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小麦拔节期“3做2不做”,巧妙避开减产雷区,农户们别大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0 17:33 1

摘要:小麦拔节期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期,小麦植株的高低、茎秆的粗壮程度,以及后续抽穗、灌浆等,都和小麦拔节期的长势有很大的关系。

小麦拔节期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期,小麦植株的高低、茎秆的粗壮程度,以及后续抽穗、灌浆等,都和小麦拔节期的长势有很大的关系。

小麦进入拔节期后,对于农户们来说,管理工作很重要,正常管理下,小麦长势健壮,有利于高产。相反,如果不去管理,或者管理错误,就可能会导致小麦减产或绝收。

3月下旬到4月上旬,多地小麦种植区已进入拔节期。而本篇内容,小帮手和大家详细说说,小麦拔节期“3做2不做”,希望大家看完后会有所收获。

其一,追施拔节肥

小麦拔节期是植株向上生长的阶段,此时对于养分的吸收较大,如果在返青期没有追肥的地块,再加上底肥施用不足,田间小麦已经出现发黄、苗弱的现象,就要追施拔节肥了。

不仅能够满足拔节期的养分需求,还能够增加小麦自身的抗逆性,也有助于小穗和小花的分化,增加每穗的粒数,还能为后期小麦灌浆提供一定的养分储备。

一般情况下,长势基本正常的地块,返青期没有追肥,拔节期每亩可追施尿素10-15公斤。

如果是晚播的地块,可适当增加追肥量,每亩15-20公斤左右的尿素。

如果是脱肥发黄,以及冬季有冻害的地块,每亩可追施尿素10-15公斤,并且喷施中微量元素的叶面肥。

如果是土壤相对比较贫瘠的地块,每亩可追施尿素15-20公斤 + 硫酸钾5公斤左右。

其二,杀虫

小麦拔节期主要的害虫有蚜虫、红蜘蛛、麦叶蜂以及地下害虫。

小麦蚜虫主要吸食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卷曲、黄化,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

小麦蚜虫的特点是群体密集于叶背、茎秆,在防治过程中,不容易被药剂喷到。

常见的防治小麦蚜虫的杀虫剂有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等等。

小麦红蜘蛛也是以刺吸叶片汁液为害,叶片会形成黄白色斑点,严重时叶片枯黄,植株早衰。观察叶片背部,可见红色小虫爬行。

常见的防治小麦红蜘蛛的杀虫剂有阿维菌素、哒螨灵、联苯菊酯等。

小麦麦叶蜂主要以幼虫啃食叶片为害,会导致叶片形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吃光叶片。

防治麦叶蜂的常用药剂有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

地下害虫主要是金针虫危害,它能够咬食根系,导致植株枯黄、死亡,拔节期受害容易倒伏。

防治地下害虫,可用二嗪磷颗粒剂,亩用1.5-2公斤拌土撒施,或者用噻虫胺悬浮剂,亩用50-75毫升灌根。

其三,防病

小麦拔节期主要的病害有纹枯病、锈病、全蚀病、根腐病等。

小麦发生纹枯病后,基部叶鞘出现云纹状病斑,严重时茎秆腐烂,病斑椭圆形,边缘褐色。

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杀菌剂主要有噻呋酰胺、井冈霉素、戊唑醇等。

小麦出现锈病以后,观察叶片,会发现有类似铁生锈的现象,锈病也分为3种,分别是条锈病(黄褐色条斑)、叶锈病(红褐色疱斑)、秆锈病(黑褐色大疱斑)。

防治小麦锈病可选择烯唑醇、丙环唑、吡唑醚菌酯等药剂。

小麦全蚀病也很好辨别,会根部出现“黑脚”,茎基部有黑膏药状菌丝层,导致根部和茎基部变黑腐烂,病株易拔起。

防治小麦全蚀病,可选择硅噻菌胺、苯醚甲环唑等药剂(播种前可用硅噻菌胺拌种)。

小麦根腐病,会让小麦根系变黑腐烂,植株矮化,分蘖减少,严重时整株枯死。

防治小麦根腐病的药剂有苯醚甲环唑(拌种)、恶霉灵(发病初期用恶霉灵兑水500倍灌根)等等。

其一,不控旺

小麦控旺主要有2个时间点,其一是年前的苗期,其二是年后的返青期,一旦小麦进入拔节期后,就不要去控旺了。

如果小麦拔节期喷施控旺剂(如多效唑、烯效唑)会抑制茎秆节间伸长,也会抑制叶片和根系生长,导致光合产物积累不足,影响穗部发育。

还有一点,控旺剂通过抑制赤霉素合成来缩短节间,同时也抑制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合成,导致分蘖死亡、小花退化。

因此,建议在小麦拔节之前去进行控旺措施,如果没有出现旺长的地块,那就不用进行控旺。

其二,不除草

小麦一旦进入拔节期后,也不建议喷施除草剂了(如果人工拔草那无所谓)。

拔节期小麦幼穗开始分化,除草剂可能干扰穗部发育,导致小花退化、穗粒数减少。

小麦拔节后茎秆节间伸长,叶片面积扩大,除草剂吸收效率提高3-5倍,容易引发除草剂药害。

还有一点,如果拔节期再去喷施含有苯磺隆成分的除草剂,由于其残留时间长,容易对下茬作物造成残留药害。

因此,建议大家在年前苗期或者年后返青期喷施除草剂,一旦进入拔节期后,就不要再去喷施除草剂了。

上述就是小麦进入拔节期后“3做2不做”的具体内容,每一项都会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希望本篇内容,能给小麦种植户们带来一些帮助。

最后问问大家,你家的小麦进入拔节期了吗?

来源:农民的小帮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