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红叶茎枯病症状识别及防治措施要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6 06:11 1

摘要:棉花红叶茎枯病是我国棉花产区常见的生理性病害,多发生于花铃期至吐絮期,对棉花产量与纤维品质影响显著。该病并非由病原菌侵染引发,而是因土壤肥力失衡、水分管理不当、环境胁迫等因素导致的营养代谢紊乱性病害,具有发病范围广、隐蔽性强、易与其他病害混淆的特点。准确识别病

棉花红叶茎枯病是我国棉花产区常见的生理性病害,多发生于花铃期至吐絮期,对棉花产量与纤维品质影响显著。该病并非由病原菌侵染引发,而是因土壤肥力失衡、水分管理不当、环境胁迫等因素导致的营养代谢紊乱性病害,具有发病范围广、隐蔽性强、易与其他病害混淆的特点。准确识别病害症状、掌握科学防治措施,是保障棉花稳产高产的关键环节。

一、棉花红叶茎枯病症状识别要点

(一)叶片症状:核心识别部位

叶片是该病最早显现症状的部位,且症状随病情发展逐步加重,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1. 初期症状:多从棉株下部老叶开始显现,叶片边缘或叶尖出现淡黄色小点,随后小点逐渐扩大并转为淡红色,叶脉仍保持绿色,形成“绿脉红边”或“绿脉红点”的典型特征。此时叶片尚未萎蔫,仅光合作用略有下降,易被误认为是正常的老叶衰退。

2. 中期症状:红色区域从叶片边缘向中部扩展,除主脉外,侧脉及叶肉均转为深红色或紫红色,部分叶片出现不规则的红色斑块,斑块间无明显界限。叶片开始轻度萎蔫,中午高温时萎蔫更明显,早晚可恢复,同时叶片厚度增加、质地变脆,用手触摸有粗糙感。

3. 后期症状:全叶呈暗紫红色或红褐色,叶片严重萎蔫且无法恢复,边缘开始焦枯、卷曲,部分叶片沿叶脉出现破裂,最终整叶干枯脱落。脱落顺序从下部老叶逐步向上蔓延,严重时仅顶部留存几片新叶,导致棉株光合功能基本丧失。

(二)茎秆症状:辅助判断依据

茎秆症状通常在叶片症状显现后出现,主要表现为“红茎”特征,可作为病害严重程度的辅助判断依据:

- 发病初期,棉株下部茎秆基部出现淡红色条纹,条纹沿茎秆纵向延伸,宽度约1-2毫米;

- 病情加重后,红色条纹逐渐扩大并连接成片,茎秆下部1/3至1/2区域变为深红色或紫红色,茎秆质地变硬、韧性下降,用手捏压时无柔软感,部分茎秆表面出现细小裂纹;

- 后期茎秆全株发红,顶部嫩茎也转为淡红色,茎秆内维管束无变色(这是与枯萎病、黄萎病的关键区别——后两者维管束会呈褐色或黑色),横切茎秆可见髓部正常,无腐烂或异味。

(三)根系与结实症状:后期伴随表现

随着病情发展,根系与结实器官也会出现异常,进一步影响棉花产量:

- 根系症状:根系生长受阻,须根数量显著减少,部分侧根变黑、腐烂,主根虽无明显腐烂,但表皮粗糙、颜色变深(呈褐色),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大幅下降,导致棉株出现“生理缺水缺肥”状态,即使田间浇水施肥,症状也难以快速缓解。

- 结实症状:发病棉株现蕾、开花延迟,成铃率降低,已形成的棉铃变小、铃壳增厚,吐絮期推迟且吐絮不畅,纤维长度缩短、强度下降。严重时棉铃未成熟即脱落,或形成“僵瓣铃”,产量损失可达20%-50%(病情越重,损失越大)。

二、棉花红叶茎枯病防治措施要点

棉花红叶茎枯病的防治需遵循“预防为主、综合调控”的原则,核心在于改善土壤环境、优化水肥管理、增强棉株抗逆能力,避免单一依赖药剂防治。

(一)农业预防措施:从源头降低发病风险

农业预防是防治该病的基础,需贯穿棉花种植全周期,重点关注土壤改良、品种选择与田间管理:

1. 土壤改良:优化土壤肥力结构

-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土壤(深度25-30厘米),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透气性;结合深耕施入腐熟的有机肥,每亩施入生物菌肥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 针对盐碱地或酸性土壤,适量施用改良剂:盐碱地每亩施入石膏100-150公斤,酸性土壤每亩施入生石灰50-80公斤,调节土壤pH值至6.5-7.5,避免因土壤酸碱度失衡导致养分吸收障碍。

2. 品种选择:优先抗逆性强的品种

-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且抗逆性较强的棉花品种,如“中棉所63”“鲁棉研28”等,避免种植根系不发达、抗逆性弱的品种,从遗传层面降低发病概率。

3. 合理轮作:减少土壤连作障碍

- 避免棉花连作超过3年,与小麦、玉米、大豆等禾本科或豆科作物进行轮作,轮作周期2-3年。豆科作物可通过根瘤菌固氮改善土壤氮素水平,禾本科作物能减少土壤中棉田特定养分的消耗,缓解土壤连作导致的养分失衡。

(二)水肥管理措施:关键调控手段

水肥失衡是引发棉花红叶茎枯病的主要诱因,需根据棉花不同生育期的需求精准调控:

1. 科学施肥:重点补充钾肥,均衡氮磷钾

- 基肥:播种前每亩施入复合肥(氮磷钾比例15:15:15)50-60公斤+氯化钾15-20公斤,确保钾元素充足(棉花对钾需求较高,缺钾易引发红叶);避免过量施氮(氮肥过多会导致棉株徒长,消耗大量钾元素,加剧缺钾)。

- 追肥:花铃期(棉花需肥高峰期)每亩追施氯化钾10-15公斤+磷酸二铵10-15公斤,结合浇水施入,促进养分吸收;若棉株已出现初期红叶症状,可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0.2%尿素溶液,每隔7天喷1次,连续喷施2-3次,快速补充养分,缓解症状。

2. 精准浇水:避免旱涝交替

- 棉花苗期需水量较少,保持土壤湿润即可,避免浇水过多导致根系缺氧;花铃期需水量大,若遇干旱(土壤含水量低于60%),及时浇小水(避免大水漫灌),每次每亩浇水量30-40立方米,间隔10-15天浇1次;若遇降雨过多,及时疏通田间排水沟,排出积水,防止根系腐烂(积水会阻碍根系对钾、磷的吸收,诱发红叶)。

(三)田间管理与应急措施:减少病情扩散

1. 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 根据品种特性与土壤肥力确定种植密度:中等肥力地块每亩种植3000-3500株,高肥力地块每亩2500-3000株,避免密度过高导致田间通风不良、光照不足(光照不足会降低棉花光合作用,影响养分合成,加剧病害)。

2. 整枝打顶:调节棉株养分分配

- 适时打顶(一般在7月中下旬,棉株有12-14台果枝时),去除顶端优势,促进养分向果枝和棉铃转移;及时摘除下部老叶、黄叶(发病初期的老叶可提前摘除,避免养分消耗),改善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

3. 应急防治:针对发病棉田的补救措施

- 若棉田已大面积发病,除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外,可每亩追施硫酸钾5-10公斤(若土壤干旱,结合浇水施入),同时停止施用氮肥;

- 对于根系受损严重的棉株,可每亩冲施生根剂(如萘乙酸水剂)500-800倍液,促进新根生长,恢复根系吸收功能;

- 发病后期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干枯叶片、病株),避免病残体在田间腐烂后影响土壤环境,同时做好田间卫生,减少其他病虫害的发生。

三、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1. 避免混淆病害:区分生理性与传染性病害

棉花红叶茎枯病与枯萎病、黄萎病症状相似(均有红叶、萎蔫),但本质不同:红叶茎枯病为生理性病害,维管束无变色,发病与水肥、环境密切相关;枯萎病、黄萎病为真菌性病害,维管束呈褐色或黑色,且可通过病原菌传播。若误将红叶茎枯病当作传染性病害喷施杀菌剂,不仅无效,还会增加种植成本。

2. 避免单一防治:不依赖叶面肥

叶面肥仅能缓解初期症状,无法解决土壤肥力失衡、根系受损等根本问题。防治该病需结合土壤改良、水肥调控、田间管理等综合措施,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发病风险。

3. 关注天气变化:提前预防极端天气

高温干旱、暴雨涝害后易爆发红叶茎枯病,需提前做好应对:高温前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暴雨后及时排水,并喷施叶面肥,补充流失的养分,增强棉株抗逆性。

综上,棉花红叶茎枯病的防治需以“预防为主、综合调控”为核心,通过准确识别症状、优化农业措施、精准水肥管理,从源头减少发病诱因,同时做好应急补救,才能有效控制病害发生,保障棉花产量与品质。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