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郭子仪应该是最深谙权力文化的一个人。这一切可能跟他早年不得志有关系。他出生在武将世家,父亲郭敬之就是唐代著名的将军(当然,他的名气、功绩都不如郭子仪大),很重视对他的教育,亲自教他文化、武学。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8分钟
功成身退和忧郁成疾,
两种人生让人唏嘘
文/晏凌羊
01
郭子仪应该是最深谙权力文化的一个人。
这一切可能跟他早年不得志有关系。
他出生在武将世家,父亲郭敬之就是唐代著名的将军(当然,他的名气、功绩都不如郭子仪大),很重视对他的教育,亲自教他文化、武学。
郭子仪也很聪颖、勤奋,经常天不亮就起来练武,可谓是文武双全。
但是,早期,他一直没得到什么机会,直到武则天当政,创设武举,他夺得了武状元的头衔,得了一个九品芝麻官的职位。
然后,在军队里,他一直慢腾腾地升职,到了五十岁才有高一点的官衔。
基本上,他没有依靠家族势力,完全是靠战绩获得升职的。
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时期,没什么战役可打,郭子仪闲了下来,但他闲不住,还是严格操练兵马,惹得唐玄宗怀疑,认为他想拥兵自重。然后,在官场上,受到打压。
57岁时,郭子仪母亲病故,他回家守丧,守丧还没结束就遇到了安史之乱,唐玄宗让郭子仪讨伐叛军。
郭子仪和李光弼一路打胜仗,中间听闻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与唐玄宗分道扬镳,自立为皇帝,是为唐肃宗。
郭子仪和李光弼闻讯,拥戴唐肃宗即位。
可是,唐肃宗用的是特殊手段即位,本就有点心虚,加之郭子仪的征战才能突出,让他对郭子仪有点忌惮。
他急于收复长安、建立自己的威信,却有意识地弃用郭子仪,让宰相带领朝廷军讨伐叛军,结果宰相战败,唐肃宗不得不再启用郭子仪。
在后续收复长安的战役中,唐肃宗亲自指挥战役,但可能是战术有问题,哪怕启用郭子仪也老是败,唐肃宗等不及唐军恢复战斗力,就转头向回纥军队求援,并让自己的儿子也是后来的唐代宗当主帅、郭子仪当副帅,带领唐军和回纥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
之后,唐肃宗让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继续平叛,但给他们找了一个名叫鱼朝恩的宦官监督。
他们把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围困住,但史思明前来救援,并杀死安庆绪,成为叛军新的领导人物。
唐军战败,鱼朝恩嫉妒郭子仪的军功,找唐肃宗进献谗言,唐肃宗也觉得郭子仪太功高盖主,剥夺了郭子仪的军权,让李光弼来指挥。
此时的郭子仪应该六十几岁了,对这些事情看得很淡,干脆回家闲居。
后来,河东军乱,苦于没有合适人选,又启用郭子仪。郭子仪一出马,消灭了叛军。
没过多久,唐肃宗离世,唐代宗即位,对功高盖主的郭子仪更是忌惮。
郭子仪也知道皇帝在想什么,干脆交出兵权,而且还一改常态,表现得花天酒地、沉迷美色。
结果呢?吐蕃和回纥又打到长安来了,郭子仪当时已经过了七十岁,也不忌讳朝廷卸磨杀驴,直接上马奔赴沙场。
回纥人知道他活着,居然马上撤兵,而郭子仪则要求他们跟自己一起对抗吐蕃,而吐蕃听说常胜将军郭子仪带兵来打,连夜跑了。
这时候,唐代宗身边也出现了一个叫程元振的宦官,多次找皇帝进献谗言。郭子仪再一次被剥夺军权,派去督建皇陵。
郭子仪也深知皇帝对自己的忌惮,更加谦虚谨慎。
有一年,他的父亲的墓地被人破坏,他大抵知道是鱼朝恩干的,也知道这人可能有皇帝撑腰,都没有要求严查,只说是自己带兵打仗太多,杀了太多人,遭到了天谴,依旧和鱼朝恩维持表面和平的关系。
为了避免被皇帝猜疑,他还把自己的住处大门四开,任由任何人进出。
而且,日常生活用度特别奢华,八十岁还沉迷于美色,想给皇帝留下他很贪财色的形象。
郭子仪的儿子娶了自家公主,两人拌嘴时郭子仪儿子说出“我爹是不愿意当天子”之类的话来,郭子仪绑着儿子去跟公主道歉,唐代宗说“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再后来,唐代宗驾崩,唐德宗继位。郭子仪被唐德宗调回朝廷,封他尚书令。
尚书令是李世民曾经做过的职位,之后能做到这个职位的就是郭子仪。
郭子仪也知道这是明尊暗贬,几次推辞,后来还是被赐号“尚父”。
郭子仪在军中威望大,唐德宗始终是忌惮的,他想要削藩,第一个就找郭子仪下手,明面上给他很高的虚职和钱财,实际上把他的军权化整为零。
后来郭子仪在唐德宗任期去世,享年85岁,唐德宗特意为他废朝五日,以示纪念。
从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再到唐德宗,郭子仪算是七朝元老,但他每次被夺兵权就闭门读书、写书,需要平叛就随时上沙场。
他自称自己如耕牛,“用时拉犁,闲时食草”。
02
李光弼比郭子仪还小11岁,两人一开始追随唐玄宗时代权力最大的节度使王忠嗣。
但功高的王忠嗣被多疑的唐玄宗逼死,这才导致安思顺(安禄山的堂兄弟)成为朔方节度使。
安思顺很赏识李光弼,甚至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李光弼觉得安禄山迟早要造反,如果自己跟安思顺走太近,反而可能害了自己,就选择了婉拒。
后来安禄山造反,安思顺被构陷被杀,郭子仪就代替了安思顺的职位,被唐玄宗派去平定安史之乱,然后,郭子仪不计前嫌推荐了之前老与自己不对付的李光弼。
李光弼这人心思比较重,担心郭子仪是想借此机会给自己穿小鞋,结果郭子仪是真心看重他的军事才能,想和他一起并肩作战。
反正后来呢,两人互相配合,打得叛军落花流水,但打着打着郭子仪不是就被猜疑了吗,李光弼在唐肃宗的重用下继续负责平叛,但他也不敢跟朝臣、宦官走太近。
后来,安禄山被自己儿子安庆绪杀掉(当时他想立另一个儿子为继承人),史思明又跟安庆绪干了起来,把安庆绪杀了,而史思明则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了(也是因为偏爱别的儿子).....安史之乱接近尾声。李光弼也被重重封赏。
后来,吐蕃趁乱来攻打长安,唐代宗躲到陕州躲避战乱,下令李光弼去护驾。
换郭子仪,肯定会为了证明自己忠心而前往,但李光弼当时比较爱惜自己得到的一切,也担心会遭到皇帝身边宦官的陷害,居然拥兵自重,不听安排。等皇帝回到长安,再去请罪。
可这是职场大忌啊。你是因为害怕,不敢去,但在皇帝看来,就是你想反啊。
皇帝叫不动李光弼,只好叫郭子仪,郭子仪立马出发,赶走吐蕃。
吐蕃人被赶走之后,唐代宗想把李光弼调到东边去,防止吐蕃再来,说白了这就是想收走他的兵权,结果,李光弼担心自己中调虎离山之计,还是按兵不动,甚至打算征收税款来维持军费。
这一次,连他的部下都对他失望了,纷纷离他而去。
皇帝自然不可能马上卸磨杀驴,但对他的防范之心更重,知道李光弼是个大孝子,干脆以保护之名把李光弼的母亲接到长安做人质。
李光弼不能尽孝、“愧恨成疾”,在担忧中去世,享年56岁,当时离平定安史之乱只一年多。
唐代宗得知李光弼死后,派人慰问软禁在京城的李母,给了李光弼追封。
03
史学界一般认为,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我觉得它带来的变化不仅仅影响了一个朝代。
安史之乱让北方差不多成为一片火海,北方很多人口往南迁徙。
人到哪里,哪里的经济才有可能发展起来。
从那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往南移,北方在经济层面再干不过南方。
安史之乱,也让中原政权对西域的控制力减弱,大部队被拉去平叛,吐蕃趁机占了河西走廊。
当年高仙芝好不容易把在西域地区的大食势力赶走,唐朝衰弱后,大食帝国卷土重来,迅速将西域地区伊斯兰化。
也是这场战乱,让唐朝后续皇帝对武将、对藩镇割据充满忌惮,结果越是想削藩,藩镇越是要自保,藩镇势力越是猖獗,直到后续唐灭,五代十国大分裂,也吓得宋朝一直重文轻武,血性渐无。
这就是一场延续几百年的蝴蝶效应啊,这一切的源头,始于唐玄宗的晚年昏庸。
这像不像一个人的人生?太偶然了。
中国过去几千年前的历史,除了1980年到现在,没有任何一个时间段是值得老百姓穿越回去的(北宋前期稍微好一点,但普通人也很苦逼)……
如果是生活在乱世,那更是凄惨。
安史之乱,乱了七年多,“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战前人口约5600万;安史之乱后,人口1690万(不同统计口径,得出的结论不同)。
破坏得最严重的长安附近,差不多一家四口人中死掉三个。
社会乱起来后,每一场战争都演变成对老百姓的烧杀抢掠。
你以为你穿越回去会是那个幸存者?
不,你极有可能是死掉的那个炮灰。
宁当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社会稳定,对普通人来说,就是最大的福利。
*作者:晏凌羊,女,80后,中国作协会员,2001年云南省丽江市高考文科状元,著有《离婚七年》等畅销书近20部。乐以文字为窗,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有血有肉,有泪有笑,有错有对,期待与您共成长。
来源:晏凌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