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巩义的河洛康家,以其独特的“留余”家风,跨越明、清、民国数百年历史周期,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家族昌盛十余代。这不仅是一个家族的传奇,更蕴含着深邃的中国智慧,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河南巩义的河洛康家,以其独特的“留余”家风,跨越明、清、民国数百年历史周期,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家族昌盛十余代。这不仅是一个家族的传奇,更蕴含着深邃的中国智慧,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一、 “留余”家风的核心理念与历史渊源
“留余”思想,对河洛康氏家族而言,远不止于治家格言,更是家族得以绵延四百余年、富甲一方的精神基石与行动哲学。
· “留余”的核心表述:在康百万庄园主宅区悬挂的“留余”匾上,镌刻着家族的训导:“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这短短数语,深刻揭示了其处理人与天、与国、与民、与后代关系的核心准则:不尽取,不独占,知止知足,回馈共享。
· “留余”的思想源流:康家的“留余”匾开篇便提及引自南宋进士王伯大(号“留耕道人”)的《四留铭》。王伯大在其《四留铭》中阐述了相似的理念:“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这表明“留余”思想源于士大夫的修身之道,后被康家等家族吸收转化为家训,体现了士绅文化对商贾家族的深刻影响,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群体间的共同价值追求。
· “留余”的实践智慧:匾额还引用了明代进士高景逸之言:“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并总结道:“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 这就将“留余”从一种理念具体化为为人处世、经商持家的实践智慧,强调做事把握分寸,处处为他人着想,避免走向极端,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家族的持久昌盛(“昌家之道”)。
二、“留余”家风的中国文化内涵
“留余”家风的价值,在于它生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许多核心的理念和精神。
· 儒家“中庸”与“仁爱”思想的体现:“留余”忌尽,反对过犹不及,讲究分寸感与平衡感,这与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高度契合。它要求行为适度,追求“致中和”的境界。同时,“还财百姓”、“还禄朝廷”也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家国情怀,将个人、家族的命运与国家、百姓的利益相联系,超越了单纯的利益追逐。
· “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不尽之巧以还造化”流露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认识到人的机巧智慧源于自然,不应穷尽一切手段向自然索取,而应取之有度,回报自然,这其中包含了可持续的、注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生态观。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福报观:中华文化历来重视“修德”与“祈福”的统一。“留余”通过主动的“让”和“还”,积德行善,涵养福报,以期家族基业长青,子孙绵延福泽。这并非简单的功利计算,而是深信道德与福祉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 “重义轻利”的豫商精神内核:康家作为豫商代表,其“留余”家风展现了超越单纯逐利的商业伦理。“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经商结交务存吃亏心”,这些都表明康家将道义、信誉和社会责任置于重要位置,追求的是“义利并举”,乃至“以义制利”,这正是中原商帮文化的精髓。
三、 “留余”家风的时代价值
“留余”家风诞生于古代,但其蕴含的智慧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和现实意义。
· 为现代家庭教育与家风建设提供宝贵资源:在快速变化、物质丰富的时代,如何教育下一代树立正确的财富观、责任观,避免骄奢淫逸?“留余”家风强调勤俭、感恩、退让、吃亏(康家家训:“经商结交务存吃亏心,酬酢务存退让心,日用务存节俭心,操持务存感恩心”),为现代家庭提供了涵养良好家风、传承优秀品质的生动教材。它告诫人们,真正的传家宝并非万贯家财,而是忠厚仁德的价值观。
· 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文化滋养:“留余”思想中的“还造化”,与当前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高度相通。它提醒我们在经济发展中,要有节制开发的意识,为自然留下休养生息的空间,这无疑是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对当代的重要启示。
·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启示:“留余”倡导“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这种谦逊、礼让、包容、共享的精神,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提倡“留余”有利于引导人们关注公共利益,避免零和博弈,走向合作共赢。
· 为企业经营与社会责任提供借鉴:康家数百年的商业成功证明了“留余”并非牺牲利益,而是一种着眼长远的经营智慧和大局观。“让利于民”(“不尽之财以还百姓”)才能赢得信任和美誉;“让利于合作伙伴”,才能建立持久稳定的商业网络。这与现代企业所强调的社会责任、共享价值、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不谋而合,启示企业不能唯利是图,而需注重与各利益相关方构建和谐关系。
· 为个人修身养性提供处世哲学:对个人而言,“留余”是一种重要的生命态度和处世哲学。它告诫人们待人接物要宽容大度,说话办事要留有余地,追求成功而不忘回馈社会,享受生活而不忘勤俭节约。懂得“留余”的人,更能保持心态的平和与人生的稳健,避免陷入极端和困境。
四、 如何在当代传承与弘扬“留余”文化
“留余”文化不应仅仅停留在古籍和匾额上,更应融入当代生活,焕发新的生机。
1. 深化研究与教育传播:鼓励学术界对“留余”文化及其当代价值进行系统研究、深入阐释。同时,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媒体宣传等多种途径,利用生动故事(如康大勇停建宅院治理黄河、康子昭毁家纾难抗日救国、康全权暴雨中救人)和现代传播方式,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并认同“留余”文化。
2. 融入现代企业管理:企业家和管理者可以主动借鉴“留余”思想,将其融入企业文化和经营战略。例如,京东、胖东来等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关爱员工,与外部合作中讲究诚信、互利共赢,在对待环境和社会时主动承担责任,这些都是在践行新时代的“留余”之道。
3. 转化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准则: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将“留余”作为修身的行为指南。例如,在人际交往中多一份宽容与体谅;在消费生活中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在职业发展中,既努力进取,也懂得分享与合作;在获得成就时,不忘回馈社会与国家。如任正非在企业股份占比很低,在企业研发却是大手笔高投入,以科技突破为切入点,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甚巨!
4. 注重创新性发展:传承“留余”文化并非一味复古,而是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在数字化时代,如何践行“信息留余”、“算法留余”?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如何更好地体现“财富留余”、“共享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新课题。如胖东来企业模式、京东企业模式等等。
总而言之,河洛康家的“留余”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凝聚了中庸、仁爱、天人合一、重义轻利等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处世、如何持家、如何经商、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面向未来的深刻启示。
在个人主义时常膨胀、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生态环境面临挑战的今天,“留余”思想宛如一剂清醒剂,提醒着我们:在日常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凡事忌盈忌满,留有余地,方能回旋自如;心存退让感恩,忠厚传家,才能福泽绵长。弘扬“留余”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培育文明风尚,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这份古老的智慧,值得我们在新时代用心聆听、深刻体会并努力践行。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