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方法或许能短暂缓解疼痛,但治标不治本。因为问题的根源,可能不在行业内,而在行业外。真正能帮你突破瓶颈的,或许不是一个更厉害的农资人,而是一个“门外汉”。
在农资圈里打拼多年的老板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怪圈:生意做到几千万,似乎就摸到了天花板。
客户还是那些客户,产品还是那些产品,竞争却越来越激烈,利润越来越薄。年年忙,年年累,却发现只是在原地打转。
这时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找个更好的产品?做个更狠的促销?或者,把业务员骂一顿,让他们再努力一点?
这些方法或许能短暂缓解疼痛,但治标不治本。因为问题的根源,可能不在行业内,而在行业外。真正能帮你突破瓶颈的,或许不是一个更厉害的农资人,而是一个“门外汉”。
农资人最大的财富是经验。哪家产品效果稳,哪个农户信用好,什么时候该打药,什么时候该施肥,这些知识都在脑子里。靠着这些,打下了江山。
但成也经验,困也经验。当思维被牢牢锁在“农资”这个圈子里时,就容易形成“思维定式”:
· “客户关系就是喝酒送礼”:习惯了靠人情维系,却不懂用数字化工具管理客户,更不会做内容打造个人品牌。
· “卖货就是开店、下乡”:坚信线下才是王道,对短视频、直播、社群营销这些新渠道看不惯也玩不转。
· “管理就是我说了算”:公司是家,员工是亲戚,管理靠感觉,财务是一笔糊涂账,规模小还行,一大就乱。
这些“经验”在过去是成功法则,但在农业飞速变革的今天,反而成了捆住手脚的绳子。你会发现,用行业内都知道的方法,永远只能得到行业内都得到的结果——那就是内卷。
一个优秀的行业外合伙人,就像一股活水,能激活一潭死水。他们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增量思维”。
1. 带来“放大镜”和“望远镜” 行业内的人手里拿的是“显微镜”,能看到土壤的墒情、叶片的病斑,专注于细节。而行业外的人手里拿的是“放大镜”和“望远镜”。
· 放大镜:能帮你把优势放大。比如,你技术好,只会当面讲给农户听。但懂营销的合伙人会把你打造成“抖音技术达人”,让你的技术影响成千上万人,吸引来更多客户。
· 望远镜:能让你看清远方的路。他会研究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的崛起,告诉你未来要靠提供“全程种植解决方案”赚钱,而不是单一卖肥卖药。他会推动你从“经销商”向“服务商”转型。
2. 给公司装上“数字大脑” 你可能还在用本子记账,用微信报库存。而一个来自互联网或金融领域的合伙人,第一件事就是给你引入数字化工具:
· 客户管理(CRM)系统:每个农户种什么作物、用什么药、历史问题全记录,新业务员也能快速上手,客户再也不是你一个人的资源。
· 数据看板:哪些产品利润高?哪些区域销量差?哪个业务员效率低?数据一眼看清,决策不再靠猜。
· 线上触达:建立农户社群、公众号、视频号,技术指导、政策解读、活动预告随时送达,效率是开皮卡下乡的十倍百倍。
3. 打开“资源任意门” 你的圈子可能都是厂家和农户。而行业外合伙人的圈子,可能是银行经理、生鲜电商采购、物联网技术专家。
· 他能帮你对接金融资源,为大户提供贷款担保,解决他们资金难题,也绑定了你的销售。
· 他能帮你对接销售渠道,和超市、电商平台签下订单,让你“带着订单”去卖农资,竞争力碾压所有对手。
· 他能帮你引入无人机飞防、智慧农业设备,让你的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找行业外的人合伙,不是简单地雇个经理,而是寻找“基因互补”的事业合伙人。
1. 价值观第一,能力第二:双方必须互相信任,对农业有情怀,对事业发展有共同的愿景。不能只图对方的新点子,而忽略了人品和长期 commitment(承诺)。
2. 明确分工,互敬互重:你主内,负责产品、技术和对老客户的维护;他主外,负责管理、模式创新和新资源对接。你要尊重他的专业,他也要尊重你的经验。
3. 谈好规则,白纸黑字:亲兄弟,明算账。入股比例、职责权力、退出机制,一定要在合作前就用协议写得明明白白,这是对双方最大的保护。
农资经销商要想真正突破瓶颈,跨越周期,有时候就需要一次“基因重组”。勇敢地打开大门,邀请那个“不懂农资”但却“懂市场、懂管理、懂创新”的门外汉进来。
他不是来教你如何种地的,他是来帮你重新定义“卖农资”这件事的。当你愿意换个梯子,你才发现,原来你可以爬上更高的楼,看见前所未有的风景。
来源:农资大视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