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汉朝那些皇亲国戚里,大家总挂在嘴边的是平阳公主,说她三次出嫁、最后还嫁了大将军卫青,风头那是赚足了。可你要是真细细翻翻老汉家史书,其实还有那么一位公主,也是“三嫁”故事主角,却没几个人记得她的名字。她不是别人,正是汉宣帝刘病已的女儿——敬武公主。
在汉朝那些皇亲国戚里,大家总挂在嘴边的是平阳公主,说她三次出嫁、最后还嫁了大将军卫青,风头那是赚足了。可你要是真细细翻翻老汉家史书,其实还有那么一位公主,也是“三嫁”故事主角,却没几个人记得她的名字。她不是别人,正是汉宣帝刘病已的女儿——敬武公主。
说起敬武公主,她的命运啊,真跟咱现在社区里那些“大龄青年”有点像:家底殷实,长相端庄,头一次出嫁时风风光光。她及笄刚过,家里就给她选了个好人家——富平侯张临,车骑将军张安世的曾孙。张家在当时也是硬通货,每逢啥节日,皇帝都要赏点什么。张临人虽年轻,但办事靠谱,在京里说话也挺有分量。
婚后,敬武公主和张临那是过的蜜里调油,两个人总能在宫里园子里玩乐,有时候一群朋友来做客,他们做东,热闹得很。没多久,她生下唯一的儿子,就是后面汉成帝身边最得宠的张放。家里灯火琉璃,孩子啼哭、门外都是侍卫,看着挺温馨。可世事哪有绝对圆满——张临大概是积劳成疾,还没等敬武公主再次怀孕,就撒手人寰了。那会儿敬武公主才二十来岁,留下一只手还抱着孩子,另一只手在衣袖里揪着帕子,眼睛都哭肿了。那场白事后,朝里很多贵妇人来看她,当然,背地里议论也多,说公主守寡命苦。但要说委屈,汉朝的女子可不是吃素的,没人逼着她像后世那样“一守到底”,更别提什么贞节牌坊了。
那时候婚姻自由度很高,权贵家姐妹换亲家,三嫁两嫁都算常事。敬武公主觉得自己大好年华,不必做苦情人,家里也同意,于是她第二次婚姻就成了。对象是个新鲜人物——临平侯赵钦,名将赵充国的孙子。赵家上下对这门亲事都挺上心,选了个良辰吉日,闹哄哄迎娶。谁知敬武公主发现日子过得有点怪——几年下来连个动静都没,没有怀孕不说,连赵钦的小妾也不见动静。那阵子她常跟贴身侍女聊天:“这算怎么回事儿?夫家的血脉到我这儿断了?”
敬武公主琢磨了一阵,一边觉得没后嗣不合王室颜面,一边又搞不清赵钦是不是有什么“隐疾”。有那么一天,她跟家里老嬷嬷合计个对策,最后让赵钦的小妾假装怀孕,到时抱个外来的男婴来冒充赵家的种。宫里都传开了,有人私下嘀咕:“公主何必自欺?”其实她也是无奈,谁不想有个继承家业的人啊?然而这场折腾最终没能改变啥,赵钦也很快撒手人寰,这段婚姻也就划上个句点。世事,就是这么折腾人。
敬武公主两次守寡,在宫里坐着发呆,亲戚朋友劝她别再闹腾,可人的心思哪说得准?她依旧很年轻,那些参加宫廷宴席的贵族们总是会把“下一个女婿人选”传来传去。第三次,她嫁给了薛宣——朝廷里赫赫有名的高阳侯。这薛宣当时已经官至丞相,在皇帝身边工作,可也有人说他不太受刘骜(汉成帝)待见。薛宣有点“太匠气”,赏罚分明,说话不绕弯,有时惹得贵族心里不舒服。
敬武公主和薛宣成婚后,有那么几年过得安稳。薛宣在外头忙政务,敬武公主则守着长安那间公主府,客人来来往往。再说薛宣,他一度被罢官,说是“不堪为百官表率”,家族里人心惶惶。但两年后,朋友翟方进晋升丞相,把薛宣又请回了中央,爵位全部归还,俸禄也补了。这期间,敬武公主身边总有人劝她:“嫁三次了,感情就算淡了,但荣华富贵还在啊。”薛宣夫人病逝,皇帝顺水推舟,把敬武公主许给薛宣,也是想让亲戚“联手稳住朝局”。
直到公元前8年,某天宫里起了大风,王政君家外甥淳于长闹事,被看作谋反,最后满门抄斩。薛宣作为知己,被牵连只剩爵位,人却被迫“退休”,回了老家。敬武公主冷眼看这一切,心里那点温情也就散了:她从小在长安长大,一屋子锦缎、丫鬟服侍,“去小地方吃粗粮,凭啥?”两口子开始各过各的,薛宣在乡下日渐憔悴,敬武公主只在某个深夜写了封信:“平安就好。”
薛宣死在异乡,其实宫里消息很快传来。敬武公主比起情感,反倒更在意“体面”。她上书请皇帝让薛宣的尸首运回长安,葬在延陵家族墓地。那年长安大赦,她的继子薛况正好偷偷从边疆跑了回来。公主施施然安排,旁人一问:“薛况怎么能留在京里?”其实都明白,敬武公主用自己身份在背后撑腰——要不然哪有这好事。
说到继母子关系,那时多少带点悬疑:最初薛况对敬武公主也只是恭敬,但薛宣在世时,两人间流露出一种外人难言的亲密。坊间传闻,薛宣死后,敬武公主与薛况开始私下往来。有晚宫女见两人一起在院中散步,月色下影子叠在一起,她轻声一笑,薛况低头答一句,两颗心就这么贴近了。宫里老人都说:“公主三嫁,竟难比得继子一人。”这种事儿,外人不好评说,但也有人叹:地位再高,女人终究也有自己的寂寞。
敬武公主三嫁三守寡,婚姻不是她的全部,家族争斗才是真正牵动命运的大手。她其实一直站在自家刘氏皇族这边,无意和王政君——太皇太后那边走太近。两人表面姑嫂、实际并无亲情,都是被权力裹挟,不得不算计。你看王政君在汉哀帝一死后,手握玉玺,把侄子王莽推起来当大权。王莽耍起手段,那是翻云覆雨:拱立年幼汉平帝,给自己封“安汉公”,三天两头清算异己。敬武公主和傅氏、丁氏外戚自然而然站到了对立面。
王莽动起杀机来的时候,管你是公主还是贵戚,先选定目标,后收割。最出名的就是狗血门事件,王莽儿子王宇暗中垂青反抗王莽,跟吕宽搞了点迷信法子:半夜往王莽家门口泼狗血,想要“转运”。结果好嘛,没用不说,还全部被抓。但那阵子风声鹤唳,薛况因为跟吕宽是朋友,也被牵连进去。敬武公主也被扣上“包庇反臣”的帽子。宫里到处传:“太皇太后下令敬武公主赐药。”其实王政君根本没插手,只是王莽借了她的名义。
敬武公主那天接到圣旨时,气得直跺脚。她大喊:“王家专权,刘氏早已孤弱,嫂子有啥好夺我命?”可来人无情,青铜药碗递到案前,宫女们吓得不敢哭出声,看着敬武公主把毒药喝下。薛况下场更惨,直接抄家问斩。王莽随后跑去太皇太后宫里还装作啥都没发生,说是“暴病而亡”。王政君还想出席丧事,王莽把门一关:“您身体要紧。”其实公主死得太不明不白,宫女们私底下哭,那一年春天尤其冷。
很多人只记住史书里敬武公主的三次婚配和衰落的结局,但换个角度想,她其实活的非常真实:有野心也有感情,有胆量也有无力的时候。三嫁三守寡,不是命运太折腾人,而是她自始至终都没能真正作主。谁能说,皇室公主就过得比寻常人少些痛苦呢?我偶尔路过长安街头,想着宫墙里的女子,一次次被权力漩涡卷走,她最后只落得一个虚无。敬武公主的故事,像极了那句老话:家国事,最难顾全。你说,这世上的柔情,到头来到底能抵住几分世道风雨?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