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频炒中国装备 “实战翻车” 论调 事实数据戳破不实指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6 02:31 1

摘要:近期,部分西方及印度媒体密集炒作中国武器装备 “缺乏实战能力”“质量堪忧” 等话题,从无人机坠毁到战机 “抄袭”,再到两栖装备 “华而不实”,负面论调层出不穷。然而,通过梳理事实真相与权威数据发现,这些所谓 “批评” 多为选择性报道或刻意歪曲,背后折射出的是中

近期,部分西方及印度媒体密集炒作中国武器装备 “缺乏实战能力”“质量堪忧” 等话题,从无人机坠毁到战机 “抄袭”,再到两栖装备 “华而不实”,负面论调层出不穷。然而,通过梳理事实真相与权威数据发现,这些所谓 “批评” 多为选择性报道或刻意歪曲,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军工崛起引发的舆论焦虑,真实案例与国际市场反馈早已戳破这些不实指控。​

无人机 “坠毁率高”?客户回购与实战表现打脸印媒​

2024 年新加坡航展期间,中国直 - 10ME 武装直升机、FC-31 隐身战机模型等装备成为焦点,却引发印度媒体 “酸评”。亚洲印度通讯社(ANI)宣称中国武器出口 “受质量问题困扰”,特别提及伊拉克、阿尔及利亚采购的彩虹 - 4 无人机 “频繁坠毁”“因缺备件停飞”,并声称这些国家已转向土耳其产品。​

但事实与印媒描述大相径庭。伊拉克军方 2025 年最新消息显示,该国正培训彩虹 - 5 无人机操作员,计划追加采购这款升级型号。作为彩虹 - 4 的老用户,伊拉克自 2015 年列装该型无人机以来,累计执行侦察打击任务超 3000 架次,所谓 “坠毁” 多数是在高强度作战中被敌方火力击落,而非装备故障。阿尔及利亚国防部也曾公开澄清,其装备的彩虹 - 4B 仅发生 1 起机械故障,且中国厂商 48 小时内就提供了备件支援。​

“客户的回购意愿是最好的质量证明。” 军事专家张雪峰指出,中国无人机出口已连续五年稳居全球前三,巴基斯坦、沙特等国均建立了彩虹系列无人机的本土化生产线。相比之下,印度空军 2024 年全年坠毁 11 架战机,其中 8 架为非作战状态下的机械故障,其自主研发的 “光辉” 战机更是因性能不达标,被本国空军多次拒绝采购。​

战机 “抄袭纸老虎”?美媒自相矛盾暴露双重标准​

中国歼 - 35A 隐身战机 2024 年 11 月在珠海航展公开亮相后,西方媒体先是炒作 “抄袭美国 F-35”,美国 “1945 网站” 甚至将其贬低为 “会飞的纸老虎”。但仅一周后,美国权威军事媒体 “动力” 网站发布深度分析,通过对比两机机头结构、进气道设计、尾翼角度等 12 项关键细节,明确指出 “歼 - 35A 的气动布局针对高速机动和舰载需求优化,与侧重垂直起降的 F-35 存在本质差异,抄袭指控缺乏实证”。​

更具说服力的是美军高层的表态。2024 年 11 月 20 日,美国空军参谋长戴维・阿尔文在国会听证会上承认,“歼 - 35 的航电系统和武器集成具有独特性,虽外观有借鉴,但核心技术是独立研发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评价,在六代机领域更为明显:美国 “战区” 网站既承认中国 “歼 - 50” 战机已完成多次试飞,具备兰姆达机翼、二元矢量喷管等先进设计,又质疑其 “可能是模型”,却对美军六代机项目(NGAD)试飞五年仍无实机照片、海军 F/A-XX 项目因预算削减停滞的现状避而不谈。​

“西方舆论的焦虑源于中国军工的跨越式发展。” 航空专家吴蔚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个同时装备两款隐身战机的国家,歼 - 35A 的单机成本比 F-35 低 40%,且能兼容电磁弹射航母,这些优势让中东、东南亚多国表达了采购意向,沙特更是在 2025 年 6 月与中国签署了联合研发隐身战机的备忘录。​

两栖装备 “针对性威胁”?台媒炒作背后的战略恐慌​

2025 年初,中国大陆建造的自升式特种驳船引发台媒和外媒集体 “脑补”。台媒《自由时报》宣称这些驳船是 “攻台专用装备”,能 “突破台军滩岸防线”,甚至将其与 076 两栖攻击舰 “四川舰” 关联,渲染 “红色滩头战略破产”。部分西方媒体则效仿美军加沙临时码头被摧毁的案例,质疑中国驳船 “抗风浪能力差”。​

但从实际用途看,这些驳船的民用属性更为突出。广船国际造船厂负责人介绍,该型装备主要用于海岛风电建设、海上应急救援和港口补给,其自升式支柱设计可在浅滩快速固定,120 米长的浮动栈桥能高效转运工程车辆,2024 年已在南海永兴岛的风电项目中投入使用。军事专家指出,即便从军事角度,这类装备的多用途性也符合现代两栖作战需求,但将其解读为 “针对性威胁”,本质是台当局 “以武拒统” 心态的折射。​

值得注意的是,台军所谓 “滩岸阻绝” 战略本身存在致命缺陷。台军在所谓 “红色海滩” 预设的坦克壕沟、蛇腹铁丝网等设施,早在 2024 年解放军环台军演中就已被无人机侦察定位。而中国大陆民用造船业的全球领先地位 —— 手持订单量占全球 28%,豪华客滚船、半潜船产量世界第一 —— 让台媒炒作的 “装备威胁论” 更显苍白。​

舆论泡沫难掩中国军工硬实力​

从《经济学人》无端指控中国 “支撑俄军后勤”,却拿不出供应链实锤证据,到印度媒体翻炒多年前的无人机旧闻,再到美媒对中国战机的双重标准评价,近期外媒对中国装备的负面报道呈现出明显的 “酸葡萄” 特征:既无法否认中国军工的技术突破,又不愿承认其国际竞争力,只能通过选择性叙事制造舆论泡沫。​

事实胜于雄辩。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2025 年数据,中国武器出口额在全球占比已从 2018 年的 6.2% 升至 9.1%,出口对象覆盖 53 个国家,其中 60% 为长期回购客户。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维和部队装备的装甲车、无人机出勤率达 98%,远超同期西方装备的 85%;亚丁湾护航任务中,中国海军 054A 护卫舰的故障率仅为 0.3%,低于北约舰艇的 1.2%。​

“中国军工的发展始终以维护和平为目标。” 国防部发言人在 2025 年 7 月的记者会上表示,中国装备出口严格遵守国际法,不附加政治条件,且多用于反恐、维和等正当用途。那些动辄炒作 “中国装备威胁”“实战翻车” 的外媒,与其制造舆论对立,不如正视中国为国际安全做出的贡献,理性看待全球军工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来源:阿广说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