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写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他游览了赤壁古迹,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此时的苏轼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但他的文学创作却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1. 《念奴娇·赤壁怀古》:
写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他游览了赤壁古迹,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此时的苏轼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但他的文学创作却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内容赏析:
上阕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磅礴的气势展现了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将无数英雄人物席卷而去。接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明了地点是赤壁,这里曾是三国时期英雄豪杰们驰骋的战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生动地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陡峭的石壁插入云霄,汹涌的波涛拍打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如同千万堆白雪。这几句词不仅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观,也为下文塑造英雄人物形象做了铺垫。
下阕“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遥想当年周瑜的风采,小乔刚刚嫁给周瑜,他英姿勃发,风度翩翩。“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写周瑜在战场上指挥若定,轻松地击败了曹军。这里的周瑜是苏轼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也是他对自己曾经的政治抱负的一种寄托。然而,苏轼紧接着写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他从对历史的遐想中回到现实,想到自己年过半百,却一事无成,不禁感慨万千。最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人生就像一场梦,不如把酒敬给江上的明月,体现了他的豁达和超脱。
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年)中秋,苏轼时任密州太守,政治上不得志。他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没有见面,在这个团圆的节日里,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内容赏析:
上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以明月为主题,开篇就提出了疑问,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他端起酒杯问青天,明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天上的宫殿现在又是哪一年。这种对宇宙的探索和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苏轼的哲学思想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想要回到天上,但又担心天上的宫殿太过寒冷,这里既表现了他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又反映了他对现实世界的留恋。“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随着他的动作摇曳,他觉得在人间也可以如此自在,何必一定要回到天上。
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描写了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照进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这里的“无眠”既指苏轼自己因思念弟弟而失眠,也暗示了天下无数因离别而失眠的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对月亮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月亮总是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这既是对自然现象的疑问,也是对人生离别的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从月亮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认为这是自古以来就难以完美的事情,体现了他的豁达和乐观。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和祝福,希望人们都能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3.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在黄州沙湖道中遇雨时所作。当时他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其他人都感到狼狈不堪,而苏轼却泰然自若,写下了这首词。
内容赏析:
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说不要去理会那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悠然地行走。这句话体现了苏轼的豁达和超脱,他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和心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穿着竹杖草鞋,觉得比骑马还要轻松自在,他不怕风雨,即使只有一件蓑衣,也能在风雨中度过一生。这里表现了苏轼的乐观和自信,他不畏惧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下阕“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描写了雨过天晴后的景象,春风略带寒意,吹醒了苏轼的酒意,山头的斜阳照在他身上,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这几句词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是对苏轼心境的一种写照,他经历了风雨的洗礼,迎来了新的希望和光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回头看了看走过的风雨萧瑟的地方,然后潇洒地离去,他觉得风雨和晴天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人生的一种经历。这句话体现了苏轼的旷达和超脱,他已经看透了人生的起伏和变化,不再被外界的事物所左右。
4. 《临江仙·送钱穆父》:
写作背景:元祐初年,苏轼在朝任起居舍人,钱穆父任中书舍人,两人志同道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钱穆父仕途失意,受排挤打压,出知越州,途径杭州与苏轼重逢,临别之时,苏轼作下此词。
内容赏析:
上阕“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苏轼回忆起与钱穆父分别已经三年,友人在天涯漂泊,历经了红尘的磨难,但重逢时依然笑容满面,温暖如春。苏轼赞誉友人的内心如同古井一般平静,不受外界的干扰,有着像秋竹一样的气节。这几句词表达了苏轼对友人的敬佩和赞赏,也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下阕“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为友人即将乘船离开而感到惆怅,在淡月微云的夜晚为他送行。他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忧愁,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每个人都是匆匆的过客,不必过于在意聚散。这句话既表达了苏轼对友人的安慰,也体现了他自己的旷达和洒脱。
5.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写作背景:苏轼的妻子王弗在 1065 年去世,到 1075 年,苏轼已经十年没有见到她了。在这十年间,苏轼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和变化,但他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却从未减少。在乙卯正月二十日这一天晚上,苏轼梦见了妻子,醒来后写下了这首词。
内容赏析:
上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开篇就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十年过去了,生死相隔,即使不刻意去想,也难以忘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妻子的坟墓在千里之外,苏轼无法到坟前诉说自己的凄凉和思念之情。这两句词表达了苏轼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和无法相见的痛苦。
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苏轼在梦中回到了家乡,看到妻子正在窗前梳妆,这是一个非常温馨的场景,但却更加衬托出苏轼的孤独和思念。“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和妻子相对而视,却说不出话来,只有泪水不停地流淌。这两句词将苏轼的思念之情推向了高潮,让人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悲伤。“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想象着每年的夜晚,在那明月照耀下的短松冈上,自己都会因为思念妻子而肝肠寸断。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对妻子的永恒思念,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的深情厚意。
6. 《题西林壁》:
写作背景:苏轼在游览庐山之后写下了这首诗。庐山景色秀丽,山峰奇特,苏轼在游览过程中,对庐山的景色有了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内容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横着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侧着看则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都不一样。这两句诗不仅描写了庐山的景色,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即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会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说自己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这两句诗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它告诉人们,要想全面地认识事物,就必须跳出事物的本身,从更高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
7.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作品。黄州的生活虽然艰苦,但苏轼却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乐趣,这首词就是他对生活的一种感悟。
内容赏析:
上阕“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描写了清晨的细雨斜风,带来了一丝寒意,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柳树衬托出了晴天的沙滩。清澈的洛水流入淮河,渐渐变得广阔。这几句词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下阕“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在中午时分品尝着茶和食物,茶水上浮着白色的泡沫,盘中的蓼菜和蒿笋都是春天的美味。他觉得人间最有味道的就是这种清淡的欢乐。这两句词表达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简单快乐的追求,他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了幸福的真谛。
8.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写作背景:王定国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到岭南。后来王定国北归,苏轼为他接风洗尘,见到了王定国的侍人寓娘,被她的乐观和坚强所感动,写下了这首词。
内容赏析:
上阕“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苏轼羡慕王定国有着英俊的容貌和才华,上天还赐予了他美丽温柔的侍人寓娘。寓娘的歌声清脆动听,能够在炎热的岭南带来清凉。这几句词表达了苏轼对王定国和寓娘的赞美之情。
下阕“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看到王定国从万里之外的岭南归来,容貌更加年轻,寓娘微笑着,笑容中还带着岭南梅花的香气。苏轼问寓娘岭南的生活是否艰苦,寓娘回答说:“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表达了寓娘的乐观和豁达,也让苏轼深受启发,他意识到只要内心安定,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归属感。
9. 《望江南·超然台作》:
写作背景:苏轼在密州时,修建了超然台。他在台上眺望远方,看到了春天的美景,写下了这首词。
内容赏析:
上阕“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描写了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轻拂着柳枝,苏轼登上超然台,看到城中有半壕春水和一城的花朵,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这几句词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下阕“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寒食节过后,苏轼酒醒后感到有些惆怅。他劝慰自己不要总是思念故乡和故人,应该用新火煮新茶,趁着美好的年华,享受诗酒的乐趣。这两句词表达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的珍惜,他希望人们能够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不要总是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
10.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写作背景: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和背景不太明确,但从词的内容可以看出,苏轼在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和挫折后,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内容赏析:
上阕“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轼感慨人生就像一场大梦,经历了几次秋天的凉意,暗示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夜晚的风吹动着树叶,在走廊上发出声响,苏轼看着自己的眉头和鬓角,发现已经有了白发,感叹时光的流逝。
下阕“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苏轼说酒价便宜,常常因为客人少而发愁,明月常常被云彩遮挡。这两句词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不如意和孤独的感受。“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在中秋佳节,苏轼独自一人,没有人陪伴他欣赏月光,他端起酒杯,凄凉地向北望去,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这两句词表达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和孤独的心境。
来源:让梦想起飞42730806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