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书记载,郭圣通的舅舅刘杨拥有十万兵力,对于正在开创基业的刘秀而言,刘杨的支持至关重要,他的选择将决定胜利的归属。为了得到刘杨的支持,必须顾及郭圣通的情感,不能让她感到委屈。因此,只能先委屈阴丽华成为妾室。
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中元二年二月戊戌(57年3月29日)驾崩,晏驾前遗诏指定皇太子刘庄(28年6月15日——75年9月5日)继位,即位为汉明帝。
汉明帝并非刘秀的嫡长子,入主东宫之前的人是异母哥哥刘强。汉明帝之所以能够登基,完全归功于他的母亲阴丽华的力量。
刘秀曾誓言要娶阴丽华为妻,显示了他对她的深爱。然而,面对郭圣通丰厚的嫁妆,刘秀最终背弃了这段誓言。
史书记载,郭圣通的舅舅刘杨拥有十万兵力,对于正在开创基业的刘秀而言,刘杨的支持至关重要,他的选择将决定胜利的归属。为了得到刘杨的支持,必须顾及郭圣通的情感,不能让她感到委屈。因此,只能先委屈阴丽华成为妾室。
郭圣通的价值当然不仅仅体现在这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她能够维系刚刚登基的刘秀皇位的稳固。
东汉实际上是地方豪强与皇权的联合体,而其中以河北和南阳的豪强势力最为强大,这也构成了刘秀统治的基本支柱。
刘秀
然而,刘秀刚刚登基,河北的豪强便对他设下了圈套。首先是舅父刘杨发动叛乱,随后渔阳太守彭宠也紧随其后,最后连涿郡太守张丰也谋反了。如果其他河北豪强纷纷效仿,刘秀的皇位还能稳固吗?刘秀不得不选择妥协,虽然实现了平定,但没有进行清算。相反,为了安抚这些势力,他将河北豪强的代表郭圣通册立为皇后,最终迅速平息了河北豪强的暗流。
那么,为什么最终废黜郭圣通而立阴丽华呢?这是因为到了刘秀统治的中期,阴丽华的政治价值已经超越了郭圣通。
刘秀在建武十四年(38年)下令进行土地调查,意图全面清查土地所有权,史称“光武度田”。这一举措立即招致豪强们的不满,他们觉得刚刚才支持刘秀登基称帝,他就要开始收拾他们了。于是,各地豪强纷纷准备采取行动,这其中包括刘秀的功臣集团,他们成为暴乱的核心。
然而,现在的情况与过去不同,曾经协助刘秀称帝的河北功臣们大多已逝,他们的后代势力不复当初,相反,南阳的豪强势力却达到了巅峰。只要能控制住南阳的豪强,就能平息动乱,顺利进行土地丈量工作。“帝以天下垦田多不以实自占,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乃诏下州郡检核。于是刺史、太守多为诈巧,苟以度田为名,聚民田中,并度庐屋、里落,民遮道啼呼;或优饶豪右,侵刻赢弱。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奉街上得之’,帝怒。时东海公阳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敕,当欲以垦田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东海公对。上由是益奇爱阳。遣谒者考实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
阴丽华所属的阴氏家族作为南阳豪强的代表之一,与当地各大家族互相联姻。正因这层关系,一旦扶持阴丽华成为皇后,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阴丽华
郭圣通在建武十七年(41年)被废黜,而阴丽华则登上皇后宝座,她的儿子刘庄也成为刘秀的合法长子。然而,此时的太子之位仍然属于郭圣通的儿子刘强。刘强是个明智的人,他目睹母亲被废后,多次请求退位成为藩王。
然而,刘强毕竟已做了十五年的太子,根基深厚,不能立即动摇他的位置。必须培养刘庄,唯有等到他在朝廷中拥有足够的资历和声望后,才能接任太子之位。
建武十九年(43年),单臣、傅镇等人策划叛乱。刘秀命令臧宫率领大军围剿,但屡次未能成功攻占,这使刘秀有些焦急。与此同时,另一位大将马援正在南下平定交址之乱,无法北上支援。刘庄看得十分清楚,城内那些被挟持的百姓未必真心叛乱,只是因为被困住了,没有机会逃脱而已:“时,显宗为东海王,独对曰:‘妖巫相劫,势无久立,其中必有悔欲亡者。但外围急,不得走耳。宜小挺缓,令得逃亡,逃亡则一亭长足以禽矣。’帝然之,即敕宫彻围缓贼,贼众分散,遂斩臣、镇等。”
这件事让刘秀意识到刘庄确实具备承担重任的能力,有资格成为大汉帝国未来的领导者,于是他立即下令册封刘庄为太子。
汉明帝是东汉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努力推行儒家思想,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并积极巩固中央集权。他执政期间,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汉明帝还派遣班超出使西域,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扩大了汉朝的影响力。
刘阳
汉明帝继位后,他在延续父亲的治理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展现出相当出色的领导才能,堪称封建时代二代君主中的佼佼者之一。
自西汉末年以来,战乱频繁,导致各地的文教事业早已荒废。刘秀登基后,尽管重新设立了太学,然而他的主要关注点依然集中在巩固皇位,对文教事务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刘秀驾崩后,诸王和大臣们前来奔丧,完全无视法度,朝廷内一片混乱。诸侯藩王甚至与汉明帝并肩而坐,如此一来,天子的威仪何存?
为了树立威信,汉明帝委派秉性刚正的太尉赵熹负责主持丧事。赵熹堪称能臣,不仅分清了君臣之间的区别,还改革了宫卫制度,严禁诸侯藩王官吏随意进出宫廷,从而逐步稳定了朝廷的秩序。
从那时起,汉明帝便决意重振荒废已久的文化教育。
汉明帝即位不久,便下令各地创办学校,特别是复兴儒家学说。他还特意在南宫创办了一所贵族学校,让皇亲国戚和功勋子弟在此学习五经,尤其重视《孝经》。随后他以自己的行动为榜样,前往鲁地,举行了对孔子及其七十二个门徒的祭祀,并亲自为太子和诸侯们解读经典。东汉文风经过数年的发展达到了鼎盛,甚至南匈奴都派遣使者前来学习,可以说东汉儒学的兴盛始于汉明帝时期。
尽管儒学盛行,汉明帝依然心系黄河决口的问题。
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决堤,导致鲁西和豫东一带洪水泛滥,持续了近六十年。尽管刘秀想治理水患,但由于天下尚未平定,实在无力分配人力和财力,只能搁置此事,直到汉明帝时期才得以解决。
永平十二年(69年),汉明帝召见了治水专家王景,并委托他负责治理黄河。为支持王景的工作,汉明帝先后动员了数十万徭役,并投入了数百亿资金。经过一年的治理,黄河终于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汉明帝随后恢复了旧制度,任命临近黄河的各郡国设立专门官员负责管理黄河,以防止水患的发生。
王景治黄河,使之千年未见洪水泛滥,被称为治河有方。这一举措不仅造福于当地百姓,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惠泽后人。
汉明帝的另一个显著之处在于他派遣班超出使西域的举措。
在汉明帝时期,为了讨伐北匈奴,他不仅派遣大军远征西域,还迫使车师臣服。同时,采纳窦固的建议,设立了西域都护等职务,并在边境设立屯田。
汉明帝统治晚期,班超已经出使西域了。然而,随着汉明帝驾崩,西域再次陷入混乱,因此西域诸国并未完全归顺东汉。直到汉章帝执政时期,这一局面才得以平定。总而言之,汉明帝为东汉重新掌控西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刘阳
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明帝作为东汉的第二位皇帝,他的所作所为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英明的君主。虽然汉明帝统治时期,百姓的生活或许并不如意,因为当时徭役异常繁重,加之政令严苛。
史书记载,汉明帝虽然提倡节俭,但这种节俭是相对于其他帝王而言的。毕竟,他还开启了东汉时期大规模修建宫殿的风潮。
郎顗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他曾劝谏汉顺帝时说过一句话,指出了永平年间开展大规模修建宫殿的风气:“寻宫殿宫府,近始永平,岁时未积,便更修造。又西苑之设,禽畜是处,离房别观,本不常居,而皆条精土木,营建无已,消功单贿,巨亿为计。”
德阳殿是汉明帝修建的宫殿中最为奢华的一座,那么它的豪华程度究竟如何?“可容万人,周旋容万人。陛高二丈,皆文石作坛,激沼水于殿下,画屋朱梁,玉阶金柱,刻缕作宫掖之好,厕以青翁翠。”此外,德阳殿的装潢也极其奢华:“开三阶以参会,金银错于两楹。入青阳以窥总章,历户牖所经之处。连璧组之光润漫延,杂虬文之蜿蜒曲折。于是,周阁币,峻楼临门,朱阙巍峨,嵯峨如云。青琐禁门,廊庑井然,华虫诡异,珍采密集。达蔺林而西通,中方池独立。果竹郁茂,鸿雁纷飞而集。德阳之美,此曰濯龙。葡萄安石,蔓延笼罩,橘柚含桃,甘果成丛。”
一座能够容纳上万人的宫殿,再加上豪华的装修,必定需要大量徭役。因此,尚书钟离意上书汉明帝,劝其爱惜民力:“窃见北宫大作,人失农时,此所谓宫室荣也。自古非苦宫室小狭,但患人不安宁。宜且罢止,以应天心。”
刘阳
臣子进谏,汉明帝虽然听了,但还是坚持要修建。为了防止钟离意再度进谏,他将钟离意调到外地任职,以免大家心烦。
汉明帝时期徭役繁重,修建德阳殿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汉明帝效仿汉武帝击退匈奴、开通西域,需要大量徭役,再加上治水的需求,使得徭役更加繁重。
汉明帝为了整治黄河,历经数十万人的徭役。除此之外,他还致力于解决其他水患问题。然而,有时候这些工程失败了,导致无数人丧生于水中:“初,显宗之世,治呼沱、石臼河,从都虑至羊肠仓,欲令通漕。太原吏民苦役,连年无成,死者不可胜算。”
因此,在汉明帝统治时期,百姓承担的徭役相当沉重。
与徭役并存的是汉明帝的严苛治理。虽然严苛治理并非不好,它确实能整顿吏治、抑制豪强、打击外戚势力等,但这些效果主要体现在朝廷内部,在地方上的影响却相对有限。
汉章帝刚刚登基,马援的侄子马严立即指出了当前朝廷所面临的问题:“臣伏见方今刺史、太守专州典郡,不务奉事尽心为国,而司察偏阿,取与自己,同则举为尤异,异则中以刑法,不即垂头塞耳,采求财赂。”尽管在汉明帝时期,要求地方刺史每三年考察吏治,但效果不明显。
尽管汉明帝的统治严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负面影响似乎更为显著。
汉明帝选拔官员时注重其行事作风是否严谨,然后再考虑其才能。如果某位官员即使具备刚正不阿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却未能赢得汉明帝的满意,比如朱晖,原因在于他在任为吏时,因其刚正之风而受到上级的忌惮,最终被调至临淮担任太守,后因一件小事被免职,直至汉章帝执政时方得重新起用。
为什么汉明帝重视官员的严厉态度呢?其目的实际上是为了扩展监狱系统,清除可能存在于朝廷和民间的潜在威胁,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可以说,汉明帝时期的大狱往往牵连甚广,其原则是宁可错杀也不放过。
永平十三年(70年),因图谶之事,楚王刘英被指控谋反,这便是汉明帝时期著名的“楚狱案”。
刘英性格豪爽,乐于结识天下贤士,并为此编制了一份名录。正是这份名录,成了许多人的催命符。汉明帝一得到名录,立即下令进行彻底的调查,只要发现有嫌疑的人,无论如何都会牵连到案。例如,会稽太守尹兴因名字出现在名单上,汉明帝将会稽的五百多名大小官吏全部押送到洛阳,并施以严刑拷打,结果只有三人没有屈打成招,其他人则要么承认谋反,要么被活活打死。陆续是其中之一,他的母亲得知儿子被关押在洛阳大狱后,跋涉千里前来给他送去食物。汉明帝因崇尚《孝经》,释放了陆续等人,并允许他们返回家中侍奉母亲。然而,尽管死罪可免,活罪则无法逃脱,这些人再也不能担任官职。
整个会稽郡的情况都受到楚狱案的波及,实际上案件牵涉广泛,许多地方不断有人被送往洛阳,汉明帝指示下,许多酷吏施以严刑拷打,导致许多人被迫承认谋反,短时间内造成了大量死亡。
楚狱案无疑是汉明帝时期严苛统治的一个典型缩影。
在汉明帝严苛的统治下,除了普遍存在的严厉律法外,还施行了大量详细的法律规定。据统计,汉明帝统治时期颁布了超过五千条法律条文,其中约五分之一是关于死刑的规定。
在汉明帝的统治下,五千多条罪名以及苛刻的刀笔吏让官员和百姓的生活都变得艰难。官员们举步维艰,百姓们每天都提心吊胆,稍有不慎便会被牵连其中。大臣杨终在汉章帝登基之际所说的话,明确指出了汉明帝时代因推行大狱而造成了许多冤案:“自永平以来,仍连大狱,有司穷考,转相牵引,掠考冤滥,家属徙边。加以北征匈奴,西开三十六国,频年服役,转输烦费。又远屯伊吾、楼兰、车师、戊己,民怀土思,怨结边域。传曰:‘安土重居,谓之众庶。’昔殷民近迁洛邑,且犹怨望,何况去中土之肥饶,寄不毛之荒极乎?”因此汉章帝登基后开始取消部分酷刑项目。
班固甚至都感叹:“今郡国被刑而死者岁以万数,天下狱二千余所,其冤死者多少相覆,狱不减一人,此和气所以未洽者也。原狱刑所以蕃若此者,礼教不立,刑法不明,民多贫穷,豪桀务私,奸不辄得,狱豻不平之所致也。”为了逃避严苛的法律制裁,一些普通百姓不得不流离失所,成为流民。
刘阳
汉明帝对这些情况是否了解?答案是肯定的。他清楚地知道,一旦发动大规模的狱事,就会有无数无辜之人惨遭冤死。然而,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这些冤杀在他眼中只不过是必要的恶行罢了。
永平十八年八月壬子(75年9月5日),汉明帝在东宫前殿驾崩,享年四十八岁。谥号孝明皇帝,庙号显宗。薄葬于显节陵(今河南洛阳市东南)。其在位十八年的统治时期,与其子汉章帝的统治合称为“明章之治”。
汉明帝未曾预料到,他严苛的统治延续至汉末,由此拉开了东汉肃杀之风的序幕。
来源:得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