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工厂、进景区、进乡村…看数字浪潮在三秦大地激荡奔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09:06 3

摘要:在法士特高智新工厂,在5G+工业PON“双网络”保障下,AGV小车调度效率提升45%,设备故障率下降30%,以往需要700—800人作业的车间,现在只需150人;在汉中市山水之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药材产区,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充当“田间大脑”,使得人力成本降低6

在法士特高智新工厂,在5G+工业PON“双网络”保障下,AGV小车调度效率提升45%,设备故障率下降30%,以往需要700—800人作业的车间,现在只需150人;在汉中市山水之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药材产区,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充当“田间大脑”,使得人力成本降低60%,控制精准度和水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在小村镇的藤编产业园,各类藤编手工艺品琳琅满目,通过网络直播,从岭间一隅发往全国各地……图为法士特高智新工厂8月26—29日,记者跟随工信部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来到陕西,深切感受到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赋能之下,千行百业蓬勃发展的景象。近年来,陕西省积极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截至今年7月,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13.4万个,行政村5G覆盖率超99.3%,8个城市获评全国千兆城市,物联网终端数达9388.5万户。实数融合不断加深,陕西省培育327个“5G+”融合应用项目,建成4个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带动854家企业“上云”,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达1.4万亿元,占GDP比重超40%……一场产业变革正在三秦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双千兆”网络焕新“老工厂”生产效率提高72%、交付周期缩短20%、能耗降低14%……这便是5G网络为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法士特”)带来的蜕变。走进法士特高智新工厂,映入眼帘的是形态、颜色各异的AGV小车,正在将不同的材料搬运到相应产线上,一台台机械臂精准落下,在原材料上刻印出齿轮的轮廓。记者了解到,这间由中国电信、中兴通讯携手法士特打造的“5G零碳黑灯工厂”,150名工人的亩均产值实现了5倍的提升。“在生产过程中,每台设备要采集包括主轴供给、温度等在内的600多个参数并实时回传,对网络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必须要通过架设光纤才能实现。”法士特副总经理陆成长表示,“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兼顾视觉检测、AGV搬运等灵活的终端使用需求,对网络的要求较为复杂。”“传统以太网建设成本高、抗干扰能力差,5G低时延、高稳定等特性能够满足AGV、移动式工作站的需求,工业PON则降低了建设成本,传输距离更远。”中国电信西安分公司工业行业事业部总经理侯林告诉记者,“由于法士特应用场景复杂,我们为法士特定制了5G+工业PON双千兆方案,在固定的机床数据回传等场景应用工业PON,AGV搬运、员工手持扫描等灵活场景则使用5G网络。”

图为法士特高智新工厂中的AVG运输车

在双网络的保障下,5G定制网嵌入生产全流程,AGV调度效率提升45%,设备故障率下降30%,以往需要700—800人作业的车间,现在只需150人,生产效率实现大幅提升。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在完善的网络覆盖下,法士特即将迈入智能化生产新阶段。“当前,我们与智元机器人合作,引进了两台人形机器人。”陆成长兴奋地告诉记者,“现在这两台机器人正在产线上组装,利用我们的生产数据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后,便可以投入产线,以具身智能进一步提升高智新工厂的‘科技含量’。”5G网络助力文化传承“内外兼顾”大唐不夜城是以盛唐文化为背景的特色旅游景区,春节假期日均客流量达数十万人次,单小时峰值逼近10万人,这对网络保障而言是巨大的考验。“为保障游览高峰期用户的体验,我们打造了‘多频三层4G/5G立体超密组网’,建设96个5G基站与139个4G基站,打造了242个5G小区和818个4G小区,在不破坏景区建筑风貌的同时,让网络覆盖到每一处人流密集区,实现网络容量的‘极致扩容’。”陕西移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在“向内”优化文化场景体验的同时,5G网络也在助力陕西非遗文化“向外”拓宽传承边界。在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藤编,正借助网络“编织”出发展新图景。在展厅内,藤编猫爬架、藤编兵马俑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汉中藤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告诉记者,这些新品颇受市场欢迎,能卖个好价钱。在隔壁厂房中,清出一片空地,摆上家具、聚光灯和摄影设备,一个简单的直播间便被搭建起来,顺着通畅的网络,成千上万的订单流水般“涌来”,又随着打包好的藤编家具“流向”全国各地。“藤编的‘非遗新生’是从2022年黄官镇张家湾村、两河镇仰天坪村普服基站建成开始的。我们先是在短视频平台讲述藤编背后的故事,接着依托移动5G+千兆专线,开起了‘匠人直播间’。”陈良顺告诉记者,“除了向外宣传,我们也重视向内传承,创新开拓‘社区工厂’模式,通过视联网技术,村民在家就能接收订单、学习技艺,在更好地传扬藤编技艺的同时,切切实实为居民增收。”记者了解到,多项举措下,当前黄官镇的200余户编织户实现月均增收3000多元。南郑区黄官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陈琰向记者畅想道:“未来,依托坚实的网络支撑,我们也将与时俱进,进一步将新技术应用到藤编宣传中。目前我们正在为现有的产品制作3D模型,希望能够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线上展厅’,观众通过佩戴XR眼镜,便能够360°欣赏、了解我们的藤编制品。”“我们十分重视非遗传承,往往会和西安的各中小学及高校联合开展研学活动。以前,要么是学生到这里来,要么是匠人到西安去,教学效果十分有限。在5G网络支撑下,厂房得以与学校开启线上研学,教学效率、教学成果均取得显著提高。”陈琰说道。数字技术带动新农业蓬勃发展在汉台区徐望镇,连片的中药材育苗大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是汉中市山水之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水之间”)的产业核心区,依托秦巴山区的“天然药库”,山水之间因地制宜,选取天冬、白及、黄精、百部等多种中药材,建设8800平方米的现代化种苗繁育中心和千余亩种植基地,构建起“种苗繁育—规模化种植—仓储加工—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

图为中国电信智慧农业数据大屏

“在繁育环节,我们引入智能温控系统精准调节温湿度,每年可培育2000万株优质种苗,年产值近1200万元;在种植环节,我们打造智慧农业综合应用平台,联动水肥一体化设施与智能灌溉监测设备,实时监测400个大棚的出苗情况与光照度,精准施肥浇水让药材品质与产量双提升。”山水之间副总经理张明铭向记者介绍道。在种植基地之外,科技同样在不为人知的幕后发挥着关键作用。张明铭告诉记者,山水之间与中国电信合作建成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已经成为辅助农业发展的“田间大脑”:“土壤湿度传感器、小型气象站在田间实时采集数据,经云端AI分析匹配药材生长模型,可实现天冬育苗灌溉时间缩短40%、精准度控制在±5%,水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同时,建设可实现跨基地种苗巡查与自动预警的可视化监控,人力成本降低60%。”新的“种植智慧”,也为人们带来了实打实的收益。据了解,园区用工全部来自周边村镇,农忙时每日用工100—150人,人均月收入超2800元,200余名务工农户中含32户脱贫户,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农产品不仅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在陕西联通直播产业研究院的直播间里,主播正举着一串青翠欲滴的葡萄,向网友介绍陕西当地的农特产品。记者在后台检测屏幕上看到,开播仅数小时,订单成交额便已达到1600多元。“我们走过19个省份256个区县,培训了超过4.5万名新农人,帮助学员打造‘10万+’粉丝账号400余个,累计带货超3.2亿元。”陕西联通乡村振兴事业部副总裁王长安告诉记者。

图为带货主播正在直播销售陕西农特产品

同时,为进一步以直播带动农产品销售,陕西联通直播产业研究院自主研发的“AI直播云平台”,为新农人解决入门难、运营难、爆款难问题;以XR、元宇宙技术打造“泾阳安吴元宇宙第一村”;还通过“碰一碰拓客系统”“AI无人直播”等产品为实体门店和传统品牌赋能,帮助西凤酒、外婆印象等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年增收超千万元。

来源:工信微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