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亚迪2025年中报展现出极强的财务韧性和技术实力,1561亿现金储备和309亿研发投入彰显其科技企业本色,海外销量同比增130%,正从中国领军向全球领跑迈进。
【内容摘要】
比亚迪2025年中报展现出极强的财务韧性和技术实力,1561亿现金储备和309亿研发投入彰显其科技企业本色,海外销量同比增130%,正从中国领军向全球领跑迈进。
技术鱼池深不见底,财务韧性超乎想象,比亚迪的科技底色正待重估。
在2025年全球车市的硝烟中,传统巨头们正为利润暴跌而焦头烂额。奔驰、宝马等老牌车企营收停滞,利润暴跌超30%,陷入深度调整期。而来自中国的比亚迪,却在这片愁云惨雾中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营收3713亿元,同比增长23%;归母净利润155亿元,同比增长14%。
更为亮眼的是,比亚迪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318亿元,同比增长124.5%,现金储备高达1561亿元,而其有息负债仅占总资产的6.9%。这种“高现金、低负债”的财务结构,与丰田(有息负债占比68%)、通用(61%)、福特(64%)等国际巨头形成鲜明对比。
01 财务韧性与研发偏执
比亚迪的财务健康状况令人惊叹。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现金储备达到1561亿元,有息负债仅为416亿元,现金储备是有息负债的3.75倍。这种“高现金、低负债”的财务结构在全球车企中实属罕见。
更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的负债结构极为健康。其有息负债仅占总负债的6.9%,远低于国际同行。作为对比,丰田有息负债占总负债的68%,通用为61%,福特更是高达64%。这些传统巨头深陷燃油车转型困境,而比亚迪已经轻装上阵。
比亚迪的财务自律性堪称行业典范。自2020年新能源业务盈利以来,公司坚持“轻负债、重研发”的策略。上半年营收3713亿元,同比增长23%,归母净利润155亿元,同比增长14%。这种“利润反哺业务”的循环模式,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研发投入上,比亚迪展现出近乎偏执的坚持。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达309亿元,同比增长53%,这一数字甚至是同期净利润的两倍。过去14年中,比亚迪有13年的研发投入高于当年净利润,累计投入超过2100亿元。
02 技术鱼池的深度与广度
巨额的研发投入催生了丰硕的技术成果。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相继推出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超级e平台兆瓦闪充、灵鸢车载无人机系统等创新技术。7月,比亚迪全球率先实现接近L4级别的智能泊车技术,并推出“安全兜底”承诺。
智能驾驶领域成为比亚迪技术突破的亮点。自“全民智驾”战略发布以来,仅半年时间,搭载天神之眼系统的车型销量便突破120万辆,比亚迪由此登顶国内智驾车型销量冠军。天神之眼系统也成为国内装车量最大的辅助驾驶系统,实现了“技术-销量-口碑”的正向循环。
在专利领域,比亚迪的研发实力得到权威认证。中汽信科发布的三大技术专利榜单显示,比亚迪包揽全球汽车新能源、混合动力、纯电动技术中国专利授权量榜首。这些实打实的专利数量,构建起企业的核心技术壁垒。
比亚迪的“技术鱼池”战略正在持续产出成果。公司通过这种战略储备创新成果,按市场需求快速转化应用。例如易四方电机技术、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等均源于此。这种以人才和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模式,与传统车企依赖规模效应和品牌积淀的路径截然不同。
03 全球布局与本地化深耕
比亚迪的全球化战略正在收获丰硕成果。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海外销量超55万辆,同比增长130%,已超过2024年全年销量。截至目前,比亚迪新能源车已进入全球超112个国家及地区,在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等12个国家拿下新能源销量冠军。
比亚迪的出海战略早已超越单纯的产品出口阶段,进入“本地化深耕”的新模式。不是简单建厂,而是适配当地政策的产品、贴近用户的服务,甚至是技术标准的输出。在巴西,比亚迪设厂生产电动皮卡“鲨鱼”,以低于福特30%的售价抢占市场。在欧洲,通过土耳其工厂投产规避欧盟关税壁垒,以方程豹高端品牌切入BBA市场。
比亚迪的全球生产基地布局正在加速推进。巴西工厂作为拉美最大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总投资71亿元,占地468万平方米,初期规划年产能15万辆。泰国工厂6月投产后本地化率达70%,将交付周期缩短至1个月。匈牙利工厂即将投产,使欧洲交付周期缩至15天。
这种“深度出海”与海外巨头的“被动收缩”形成鲜明对比。当大众、丰田在电动化转型中因“水土不服”丢失市场时,比亚迪用“全产品线覆盖+本地化技术调整”撕开了缺口。55万辆的销量不仅超去年全年,更预示着中国汽车的出海已经从“量的突破”转向“质的掌控”。
04 估值悖论与认知滞后
尽管比亚迪在技术和市场上表现出色,但其估值仍主要基于新能源车生产商的定位。目前比亚迪市盈率约28倍,而特斯拉高达183倍。这种估值差异反映了市场对比亚迪科技属性的忽视。
比亚迪的科技属性从其专利转化率可见一斑。比亚迪专利转化率超过8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高效的技术转化能力,使比亚迪能够快速将研发投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市场对比亚迪的认知可能需要重新定义。比亚迪本质上已经突破传统制造行业的边界,成为一家科技创新型车企。从电池技术起家,通过垂直整合产业链和智能化前瞻布局,比亚迪重构了汽车产业的价值链。
2025年5月,比亚迪被纳入恒生科技指数,这是对其科技属性的官方背书。这一举动打破了长期以来市场将其视作“制造型车企”的固有认知,使比亚迪与腾讯、阿里、美团等互联网与科技巨头一同站在“科技企业”的同一舞台上。
据测算,目前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ETF总规模超过1700亿港元,按最高8%的权重测算,预计将有逾150亿港元的被动资金流入比亚迪。这不仅将在短期内推升股价表现,更将引发长期投资者对其科技成长性的重估。
05 未来挑战与隐形优势
尽管比亚迪表现强劲,但仍面临一些挑战。2024年比亚迪存货从2023年的987.79亿元增至1243.59亿元,增幅25.9%,超营收增速。存货周转天数从65天延长至72天,需关注库存减值风险。
海外贸易壁垒和地缘政治风险可能制约销量增长。虽然比亚迪通过匈牙利工厂规避欧盟碳关税,但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
行业价格战加剧可能侵蚀利润率。2024年比亚迪国内市场毛利率下降近5个百分点至18.2%。虽然海外市场毛利率维持在25%以上,但整体毛利率面临下行压力。
然而,比亚迪拥有许多隐形优势。在ESG领域,比亚迪作为感知度最高的汽车品牌,上半年国内纳税271亿元,超同期净利润。已售车辆累计减碳2297万吨,相当于植树3.82亿棵。海外工厂全面践行绿色生产理念,巴西工厂采用太阳能和水力发电,引入雨水回收系统,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这种环保投入正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欧洲消费者对ESG优秀品牌偏好度提升30%,直接推动当地销量增长210%。比亚迪的绿色形象正在成为其开拓国际市场的隐形优势。
比亚迪2025年中报背后的故事,远不止于财务数据的亮眼。这是一家从电池技术起家,通过垂直整合产业链和智能化前瞻布局,重构汽车产业价值链的科技企业转型之路。
当全球车市陷入低迷,传统巨头为利润下滑而苦恼时,比亚迪却以309亿元的研发投入,甚至是同期净利润两倍的大手笔,展现出对“技术为王”的绝对信仰。这种“舍短期利、谋长远局”的定力,正是中国车企跳出“价格战泥潭”的关键。
从1561亿现金储备到36.5%的海外营收占比,比亚迪以稳健财务策略支撑全球化布局。随着巴西、匈牙利等工厂陆续投产,比亚迪正从“中国领军”向“全球领跑”加速迈进。
(备注: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1、企新社:中国商业故事的权威叙事者
企新社是中国领先的企业新媒体平台,致力于深度挖掘企业成长脉络、记录企业家精神史诗。我们以笔为镜,聚焦实体经济与创新力量,通过《企业家人物志》《隐形冠军》等专栏,讲述从科技突围到匠心传承的商业传奇。
依托国家级媒体资源矩阵,我们构建了企业新闻的“黄金传播链”:从独家深度专访、多平台精准分发,到全球搜索引擎收录优化,助力企业故事24小时内触达超千万受众。更首创企业家关怀计划,开设亚健康管理、政策法律援助等闭门沙龙,将商业叙事升华为对中国创造者的集体致敬。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企新社以专业主义重塑商业报道范式,让优秀科技企业的攻坚之路、小微企业的转型之痛跃然纸上;企新社的报道,让中国制造的骨节有了温度。
“我们不仅记录时代的企业,更守护时代的企业家。”
——企新社核心理念铭牌
来源:魏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