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可能以为,血管堵塞是一件“年纪大了才要担心的事”。但现实是,现在三四十岁就中风、心梗的人,越来越多。数据显示,约四成心梗患者在发病前没有明显症状,一发作就是“猝不及防”。
你可能以为,血管堵塞是一件“年纪大了才要担心的事”。但现实是,现在三四十岁就中风、心梗的人,越来越多。数据显示,约四成心梗患者在发病前没有明显症状,一发作就是“猝不及防”。
更让人意外的是,并不是所有血管都一样容易堵。有些血管就像“城市的主干道”,一堵就可能瘫痪全局;而有些血管,堵了也许你根本感觉不到,直到问题严重才发现。
那到底是哪些血管更容易堵?身体又会发出哪些警告信号?我们该如何听懂这些“求救信号”?这篇文章,带你逐个拆解。
很多人以为,只要没有胸痛、头晕、腿麻,就说明血管通畅。但医生在临床上常见的,是患者早就出现了“非典型症状”,却被误以为是小毛病,耽误了最佳的干预时机。
血管堵塞最怕的,其实是“沉默”。颈动脉狭窄,早期可能只是偶尔眩晕、脖子僵硬,很多人以为是颈椎问题;而这可能是大脑供血不畅的信号。
脑供血减少,是中风前常见的“前奏”。有研究发现,大约70%的缺血性中风,发生在脑动脉已经堵塞70%以上后。这时候,身体已经用尽了“备用通道”,再也扛不住了。
除了头部,心脏的冠状动脉也是“高危区”。这条血管一旦堵了,后果就是心肌梗死——心脏的一部分因为缺血坏死。我们常听说的“猝死”,很多就源于这条血管的突然堵塞。
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冠状动脉堵塞都会有“典型的胸痛”。有研究统计,约有20%的心梗患者没有明显疼痛,特别是女性和糖尿病人,更容易出现“无痛性心梗”。
这意味着,“不痛”不等于没事。反而更加危险,因为你不会警觉,不会就诊,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来不及。
下肢动脉也是容易堵的“关键通道”。堵塞早期,可能只是走路腿酸、爬楼腿痛,很多人以为是运动少、年纪大。其实这很可能是“间歇性跛行”的表现,是下肢动脉狭窄的典型信号。
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0%患有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但只有不到三成被及时发现。大部分人直到出现皮肤发黑、脚趾坏死,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更“隐蔽”的,还有肾动脉。肾脏是调节血压的重要器官,肾动脉堵塞,最早表现可能就是“高血压控制不住”。很多人吃了三种降压药,血压还是忽高忽低,原因就在这里。
肾动脉狭窄还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下降,但因为这些表现不具特异性,极易被忽略。等出现尿少、水肿、乏力,往往已经进入慢性肾病阶段。
除了器官血管,微小血管的堵塞也不容小觑。比如眼底动脉,就是身体中最细的血管之一。一旦堵塞,可能突然视物模糊、眼前黑影飘动,甚至短暂性失明。
你可能不知道,眼底是唯一能直接看见血管的地方。很多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第一次发现血管问题,就是做眼底检查时“暴露”的。医生一看眼底,血管变细、渗血、出血斑,一目了然。
所以说,眼睛不仅是心灵的窗户,更是血管健康的晴雨表。不要小看眼前的“飞蚊症”“视力模糊”,它可能比你以为的更严重。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血管堵塞的风险?临床上,我们常总结出几个“前兆信号”,一旦出现,建议尽快就医检查。
突发的头晕、眼前发黑、短暂性说话困难或肢体无力,哪怕只持续几分钟,也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这是中风前的重要信号。
又走几百米腿就酸疼,休息一下就缓解,这不是“血液循环不好”,而可能是下肢动脉狭窄。再夜间胸口闷痛、心跳乱跳、休息时仍不缓解,要警惕冠心病的可能。
还有一种容易被忽略的信号是,耳垂出现明显的斜纹(耳垂线)。虽然不是“诊断标准”,但研究发现,耳垂线与冠心病存在一定相关性,尤其是双侧耳垂线更值得注意。
牙龈经常出血、手指发麻、四肢冰凉、皮肤出现紫红斑点,这些小细节,也可能是微小血管病变的表现,尤其是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的患者,更不能掉以轻心。
哪些人群更容易出现血管堵塞?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判断:首先是年龄,超过45岁风险显著上升;其次是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是公认的“三大杀手”。
而吸烟、久坐不动、高油高盐饮食、长期熬夜,都会大大增加血管硬化的速度。研究发现,每天吸烟超过一包的人,冠心病风险是常人的2.5倍。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因素是情绪波动。强烈的愤怒、焦虑、惊吓,会让交感神经兴奋、血压飙升,诱发血管痉挛甚至破裂。临床上,不少心梗中风患者,发作前都经历过情绪激动。
我们还能从体检指标中找到蛛丝马迹。血脂异常(尤其是高低密度脂蛋白比值)、同型半胱氨酸升高、高敏C反应蛋白升高,都是血管炎症和硬化的“信号灯”。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指标是脉搏踝肱指数(ABI)。这是判断下肢动脉是否通畅的一个简单指标,ABI小于0.9,说明可能存在下肢动脉狭窄。
那生活中我们该怎么防?最根本的,是控制三高,戒烟限酒,规律作息。这听起来老生常谈,但每一条,背后都有大量临床证据支持。
饮食方面,建议多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橄榄油。这些成分有助于清除“坏胆固醇”,改善血管弹性。而加工肉类、甜饮料、反式脂肪,则是血管的“敌人”。
适度运动也是关键。研究指出,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车,能显著降低动脉硬化风险。运动还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间接保护血管。
如果家里有血管病史,建议40岁后定期做颈动脉超声、心电图、血脂检查、眼底检查。这不是“多此一举”,而是提前识别“隐形炸弹”。
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走路越来越累,记忆力变差,晚上胸闷难眠,血压忽高忽低,请不要忽视。这些都可能是血管在悄悄“报警”。
别被“没症状”骗了。血管堵塞从来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听懂身体的语言,才能减少遗憾的发生。
参考文献:
高润霖,王辰主编.《内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中国卒中学会血管健康与脑卒中防控专业委员会.“血管健康与脑卒中防控中国专家共识.”中华神经科杂志,2020,53(7):541–549.
声明: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叶护师科普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