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玉红:把科研论文写在家乡煤田上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4 23:58 1

摘要:九月的榆林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实验室里,亢玉红教授正专注地观察着高温煤焦油分离装置的运行数据,冷凝管中琥珀色的液体缓缓滴落,仿佛是从千米地下萃取的时光精华。作为土生土长的榆林人,他的科研之路始终与家乡的能源命脉紧密相连。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九月的榆林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实验室里,亢玉红教授正专注地观察着高温煤焦油分离装置的运行数据,冷凝管中琥珀色的液体缓缓滴落,仿佛是从千米地下萃取的时光精华。作为土生土长的榆林人,他的科研之路始终与家乡的能源命脉紧密相连。

榆林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也是国家能源革命变革示范区。以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战略发展为指引,优化能源结构,推动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是每一个从事能源转化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的使命。

“榆林的煤炭资源不仅是燃料,更是一座待开发的化学宝库。”亢玉红说。中国矿业大学博士毕业的他到榆林学院任教。彼时,榆林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正面临着“煤炭产业低端化、资源利用粗放化”的发展瓶颈。看着一车车原煤以低廉价格外运,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家乡的煤炭实现从‘黑金’到‘精金’的蜕变。”

创新突围:破解能源化工“卡脖子”难题

多年来,亢玉红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学习的先进技术与理念和榆林能源化工产业紧密结合。从榆林中低阶煤及其衍生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入手,探索多项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作。

亢玉红在学习积累的基础上,针对榆林中低阶煤和煤焦油的有机分子结构特征,认定中低阶煤和煤焦油是各类高值有机质的资源宝库。2019年夏天,他开始组建研究团队,时至今日,研究团队共有老师14人,硕士研究生30余名。 “高温煤焦油分离多环芳烃” 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复杂有机体系中高纯度单体的分离,工艺小试放大装置于2023年6月完成,团队研发的煤焦油加氢装置首次实现了在温和条件下对煤焦油的高效转化。煤焦油分离多环缩合芳烃作为有机液体储氢研究,解决了煤焦油加氢效益不佳、储氢载体来源单一且价格高昂的实际工程问题,并与陕西精益化工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

除此之外,团队以中低阶煤为原料,通过自主开发的萃取、密度差分离等手段,获得可替代石油焦的碳源。

育人铸魂:在实验室里播种能源未来

“做科研不能只盯着论文,更要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战型’人才。”亢玉红始终将育人放在与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榆林学院的化工原理课堂上,他经常带着学生到实验室现场教学,用真实的反应装置讲解理论知识。“看,这根管线的材质选择,直接关系到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差之毫厘就可能导致整个工艺失败。”

在扎实钻研并获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亢玉红注重将先进的能源发展理念带入到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中。他以第一负责人先后指导化工和过控专业学生连续七届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六次获西北赛区特等奖。

平台筑梦:打造区域创新“强磁场”

能源化工产业的变革性发展需要新技术,更需要能将理论与区域产业实际高度结合的高水平人才。亢玉红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积极组建高水平团队、建设新平台。

在各类项目和支撑下,平台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研究团队现有各类催化评价装置15套,原料预处理和制备装置10套,购置GC/MS、物理吸附仪、化学吸附仪、闪速热解仪、高温原位热解仪等,建成了高水平的研究平台。

“沟通合作是团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开拓团队成员的科研视野,提升研究能力的重要方式。”亢玉红说。他积极推进研究团队通过项目合作、人才交流、调研座谈等方式开展合作,并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兰州化物所、山西煤化所和福建物构所,以及中国矿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效地提升了团队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亢玉红表示,他将继续带领团队启航新征程,将团队的成果服务榆林高端能化产业的发展,为榆林能源产业革命示范助力,创造新的科技价值。(王甜甜)

来源:中国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