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产品研发中,北京简盟认为产品外观设计的材料选择需围绕功能性、美观度、成本、可持续性、加工工艺五大核心要素展开,结合不同材料的特性与典型应用场景,可按以下逻辑进行系统化决策:
产品外观设计材料选择方面的问题
在新产品研发中,北京简盟认为产品外观设计的材料选择需围绕功能性、美观度、成本、可持续性、加工工艺五大核心要素展开,结合不同材料的特性与典型应用场景,可按以下逻辑进行系统化决策:
一、材料特性与典型应用场景
金属材料
铝合金:密度低(2.7g/cm³)、散热性好,适合高端电子产品(如MacBook中框)或需要轻量化的场景。
不锈钢:耐腐蚀性强(如304/316L),适用于医疗设备(如离心机外壳)或户外产品。
镁合金:最轻金属(1.74g/cm³),电磁屏蔽性佳,但成本比铝合金高30%,适合对重量敏感的穿戴设备。
钛合金:强度高、耐腐蚀,常用于高端手表或航空领域,但加工成本较高。
塑料材料
PC(聚碳酸酯):耐高温(120℃)、透明性好,适合光学产品(如智能眼镜)或需要抗冲击的场景。
ABS:注塑成本低(单件≤50元)、易着色,适合消费电子(如遥控器、玩具)的大批量生产。
POM(聚甲醛):高耐磨性,适用于按键、齿轮等结构件(如手机摄像头马达)。
生物基塑料:如PLA+竹纤维复合,环保且符合RoHS标准,适合对可持续性要求高的产品。
玻璃与陶瓷
强化玻璃(如康宁大猩猩玻璃):抗刮擦、耐冲击,常用于手机/智能手表盖板,提升产品耐用性。
氧化锆陶瓷:硬度≥8.5莫氏,质感接近金属(如华为Mate 50陶瓷后盖),适合高端消费品。
普通陶瓷:耐磨、耐腐蚀,但脆性大,适合餐具、茶具等低应力场景。
复合材料
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强度是钢的5倍、重量轻,适合运动穿戴设备(如自行车架、无人机机身)。
PC+GF(玻璃纤维增强):轻量化(密度1.2g/cm³)+抗冲击,适合可穿戴设备外壳。
其他材料
硅胶:柔软、耐高温,适用于手机壳、厨具等需要触感舒适的产品。
木材:天然纹理、温暖感,适合家具、装饰品等追求自然风格的产品。
皮革:提升产品档次,适合高端包袋、座椅等。
二、材料选择的关键决策因素
功能性需求
散热需求:高功率产品(如游戏本)优先选用金属或石墨烯复合材料。
防护等级:IP68防水产品需密封性材料(如硅胶+金属框架)。
耐候性:户外产品需耐紫外线、耐腐蚀的材料(如不锈钢、工程塑料)。
结构强度:高应力区(如手机摄像头支架)需金属或PC+GF。
美观度与用户体验
质感与触感:金属提升高级感,陶瓷温润,硅胶柔软,木材自然。
表面处理:阳极氧化(铝合金)、喷涂、电镀等工艺可增强视觉效果。
色彩与纹理:塑料易着色,金属可通过阳极氧化实现多彩效果,木材保留天然纹理。
成本与生产效率
材料成本:ABS/PC适合大批量生产(模具成本≥50万),铝合金/镁合金适合小批量定制(单件成本≥200元)。
加工工艺:注塑成型适合复杂形状,CNC加工适合高精度需求,3D打印适合快速原型验证。
结构优化:通过拓扑优化减少材料用量(如3D打印点阵结构),降低成本。
可持续性
环保材料:再生塑料(PCR塑料回收率≥30%)、生物基材料可降低碳足迹。
可拆卸设计:模块化结构便于回收(如Fairphone),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工艺替代:挤压成型替代CNC,降低成本约40%,同时减少废料。
三、典型应用场景匹配案例
智能手机
推荐材料:玻璃背板(康宁大猩猩)+金属中框(铝合金)。
优势:玻璃耐摔、金属散热,兼顾美观与性能。
可穿戴设备
推荐材料:PC+GF(轻量化+抗冲击)或硅胶(柔软舒适)。
优势:降低重量,提升佩戴舒适度。
家用电器
推荐材料:ABS+IML(模内注塑标签)。
优势:成本低(单件≤80元),外观质感提升。
工业控制面板
推荐材料:镁合金+橡胶密封。
优势:电磁屏蔽(镁合金)+IP65防护,适应恶劣环境。
四、前沿趋势与技术突破
超薄玻璃(UTG):厚度≤50μm,弯折寿命≥100万次(如三星Galaxy Z Fold),推动折叠屏普及。
自修复材料:TPU涂层划痕24小时自愈(如Apple Watch表带),提升耐用性。
免喷涂材料:ASA合金直接注塑出金属质感,替代传统喷漆(成本降低50%)。
来源:简盟产品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