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赵珊、胡尚杰、李铮、宁然团队以秦皇岛为样本,对乡村闲置庭院的盘活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将抚宁区下庄乡下庄村等地作为田野调查的落脚点,发现在老街44户中,有12户庭院长期闲置,其中一处单院占地约一亩,南北院格局清晰,却因屋瓦老旧、水电老化而“沉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赵珊、胡尚杰、李铮、宁然团队以秦皇岛为样本,对乡村闲置庭院的盘活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将抚宁区下庄乡下庄村等地作为田野调查的落脚点,发现在老街44户中,有12户庭院长期闲置,其中一处单院占地约一亩,南北院格局清晰,却因屋瓦老旧、水电老化而“沉睡”。这种“半闲置”与“长期闲置”的叠加现象在靠近城区与景区的村庄同样存在。
研究认为,庭院不是“空房子”,而是“新场景”的载体:它可以承接产业、文化、生态与社区关系,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落点。团队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四个维度给出措施:发展渔家民宿、手工艺与特色农业,带动就业与增收;引入现代管理,升级公共服务,增强村民获得感;保留青砖灰瓦、木门窗等在地风貌,把庙会、秧歌、唢呐等民俗嵌入日常运营;以环保材料、节能设备、雨水回收与庭院绿化,改善人居与环境质量。
为什么会闲置?四个“卡点”被明确点名:人口外流(部分村外出务工超70%)、传统农业退潮、宅基地流转规则不顺畅、产权边界模糊。这些因素叠加,使社会资本“想进进不来、想做做不好”。因此,研究的建议更注重“可落地”:在组织方式上,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以租赁、入股等方式取得使用权,形成专业化、标准化运营;在政策上,设立专项资金与税费减免,明确改造与运营标准,简化审批流程,提升确定性与效率;在市场上,搭建线上展示与预订平台,联动短视频与直播带货,用数据分析做精准营销,形成“展示—转化—复购”闭环。
面向运营方与区域供给侧主体,这项研究提供了几点具有操作性的指引。
以场景化产品替代“单体改造”:沿海村落构建“出海—上岸—品鲜”体验链,山地/平原村以桑葚、山楂、日光蔬菜等为核心,叠加采摘游和小型加工,让产品、服务与故事形成整体体验。
以标准化与品牌化引领供给:建立服务规范、价格体系与卫生安全标准,统一视觉与叙事风格,形成可复制、可扩展的“美丽庭院+民宿/手作/研学”集群。
以共建共享稳固社区关系:推行“庭院入股+岗位吸纳+技能培训”,明确收益分配机制,让村民从“被动支持”转为“主动参与”,降低运营摩擦。
以生态与在地文化提升辨识度:坚持“轻改造、重风貌”,保留在地材料与工法,将民俗活动常态化呈现,把独特性转化为溢价能力。
国内外经验也给出可复用的方法论。晋江的“微更新”强调政府引导、企业运营、村民参与,统一标准保障品质与可持续;日本“空屋银行”以信息库、补贴、减税与低息贷款畅通供需、降低门槛。这些经验的共性是信息清晰、规则稳定、激励充足、运营专业,同样是秦皇岛需要补齐的关键环节。
目前,抚宁等地已开展资源清查与整村流转,康养、民宿与手工艺等业态起势;坟坨管区打造民宿示范村,总结可复制范式;青龙以本地原料发展庭院手工艺,通过电商“走出去”。这些探索证明:当产权与流转规则明确、运营标准可执行、数字化能力可闭环,庭院便具备从“沉睡资产”转为“文旅资产”的现实基础。
面向文旅从业者与相关主管部门,这项研究的指导意义在于把“院子”当作综合体来设计、把“村落”当作目的地来运营,并以制度为托底、以标准为抓手、以品牌为牵引、以数据为杠杆。只要政策、资本与社区形成稳定协作,秦皇岛的闲置庭院将不只是被点亮的一隅,而是可持续生长的目的地网络,能持续为乡村振兴与区域文旅供给注入新动能与新体验。
来源 | 知识经济杂志
责任编辑 | 林湘钰
来源:旅游新报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