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7日至31日,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举办。《华夏时报》记者走进论坛常设展区,仿佛闯入未来的科技魔法秀,1万平方米的展厅内,350多家科技企业携490件黑科技产品集结亮相。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郭怡琳 于娜 北京报道
3月27日至31日,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举办。《华夏时报》记者走进论坛常设展区,仿佛闯入未来的科技魔法秀,1万平方米的展厅内,350多家科技企业携490件黑科技产品集结亮相。
本报记者现场看到,每个区域、每个场景都科技味十足。曾经遥不可及的高端科技,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从多形态人形机器人到生物医药基因编程,从医疗手术革命到工业智能跃迁,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展览正在上演。
科技改变生活的同时,也帮助障碍人士获取信息,将他们重新拉入社会生活中,努力践行着“一个都不能掉队”的目标。展会上的“科技+医疗”产品“各显神通”,如利用基因治疗技术,帮助近乎全盲的视障人士重见光明;通过脑机接口技术,脑卒中、截瘫等疾病患者可以重新开口说话、站立行走。
脑机接口带来新生
在去年的中关村论坛上,“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只停留在实验阶段,距离植入人脑还差临门一脚。而在今年,上述脑机接口产品已经进入临床应用。经手术植入患者大脑,针对脑卒中、脊髓损伤等疾病引发的失语或截瘫患者,通过外部设备重新获得语言和行动能力。
据悉,“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由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联合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芯智达”)开发。芯智达展位现场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表示:“通过植入手术将主机放在颅内的硬脑膜外腔,与神经组织不直接接触,进一步提高安全性。手术完成后会把头皮缝合回去,不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等完成临床应用。用于脊髓损伤、脑卒中、渐冻症等导致的运动或言语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开展精细运动解码,中文言语解码等功能替代。首批三例人体植入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已实现初步的运动解码和常用近百词中文解码输出。
上述工作人员进一步介绍,“当患者想说话,想出去走时,携带的体外机通过给体内机供电和信号传输控制外部设备,实现语言、运动和精细动作的表达。比如接受植入的渐冻症患者,带上脑机接口产品后可以说出来‘今天天气真好’,‘我想喝水’等简单的句子进行表达和交流。此外,该脑机产品还实现了对运动功能解码,实现抬手、拿水杯、喝水等运动功能。”
而一位智冉医疗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介绍,“在北京发布脑机接口行动方案后,公司布局高通量全植入式脑机接口领域研发,目前,获得数十件中国和美国专利授权,全面覆盖包括柔性电极、硬件采集系统、植入机器人和解码算法等脑机接口核心关键技术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关村论坛上,包括芯智达、北京智冉医疗、北京未磁科技、北京宁矩科技、北京微灵脑机、北京华脑技术在内的多家脑机接口企业参展,充分展现北京加速推动脑机接口新技术、新产品在多场景落地的决心。此前1月发布的《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提出,计划到2030年,实现脑机接口创新产品在医疗、康养、工业、教育等领域的规模化商用。
基因治疗带来光明
在基因治疗领域,本报记者看到“基于新型光敏蛋白的基因治疗技术”,可以让视障人士再度感光并实现部分视觉功能的恢复。据悉,该技术由健达九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健达九州”)、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联合发布。健达九州副总经理于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款药物预计最快今年底进行一期临床试验,预计会在未来3到5年内上市,为患者点燃希望之光。”
于涛介绍,“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进行性、遗传性、营养不良性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视野缩小、光感功能减退、夜盲,导致视力下降,最终完全失明。该病在全球的发病率约为1/4000,中国大概有四五十万患者。患者虽然感光功能受损,但大脑皮层还是完好的,大脑传递信息的神经元畅通。”
他打比方说,“这就相当于手机的镜头坏了,但手机的芯片和图像处理没问题。而该技术的治疗思路是利用生物工程方法,通过一次性眼内玻璃体腔注射,以腺相关病毒为载体,将一种新型光敏蛋白,表达至患者的视网膜神经节,恢复感光并实现部分视觉功能。”
据悉,健达九州自主研发的I类生物新药GA001注射液,其研究型临床试验首例受试者于2024年1月完成给药,截至目前已完成全部9例受试者给药。大部分受试者在接受治疗后均表现出显著的视力改善,部分患者甚至能够识别近距离的字母和图案,实现了明显的视力提升。此外,迄今未观察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初步显示了GA001注射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机器人上演“科技魔法秀”
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深度挖掘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技术的应用潜力。在展览的示范区,哪里水泄不通,哪里就能看到机器人。外科器械领域,华科精准展出的两款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同样引人瞩目。其中,颅脑脊柱一体化手术机器人集成了颅脑和脊柱两个适应症,为神经外科手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而磁共振引导激光消融系统,则是国内首款、唯一可实现颅内病灶微创可视化消融的医疗设备,为颅内病灶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唯迈医疗作为专注在介入领域的研发生产商,此次展示自主研发的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控制系统。据悉,该系统是国内唯一一款通过国家药监局三类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绿色通道)审批的器械。不仅标志着我国高端医疗装备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的质变,更意味着唯迈医疗以“DSA+介入机器人+AI影像处理平台”三位一体的“眼手脑”创新拼图正式完成,开启介入新时代。
北京术锐机器人展示出搭载镍钛合金蛇形手术器械的术锐®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据悉,该单孔手术机器人,于2024年2月获得适用范围的变更批准,可用于泌尿外科及妇科腹腔镜手术操作,是国内首款能够同时覆盖泌尿外科和妇科腹腔镜良恶性手术操作的多科室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有效填补了国内空白。
纳通科技集团展出的三位一体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是首款国产单髁置换手术机器人,目前已获批单髁、全膝、全髋适应证,一机多能,平台化技术布局。纳通关节置换机器人具备自动分割算法,亚毫米跟踪截骨功能,拥有四维度全方位护航,兼顾各种微创手术入路方式,一体化自研动力,人机交互更流畅,自由适配个性化品牌假体,为临床提供智能化手术方案。
北京柏惠维康科技携睿米®RM-50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亮相,该器械适用于脑出血抽吸引流、颅内活检、高精度导航等神经外科典型临床场景,且支持5G 远程手术,有效满足基层神经外科手术需求。作为国内首款核心部件实现国产自研的手术机器人,其智能手术规划系统、光学跟踪定位仪及大臂展全自动机械臂等核心部件,均实现国产化研发与生产。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