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国在阅兵式上展示大型隐身无人战斗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19:51 1

摘要:在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一款神秘的大型隐身无人机首次公开亮相,引发国际军事观察家的高度关注。这款被外界称为"B型无人机"的先进无人作战飞机,具备与歼-10战斗机相当的体型和明显的隐身设计特征,其技术水平和作战能力远超传统无人机范畴,更像是一款真

本文翻译自:The War Zone

作者:THOMAS NEWDICK、 TYLER ROGOWAY

导语

这篇文章是美国知名网站The War Zone发布的一篇对中国九三阅兵中出现的无人机的评论文章。来看看美国人是怎么想的

在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一款神秘的大型隐身无人机首次公开亮相,引发国际军事观察家的高度关注。这款被外界称为"B型无人机"的先进无人作战飞机,具备与歼-10战斗机相当的体型和明显的隐身设计特征,其技术水平和作战能力远超传统无人机范畴,更像是一款真正的无人驾驶隐身战斗机。

美国军事媒体《战争地带》分析认为,中国在高性能无人作战飞机领域的快速发展与美国当前专注于低成本协同作战无人机的策略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两国在未来空战技术路线上的根本分歧。

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大规模军事阅兵让我们得以更近距离地观察该国一些新的空战无人机项目,这些项目在活动筹备期间的逐步亮相就引发了广泛讨论。

在这些各式各样的无人机设计中,有一款尤其引人注目。这是一款低可探测性的无尾无人机,而且体型非常庞大,大小与中国的歼-10中型战斗机基本相当。总的来说,其设计中蕴含了很多了高性能特征,是一款真正的无人隐身战斗机,而从其外观来看,它很可能已经具备飞行能力——或者说是一个极其逼真的模型。

2025 年 9 月 3 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阅兵式上亮相的新型战斗机型无人机。(图源:新华社)

虽然这款新无人机的正式型号仍然未知,但有说法称其暂定名称为“无人制空战斗机”。与此同时,为了便于区分,中国观察家们开始将这一设计称为“B型无人机”。

国外网友预估最大起飞重量可能超过了15吨。 图源:X

所提到的这款无人机在9月3日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上,与其他无人机一同在平板卡车后部进行了展示。现在我们能够看到它完全展现的全貌,没有任何遮盖,这款无人机比其他此前未知的无人机明显更大——那些无人机此前曾在阅兵式前的卫星图像中被发现,并在演练期间用篷布遮盖着

根据阅兵后的卫星图像,我们对两架无人歼击机的尺寸进行了粗略测量,这两架无人歼击机的尺寸与歼-10 战

总的来说,这些各种新型的无人机设计——总共至少有五种——被普遍认为类似于美国空军协同作战飞机(CCA)的中国版本。然而,B型无人机具备了高性能类无人作战飞机(UCAV)的所有特征,而这种类型的飞机是美国空军明显没有在开发的——至少在非机密领域是如此。

这款新的类UCAV的B型无人机采用无尾设计,配备改良三角翼。机翼大致呈菱形,翼尖经过切角处理。在每个机翼后缘都能看到两个大型操纵面。机头有一条非常明显的脊线,向后延伸至侧置发动机进气道,然后与机翼前缘融合。这种侧置进气道与其他一些新出现的中国无人机设计形成对比,后者的进气道安装在机身顶部。

这些前掠式无附面层隔板超音速进气道(DSI)与新一代有人战斗机设计上的进气道有很多共同点,明显为超音速性能。进气道为单发动机供气,可变几何喷口(推测为加力燃烧发动机)突出于机翼后缘之外。喷口呈锯齿状,包括外套筒和实际喷口,与F-35和中国新型战斗机设计相似。发动机喷口两侧还有尖锐的后缘延伸部分,同样采用F-35风格(见下图)。

B型无人机的后视图(由最近的摄像头拍摄)。(来源:中国互联网)在 2025 年 9 月 3 日举行的九三阅兵式上(地点在中国北京),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 B 型无人

总的来说,B 型飞机很有可能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而且由于采用了无尾流设计,以及无需配备飞行员和所有机组人员相关系统等特性,其航程也相当可观,是一款高性能飞机。

在阅兵式上拍摄的另一张 B 型无人机的照片。(图源:ZLT)

除了性能之外,另一个主要因素是低可探测性。因为暴露在外的圆形发动机喷口,它会对这一特性产生不利影响(至少从后方来看是这样),但这在隐形战斗机的设计中是一种常见的做法,这是在性能、复杂性、重量、成本和低可探测性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

喷口上的锯齿状结构有助于在某些雷达波段降低雷达反射信号特征。也有可能这是早期的版本,而未来的 B 型飞机将会出现更隐形的二维发动机喷口,可能还具备推力矢量功能。这将与俄罗斯的 S-70 勇士无人机和中国的 GJ-11 霸鹰无人机的发展进程相类似,后者也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其具备了更强的低可探测性特征。

为了保持其低可探测性,有迹象表明 B 型无人机拥有大量的内部武器容纳空间。无人机的底部视角显示其机身下方有大型武器舱。

B型无人机的底部似乎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内部武器。(图源:中国国际新闻社)

与整体流畅的外形相比,这款 B 型无人机还有一个突出的位于机头下方的光电传感器,这很可能与 F-35 的光电瞄准系统(EOTs)类似。类似的机舱盖设计还出现在中国的歼-20 和歼-35 隐形战机上,这进一步表明这款无人机是为执行战斗机式任务而设计的。

B型无人机上的电子光学瞄准系统罩体特写。(图源:新华社)

除了这款无人机之外,中国还展示了另一款大致相似但尺寸稍小的无人作战飞机设计,现称为“A”型。同样没有尾翼,该机型的特点是采用了“λ”型机翼和“竖心形”式发动机进气口。它没有鼻部下方的 EOTS 隔音罩,但似乎配备了类似单涡轮风扇式的动力装置。除此之外,它比 B 型更加纤细,机头轮廓也小得多。

一张照片清晰地展示了所谓的“A型”(离相机最近的那一款)和“B型”UCAV 设计的不同机翼形状。(来在此次阅兵式这一部分的第三排,我们再次清晰地看到了 A 型(右)和 B 型(左)无人作战飞机的不同机

在此,有必要指出的是,我们目前尚无法确切知晓此次阅兵中的这两架新型无人机的具体性质,但它们似乎确实是真正的飞行器,甚至可能具备飞行能力。

如果它们是模型的话,其细节处理也相当出色,比如在 A 型机的主起落架后方可以看到一个敞开式的检修面板。一直以来,在中国的许多大型军事阅兵中,模型都是经常展出的。

实际上,很难看出这些设计的具体情况,比如它们处于开发周期的哪个阶段,是否用于实际作战,还是(目前)只是作为原型或演示机。在阅兵式上展示的 A 型和 B 型无人机上都标有序列号,这些序列号指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PLAAF)的一个实际作战单位。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中一架或两架无人机目前处于可运行状态,也没有公开的证据表明这些无人机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被投入使用。

阅兵式上,A型(最近的摄像机所拍摄的)和B型无人攻击机。这些飞机的 53x3 串号与西部战区空军某旅

同时,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许多之前作为阅兵式模型出现的先前设计,包括无人机,都已经发展出了非常实际的功能。其中,GJ-11 是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在其首次阅兵亮相之前,它曾以较为简陋的形式展出了多年。

与 GJ-11 一样,新型 B 型无人机似乎也是为无人作战飞机(UCAV)这一角色而设计的,尽管很可能它也旨在具备协作能力。

然而,虽然其他新出现的中国无人机设计更接近我们对CCA或CCA类型平台的理解,但B型无人机的尺寸和明显的复杂程度确实更多地指向其为类战斗机无人作战飞机。

CCA概念通常更注重某种形式的经济性以实现“作战规模”——这显然不是A型和B型无人机的设计驱动因素。对于CCA而言,这种决策是以牺牲载荷、隐身性、航程,特别是性能为代价的。虽然CCA通常更多用于协同作战,但真正的无人作战飞机被认为更有能力独立作战,或者至少在设计时考虑了未来的这种可能性。

无人作战飞机显然是中国也在投入大量资源的领域,通过飞行试验、卫星图像以及比例模型和实物模型的形式,人们注意到此类无人机在稳定研发。

其中最突出的或许是前面提到的攻击-11,这是一款隐身飞翼式无人作战飞机,其研发工作一直在持续,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并越来越着眼于未来的舰载作战。

一架中国攻击-11钝剑飞翼无人机模型正在展出。(图源:Getty Images)

到目前为止,攻击-11显然主要用于执行打击任务,通过一对内置弹舱携带弹药,同时执行情报、监视和侦察(ISR)任务。利剑无人机还被描述为能够发射诱饵弹并执行看似电子战攻击的任务。

攻击-11只是中国公司近年来公开研发的众多无人机之一。

虽然这款新无人机同样具备隐身能力,但其明显的高性能设计重点很可能表明它被设想用于更多类似战斗机的任务,包括与其他飞机直接进行空中格斗。

除了类战斗机角色外,B型无人机还能够执行更“传统”的无人作战飞机任务,如打击和情报侦察。再次,它在多大程度上可能协同支援有人战斗机作战仍不明确,但这确实是中国目前的研究领域,包括让无人作战飞机与有人驾驶的歼-20隐身战斗机协同作战。

最新的双座型歼-20S 配置,其中包括了一种改进后的深色涂装。(来源:X)

再次强调,目前尚不清楚这种新型的类战斗机无人机的整体概念是基于有人战斗机的“忠诚僚机”式无人机伴侣,还是将由地面站控制,甚至是否期望它能够以某种程度的自主性击落敌机。然而,虽然后一点是美国空军等机构越来越纠结的问题,但中国对于让自主飞行器做出此类生死攸关的决定似乎顾虑要少得多。

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战斗机型空战无人机项目产生了实物,其中一个突出例子是土耳其的拜拉克塔尔红苹果无人机。据称该机具备超音速能力(至少在后期版本中),具有一定程度的低可探测特征,并专门用于有人战斗机通常执行的各种空战任务。

红苹果无人机由单台涡扇发动机提供动力,采用鸭翼-三角翼布局,这种配置在其他一些低可探测性作战飞机设计中也有所见,并配备倾斜垂直尾翼。总体而言,其设计更侧重于高性能而非低可探测性,在这方面,两款中国无人作战飞机型无人机明显更加隐身。

无论中国这些新型类战斗机无人机的预期角色如何,它们的出现再次凸显了中美两国在这一领域发展之间明显且快速扩大的差距。

据了解,美军并未积极开发此类无人作战飞机,其早期在隐身飞翼作战无人机方面的努力实际上已被搁置,至少在公开领域是如此。美国空军在这一领域令人惊讶的缺乏,您可以在《TWZ》过往的专题报道中了解更多详情。

波音公司的 X-45C 是一款全尺寸的可操作无人作战飞机试验平台。尽管它表现非常出色,但美国空军对其兴趣不大。

相反,对于美军而言,下一代空战无人机活动目前专注于低成本设计,这些设计旨在与有人作战飞机密切协作,至少在初期阶段如此,作为各自协同作战飞机(CCA)项目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据我们所知,没有任何项目可与中国的低可探测性(隐身)飞翼设计相比,后者提供了更大的航程和载荷能力,以及显著增强的生存能力。

此外,中国可能还有其他类战斗机无人作战飞机正在研发中。今年早些时候,出现的图像显示中国正在试飞另一款无尾隐身作战飞机,尽管目前仍不清楚这是有人还是另一款新的先进无人机。

今年年初出现的这款神秘新型隐形飞机。(图源:X)

显然,关于这款大型新B型无人机,我们仍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尤其是它的正式名称可能是什么。它是否有可能并非用于实战部署,而是作为技术验证机或概念验证平台。它甚至可能是在阅兵式上与其相邻展示的A型无人机的竞争方案,这表明中国避免将所有类战斗机无人作战飞机的筹码压在一个项目上。

然而,即便是这种可能性,也会凸显中美两国在无人作战飞机发展方面的鲜明对比。

来源:圆象低空产业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