正让村规民约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在制定过程中充分征求村民意见,使其更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和对移风易俗的认识,增强村民遵守村规民约的自觉性。
最主要的是相关部门也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高额彩礼的良好氛围,让彩礼回归其原本的 “礼” 的内涵,让婚姻更加纯粹,让乡村社会更加和谐文明。
好了,以上就是我要和大家探讨的话题,对此,你怎么看?一起说说吧。
来源:农言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