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业多年,他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硬汉形象,成为了票房保障和主旋律电影的代表人物。
文|言午玉
编辑|黄毅来了
在华语影坛,吴京是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从业多年,他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硬汉形象,成为了票房保障和主旋律电影的代表人物。
然而,在他辉煌的演艺生涯背后,争议也始终如影随形。
近期,网络舆论风向突变,吴京意外陷入了“全网群嘲”的尴尬境地。
而他的现状,恰恰印证了成龙曾对他的评价。
回顾吴京的演艺生涯,他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
1974年,他出生于北京的武术世家,“尚武”的基因似乎从出生起就流淌在他的血液里。
年少时的吴京,几乎每日与汗水相伴,各种武术动作构成了他童年的日常。
凭借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他在武术赛场上大放异彩,多次斩获全国武术比赛冠军。
1995年,对于吴京而言,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彼时,刚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夺冠的他,在师傅的推荐下,主演了电影《功夫小子闯情关》。
怀揣着对电影的憧憬,吴京踏入剧组。
然而,演戏并非他想象的那样简单。
在镜头面前,没有接受过专业表演训练的吴京表情呆滞,动作僵硬。
其在文戏方面的拙劣表现,更是成为了剧组的“绊脚石”,严重拖慢了拍摄进度。
就在吴京想要打退堂鼓时,导演张鑫炎站了出来。
在他看来,吴京虽然在表演层面有所欠缺,但其身上那股属于习武之人的坚韧却难能可贵。
拍摄武打戏时,吴京力求做到极致,身上的戏服经常被汗水浸透后,又被体温暖干。
在意外受伤时,他更是一声不吭,只做简单包扎就继续投入拍摄。
如此敬业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张鑫炎,他不愿放弃这个好苗子,便开始耐心分享演员的要领。
在他的指导下,吴京把对武术的专注投入到角色情感的揣摩中,逐渐找到了演戏的感觉。
电影上映后,在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这也让吴京下定决心进入演艺圈闯荡。
之后的几年间,吴京陆续参演了《太极宗师》《小李飞刀》《新少林寺》等多部古装武打剧。
这些作品让他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但也将他的戏路牢牢限定在“武术高手”的框架中。
为了寻求突破,吴京毅然决定前往香港。
转机出现在2004年,当时他接到电影《杀破狼》的邀约,在片中饰演一个冷血杀手。
拍摄那场著名的巷战时,吴京和甄子丹为追求真实效果,不用替身,光是道具就打坏了四根。
但吴京却始终咬牙坚持,没有喊停。
那段三分钟的打戏,成为了香港动作电影史上的经典片段。
也让观众记住了吴京这个“不要命”的演员。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吴京明白,是时候回到内地,开启自己新的事业阶段了。
2012年,吴京出演了军旅剧《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
得益于扎实的武术功底,他与角色高度契合,战术动作干净利落,没有丝毫悬浮感。
更难得的是,吴京没有让人物仅局限于“硬汉”形象。
他通过眼神和微表情,将角色在面对亲情、友情时的内心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该剧播出后广受好评,收视率连续霸榜。
而这次的成功,也让吴京看到了军事题材的潜力。
2015年,由吴京自导自演的战争题材动作电影《战狼》上映。
然而这部作品播出后,却遭到了《人民日报》的“点名批评”。
业内人士认为,在吴京个人能力的极度渲染之下,特种兵群体的作战力量似乎“不值一提”。
借鉴好莱坞英雄主义本没错,但关键要和本土文化相融合。
最终,《战狼》在当时不仅未能盈利,反而面临着近两千万的亏损。
可即便遭遇这样的失败,吴京也不打算改变,而是决定“一条路走到黑”。
2017年,吴京“穷其家底”,拍摄了《战狼》系列第二部。
影片中,他将“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吴京饰演的“冷锋”仅凭个人能力就能深入战乱国家,在缺乏体系支持的情况下完成营救。
“硬抗火箭弹”“水下一人灭海盗”“驾驶坦克漂移”等桥段令人咂舌。
除此之外,电影结尾处高举国旗通过关卡、展示护照上的文字等场景,严重脱离现实。
虽有情绪调动作用,但却削弱了情感共鸣的真实性。
该部作品上映后,取得了50多亿的票房成绩,吴京证明了自己,打了一场“翻身仗”。
但外界对他的质疑也如潮水般袭来。
和之前不同的是,此次有了票房作为底气,吴京不再忍气吞声。
他在公共场合直接开怼网络上的争议,还反复强调自己拍摄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困难。
更让人迷惑的是,自从《战狼2》取得成功后,吴京就陷入了一种“迷之自信”。
他在各种场合的采访中“摇头晃脑”,一脸不屑,仿佛是在告诉观众,自己就是“战狼”。
他言行间流露的“大男子主义”,再加上种种低情商的表现,让外界对他的反感渐渐滋生。
可吴京彼时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丝毫没预料到,接下来等待他的会是怎样的局面。
《战狼》系列的成功,让吴京成为中国主旋律电影的代表人物。
之后,他陆续参演了《金刚川》《长津湖》等作品,成了爱国形象的“代言人”。
尽管这些作品本身足够优秀,吴京在影片里的表现也十分到位。
但现实中,他的风评非但没有迎来好转,反而在一步步走向崩塌。
部分网友认为,现实中那个傲慢浮夸的吴京和他塑造的英雄人物产生了严重的“割裂感”。
再加上之前《战狼》引发的争议,越来越多的观众认为,他所谓的爱国,更像是一场“表演”。
随着外界的舆论愈演愈烈,吴京也终于遭到了“反噬”。
近日,由他担任出品人并客串的电影《再见,坏蛋》紧急宣布撤档,票房定格在27万元。
消息一出,评论区一片叫好,吴京也陷入了“全网群嘲”的尴尬处境。
从前,多数观众只要听到“吴京”二字,便会主动为他的作品买单。
可历经种种争议后,他的号召力大不如前,甚至还面临着被“抵制”的风险。
更严峻的是,这次的失败,意味着吴京自《战狼》成功后的七年间。
已将自己积累的路人缘消耗殆尽。
从之前备受瞩目的“硬汉标杆”到如今避之不及的争议演员。
吴京之所以会沦落到这种地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对爱国的“过度强调”。
早在《战狼》轰动一时之际,成龙就曾隐晦地表达过自己的看法:
“这部作品,完全是拍给国人看的。”
在如今这个百花齐放的电影市场,宣扬主旋律本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
可若为了吸引关注而消费观众的爱国情怀,甚至把爱国当作牟利的营销工具,便会让这份初心彻底走样。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审美水平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于影视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观众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口号式爱国表达,而是希望看到更加真实、细腻且具有深度的故事。
以《战狼》为例,影片表面虽在歌颂国家强大,却无时无刻不在凸显吴京的个人魅力,反倒让“爱国”成了陪衬。
不可否认,这部作品确实取得了票房成功,但代价,却是靠消耗观众的爱国情怀换来的。
如今,向来骄傲自满的吴京,也不得不面对自己逐渐走向市场边缘的现实。
爱国情怀是一种宝贵的情感资源,公众人物可以在作品中合理地表达和弘扬,但绝不能滥用。
只有以真诚的态度对待观众,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才能赢得大众长久的喜爱和支持。
部分参考文献:
澎湃新闻|《吴京承受了他不该承受的》
环球时报|《演员吴京起诉!》
来源:黄毅来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