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乡村振兴:一场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双向奔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0 19:14 1

摘要:在成都平原的沃野上,千年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力量正上演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与融合。当智能巡检机器人在稻田里精准“巡逻”,当川西林盘化身世界级农业农村发展资源,当集体经济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年入四百万的逆袭,这座拥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城市,正以独特的“成都方案”书写着乡

在成都平原的沃野上,千年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力量正上演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与融合。当智能巡检机器人在稻田里精准“巡逻”,当川西林盘化身世界级农业农村发展资源,当集体经济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年入四百万的逆袭,这座拥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城市,正以独特的“成都方案”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一、科技赋能:农田里的“智慧革命”

在成都新都区军屯镇的天星村,智能巡检机器人“小胖”和“小瘦”成为田间地头的新晋“网红”。搭载激光雷达与深度学习算法的“小胖”,不仅能识别“非法闯入者”,更能对作物长势、温湿度进行毫米级精度分析;而凭借柔性关节六轴传感器的“小瘦”,在复杂地形中的作业效率提升40%。这对“超级搭档”通过5G物联平台联动植保无人机、施肥机,构建起“播种-监测-管护-采收”的全流程精准作业闭环。

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大邑县天府数字农旅产业园通过“吉时雨”智慧农业平台,将北斗卫星技术应用于耕地精准定位,智能检测“非农化”“非粮化”现象,目前服务范围已扩展至12省26市县的600余万亩耕地。种植户老赵轻点手机,就能预约农机服务、查看土壤墒情,“以前种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全靠数据说话”。

科技创新的触角正延伸到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崇州天府粮仓产业园联合科研院校研发富硒“稳糖米”,通过全产业链要素招引平台,吸引链主企业带动配套产业形成聚合效应;温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川农牛红香糯”为核心,孵化农业科创企业上百家,推动研发成果转化60余项。这种“研发-转化-市场”的全链条贯通,让一粒种子裂变出产业集群的爆发力。

二、模式创新:集体经济的“逆袭样本”

金堂县又新镇万安村的逆袭,堪称集体经济改革的“教科书”。四年前,这个灌溉用水匮乏、土地细碎化严重的“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仅3000元。村党委书记陈洪秋带领“两委”自筹10万元成立合作社,开启土地革命:小田变大田、差田变良田、闲田变忙田。如今,全村土地规模化率达82%,农业机械化率92%,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00万元,现金分红35万元。

万安村的“六实”课堂模式更具推广价值。通过理论实育、电商实销、种子实验等“六实”课堂,不仅培育本村人才,还吸引周边村镇学员。赖长青等学员将所学经验带回本村,推动集体经济“群雁齐飞”。这种“造血式”帮扶,让“万安模式”成为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样本。

成都的创新实践远不止于此。温江区万春社区首创“两股一改”,将集体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赋予成员占有权和收益权;新津区建立“村集体+企业+群众”合作模式,群众以土地、劳务入股实现双增收。这些模式突破传统路径,构建起“农户家庭经营+土地股份合作+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三、文化赋能:川西林盘的“新生密码”

在成都近郊,青杠树村、花楸村等传统村落正焕发新生。青杠树村三面环水,柏条河与徐堰河交汇成“两河环抱”的生态景观,川西林盘与湿地、花田交织,形成独特的田园综合体。这里既保留“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愁记忆,又植入现代旅游功能,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

花楸村则依托千年茶马古道文化,打造“天下第一圃”千亩御茶园。清代古民居李家大院与百年茶树相映成趣,传统造纸作坊遗址诉说着产业变迁。这种“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让古村落成为“活态博物馆”。

成都的创新不止于空间改造。全国首个村级专家工作站在万安村落户,川农大、省农科院专家与村民共育新品种;洛带古镇的客家文化、五凤古镇的移民文化被转化为文旅体验,非遗项目飞仙腰鼓、寒山染坊成为乡村新IP。这种文化挖掘不是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将传统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四、产业融合:全链条发展的“成都范式”

在新津天府农博园,西南海吉星智慧产业园正构建“田间-车间-舌尖”的全场景数字化产业链。项目一期将建设预制菜加工中心、城市中央厨房,二期打造农产品国际枢纽市场。通过“数字孪生+智慧供应链”,实现一码赋能全链条,预计加工产能达60万吨/年。

成都东部新区则布局“一环一廊一带”产业空间。环港都市农业示范区聚焦“临空+农业”,龙泉山东麓农旅走廊发展水上运动、山地经济,沱江谷地示范带建设绿色农业基地。到2025年,将培育50个年收入超50万元的集体经济村,打造双十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这种产业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机制创新产生化学反应。金堂万安村与20家企业签约,发展订单农业;崇州天府粮仓引入千喜鹤等链主企业,带动配套产业形成生态链。这种“龙头带动+配套协同”的模式,让乡村产业从“单点突破”转向“集群发展”。

五、未来展望:从“试验田”到“示范窗”

站在新时代起点,成都乡村振兴正迈向更高目标。到2025年,全市将建成1个十万亩粮油产业带、15个十万亩粮油园区、107个万亩粮经复合产业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以上。同时,深化“农业共营制”改革,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在科技创新领域,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已入驻80余家高企,引进93支顶尖团队,研发应用5G视距通信等9项技术成果。未来,将持续攻关数字农业、功能农业,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

更为深远的是制度探索。成都创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广“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GEP核算系统,为林盘生态资源“明码标价”,激活碳汇交易等新型融资方式。这些制度创新,正在重塑乡村发展的底层逻辑。

在成都平原的广袤大地上,乡村振兴正从“局部探索”转向“全域突破”。当科技力量唤醒沉睡的土地,当文化基因激活发展的密码,当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的红利,这座拥有2300年建城史的城市,正以“成都方案”回答时代命题: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振兴,更是文明传承与创新;不仅是物质丰裕,更是精神富足与自信。在这场没有终点的征程中,成都正以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来源:光头新农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