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导演的创作谈,登上中国首个国家级专业文学报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0 20:56 1

摘要: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的《文艺报》3月28日发表大连新闻传媒集团纪录片导演孙晖撰写的创作谈《平凡的村落,生动的中国》。

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的《文艺报》3月28日发表大连新闻传媒集团纪录片导演孙晖撰写的创作谈《平凡的村落,生动的中国》。

《文艺报》是中国首个国家级专业文学报纸,创刊于1949年9月,首任主编为茅盾。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以文学艺术理论评论为鲜明特色的文化园地,70余年来,《文艺报》发时代之先声、引文艺之潮流,与作家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一道,共同见证当代文艺的发展,记录新中国文学艺术的辉煌历程,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贡献。

纪录片《来宝沟》拍摄现场

2024年,纪录片《来宝沟》在凤凰卫视实现全球首播,并荣获第十八届“小康电视节目工程”最佳作品奖。

此次获奖不仅是对《来宝沟》摄制团队的肯定,更是对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社会意义的认可。

“来宝”是沟名,也是村名。还记得第一次前往来宝沟时,我驱车行驶在辽宁省庄河市塔岭镇的盘山路上。

导航提示“目的地已到达”,但眼前只有一片被群山合围的寂静村落。暮色中,村党总支书记刘忠德站在村委会大院前,用一句“春天山花烂漫,夏天泉水叮咚,秋天层林尽染,冬天白雪皑皑”的描述,瞬间为这座深山中的小村赋予画面感。

来宝沟村距大连市中心超过200公里,处在大连东北部最边缘的山区,从当地翻过高岭山就是鞍山市。

在来宝沟,天气预报更具预报价值的不是看大连,而是鞍山和丹东。而且,因为山高沟深,各大通信运营商在这里只能各管一片,手机信号断联是经常的事。

地理上的远,让这里仿佛被现代社会的喧嚣遗忘,却也成为我们选择它的理由。

在这片与世隔绝的土地上,乡村振兴的故事有着别样的纯粹,一个普通山村的日常,蕴含着成为一部时代纪录片的可能。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住进了村子里。山里冬天黑得早,寒风呼啸中,刘书记的讲述却让人心头温热:“从贫困村到国家森林乡村,来宝沟的路是硬生生闯出来的。”

纪录片《来宝沟》拍摄现场

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而真实往往充满意外。我们刚来到这个村子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盗伐事件打破了山村的宁静。那天,刘书记正带我们进山拍摄生态保护成果——成片的野生赤杨林沿山涧蜿蜒,绿意葱茏。

然而,镜头一转,几十年树龄的赤杨横七竖八倒在地上,斧痕新鲜刺眼。刚刚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的来宝沟,竟在自家后院“翻了车”。

刚刚还在夸赞村里的绿化好,现在却碰上盗伐,有些尴尬,也有点丢人。说实话,我们也没想到会碰上这样的事儿。

开机开得急匆匆,以至于我们后期回放素材,很容易看出镜头里的忙乱,但就是这样的镜头,却记录下一个真实的现场,留下了绿水青山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拍摄意味着将来有可能在媒体里公开亮出村里的“家丑”,但村里人从始至终都没干扰我们的工作,事后也没有任何暗示,或要求我们删除素材、手下留情,而是马上投入到自己的工作里,忙着环境勘察和现场留痕,这让我们大感意外。

起初,我们以为他们不珍惜来之不易的荣誉。但接触多了后,我们逐渐发现,作为大连城区的水源地,环保意识在来宝沟厚植多年,保护环境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

这次意外不仅是对村庄的考验,更折射出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的深层矛盾。

我们不但记录了这次意外现场,还将这一段直接作为开篇剧情,拉开了全集的序幕。

它的出现是在告诉观众,《来宝沟》里的纪实是这片土地自然而然的生发,它的每一个镜头,是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或许不完美,但有真实的质感,而真实原本就是纪录片最本质的基因。

摄制《来宝沟》的工作几乎持续了一年,从年初的大雪开始,到年终的大雪结束。

摄制组的驻地曾经是来宝沟村一个废弃的生产队队部。尽管这房屋已被弃用多年,但在我们准备入驻之前,村民们贴心地为我们新贴了墙纸、挂上了新窗帘,还准备好了烧火用的苞米秸,备齐了米面油和碗筷。

为了让我们不至于与外界失联,村里特意请人给驻地拉了一条宽带,重新布置了电线,并在每个房间都安装了一个大灯泡。

纪录片《来宝沟》拍摄现场

镜头里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真实的日常:

村民王婶凌晨4点进山采蘑菇,裤脚沾满露水;护林员老李巡山时总带着收音机,里面放着单田芳的评书;年轻村干部小张为推广蓝莓,自学直播带货,紧张得满头大汗……

这些碎片拼凑出的,不仅是来宝沟的变迁,更是中国乡村的集体肖像。

一年时光,13.6T的素材,最终凝缩成90分钟的片子。我们坚信:在远离都市的群山深处,正上演着最生动的中国故事。这些故事关于土地、关于人、关于一个民族如何在与时代的对话中,既守住根脉,又破茧新生。

在拍摄制作《来宝沟》的过程中,我曾反复地问自己:单调的乡村图景能否承载火热的时代命题?琐碎的村落日常能否折射乡村振兴的复杂肌理?仅凭农民对土地的本能眷恋,能否真正触及乡土中国的精神内核?

当《来宝沟》从大连的山沟走向国际领奖台,当聚光灯照亮这部沾满泥土的作品时,我知道了答案——其实片中每一帧画面都是时代的注脚,每一个故事都是奋斗的见证。

“被看见”的意义正在于此:在历史的洪流中,农民用双手书写的篇章往往隐于尘埃,而镜头恰似时光的筛子,将那些未被命名的努力悄然留存。

来宝沟的“宝”,从不是埋藏地底的矿产,而是深植于村民血脉中的敢拼敢闯的基因。这种基因让祖辈在贫瘠中开荒拓土,让今人在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的夹缝中另辟蹊径。

当镜头对准山民布满老茧的双手、护林员踏破的胶鞋、村干部直播带货时涨红的脸庞,我们触摸到了乡村振兴最真实的脉搏——它是千万次朴素的坚持与突围。正是这种血性,让穷山沟蜕变为生态桃源,也让纪录片的镜头找到了撬动时代的支点。

“平凡的村落,生动的中国。”作为纪录片人,我们何其有幸能用镜头打捞这些即将消逝的乡土记忆。

更值得庆幸的是,《来宝沟》的微光已穿透文化壁垒,让不同肤色的观众在辽东深山的故事里,看见人类共通的生存智慧。

文字:大连新闻传媒集团《最美大连行》栏目制片人、纪录片《来宝沟》总导演、总撰稿孙晖

编辑:徐琳

美编:张强

校对:魏红

责编:秋菊

主编:李元臣

监制:穆军、高忠华

来源:大观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