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6 10:27 1

摘要:近来总见些热闹:职场里有人盯着同事出错,盼着“趁隙上位”;商场上有人等着对手崩盘,想着“捡漏抄底”;就连年轻人考学求职,也常有人问“能不能等别人放弃了再上”。忽而想起一句古策——“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十二个字像块晒透了的老砖,敲在当下的玻璃上,脆生

近来总见些热闹:职场里有人盯着同事出错,盼着“趁隙上位”;商场上有人等着对手崩盘,想着“捡漏抄底”;就连年轻人考学求职,也常有人问“能不能等别人放弃了再上”。忽而想起一句古策——“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十二个字像块晒透了的老砖,敲在当下的玻璃上,脆生生的,倒溅出些值得琢磨的光。

先说说这字面上的意思,倒不是要教人防谁、害谁。“敌之害大”,不是盼着旁人倒霉,是要看见“困局”里藏着的“势”——就像老北京胡同里的修鞋匠,见着下雨天路人鞋坏了,不吆喝“快来修”,只把针线筐往避雨的屋檐下挪挪,这便是懂了“害”里的机会,不是趁火打劫,是“恰好能帮上”。“就势取利”的“就”,是顺着来,不是硬拽;“利”也不是攥在手里的银子,有时是一句“谢谢”,有时是下次还来的念想,长远看,比一时的便宜金贵。至于“刚决柔也”,更不是教人防硬的、捏软的,是说“时机到了别拖着”——比如家里的旧家具坏了,与其将就着用,不如趁周末有空,干脆修利落了,这“刚”是果断,不是蛮干;“柔”是家具的“弱”,也是自己的“懒”,决了这“柔”,日子才清爽。

再往古里找些印证,倒也见得这道理不是凭空来的。《易经》里有个“夬卦”,说的就是“刚决柔”,但那卦辞里偏加了句“君子以施禄及下”——意思是刚健决断的时候,得想着给旁人留些余地。早年听老人讲过个故事:民国时有家布庄,隔壁布庄遭了火,存货烧了大半,按理说该趁机涨价,这家老板反倒匀了些布匹过去,还帮着搭摊子。后来隔壁布庄复了业,两家再没抢过生意,反倒合着把布卖到了外县。这才是“就势取利”的真意思:取的不是“对手的损”,是“彼此的便”。

《道德经》里总说“柔弱胜刚强”,有人便觉得和“刚决柔也”对着干,其实不然。老子说“动善时”,就是要懂时机——对手的“害”是时机,自己的“刚”是行动,但若时机不对,再刚也没用。就像春天种麦子,你非得等冬天冻土的时候种,再使劲刨地也长不出苗。现在有些创业者,见着同行资金链断了,不管自己懂不懂人家的业务,就急着收购,最后把自己也拖垮了,这就是没懂“就势”的“势”,是形势,不是赌局。

《素书》里讲“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倒像给这古策加了注脚。去年有个朋友,在教培行业遇了坎,这是他的“害”;但他发现很多家长不会给孩子规划学习,这是别人的“害”——他便做起了免费的学习规划直播,慢慢攒了人气,后来开了个小工作室,专做个性化规划。这便是“就势取利”:取的是“帮人解决问题”的利,不是“趁行业动荡捞一把”的利。《素书》里还说“迟疑不断,必有祸端”,他当初要是愣着等“行业回暖”,恐怕也等不到今天的安稳。

说到当下,这古策倒也能照见些现代人的毛病。比如有些年轻人找工作,总想着“等别人都拒了这个岗位,我再投”,这不是“刚决柔也”,是“逃避”——你连岗位的要求都没摸清,就算没人投,你也接不住。还有些职场人,见着同事做项目出了错,不帮忙补救,反倒先去领导那儿告状,这是把“敌之害大”解成了“整人的机会”,最后落得个“没人愿意跟他合作”,这便是没懂“利”的长远。

从心理学上看,这“就势取利”其实是“资源适配”的智慧。卡尼曼说“人都偏好低风险高回报”,但真正的低风险,不是等别人栽跟头,是自己能看清“风险里的机会”。就像有人失业了,不慌着找下一份工作,先盘点自己会什么——会做饭就开个小饭桌,会写文案就接兼职,这便是把“失业的害”,变成了“发掘自己潜力的势”,风险低,回报却实在。

教育学上更该说说这“刚柔”的平衡。现在总教孩子“要坚强”“要争取”,却没教孩子“什么时候该刚,什么时候该顺”。有个老师跟我说,她班上有个孩子,数学总考不好,这是他的“柔”;但他画画好,老师便让他用画画的方式记数学公式,后来数学成绩也上去了——这便是“刚决柔也”:用自己的“刚”(画画),决了自己的“柔”(数学差),不是硬拼,是巧劲。

不过,倒也得防着一种歪解:把“敌之害大”当成“盼人倒霉”,把“就势取利”当成“趁火打劫”。鲁迅先生说过“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靠踩别人上位的,终会被自己的“术”困住。就像早年有些商家,见着灾区缺物资,就把矿泉水卖到几十块一瓶,最后被人骂得关了店——这不是“就势取利”,是“失了良心的投机”。

说到底,这“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不是一把伤人的刀,是一把量自己的尺子。量得出你在竞争里有没有良心,量得出你在困境里有没有智慧。当下的日子,难是难些,但只要别瞎闯(不蛮干),别愣着(不拖延),看见“别人的难”时能帮就帮,发现“自己的机会”时敢做就做,便也算没白读这十二个字。毕竟,古智慧不是用来装裱书房的,是用来过日子的——日子过顺了,才是真的“取利”。

来源:蓝的天白云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