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荔枝妃子笑,万般艰辛苍生泪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0 16:51 1

摘要:在现代冷链技术的保障下,荔枝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应季水果,但在技术条件有限的唐代,将新鲜荔枝从岭南送达长安,却是一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原因在于,荔枝极易变质,所谓“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说的就是荔枝容易变质的特点。

《长安的荔枝》作者:马伯庸

​每当“长安”和“荔枝”同时出现时,我们就很容联想起唐朝诗人杜牧的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的这句诗,描绘了唐玄宗为博杨贵妃一笑,不惜劳民伤财,从遥远的南方运送荔枝到长安的情景。

在现代冷链技术的保障下,荔枝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应季水果,但在技术条件有限的唐代,将新鲜荔枝从岭南送达长安,却是一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原因在于,荔枝极易变质,所谓“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说的就是荔枝容易变质的特点。

但对于高高在上的唐玄宗来说,这些细节问题并不重要,只要能博美人一笑,耗费再多、任务再难也在所不惜。然而,唐玄宗可能有所不知的是,恰恰是这些细节问题,隐含着帝国的微观现实,以及众多人的生活与命运。

那么,在这次荔枝转运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动人心魄的故事呢?这次事件对整个唐朝社会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对于这些问题,作家马伯庸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史料研究,在这部历史小说《长安的荔枝》中做出了精彩的还原与推断。

在书中,马伯庸从一位基层办事员的视角出发,通过一次荔枝转运事件,让我们得以窥见大唐权力的运作机制,以及具体办事人员的命运起伏。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书的精彩内容。

新生活即将开始却被坑入局

我们的主人公名叫李善德,是上林署的一名小职员。开元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27年,他通过明算科入仕,24岁踏入官场,如今已42岁,现任上林署从九品下的监事。

按唐朝官阶,从“正一品”到“从九品下”共分为九品三十级,李善德的从九品下属于最末流。

李善德之所以“混”得这么差,除了没背景外,还在于唐朝以文取士的科举制度。玄宗时,科举分为五个科目:“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其中“进士科”最重要,“明算科”则居于最末,升迁最难。

此外,唐朝做官还讲究“身、言、书、判”,即相貌、言辞、书法、判断力。李善德“相貌枯槁、嗓音干涩、字迹凌乱”,四条标准三条不合格,自然更难升迁了。

不过,李善德并非野心勃勃之人,他知足常乐,家庭生活也算美满。他有一位贤惠温柔的妻子,从不嫌弃他贫穷没本事,两人育有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儿,会“抱住他的脖颈,一直阿爷阿爷叫个不停”。

天宝十四年(755年)二月初三,李善德掏出毕生积蓄一百贯,又向招福寺借贷二百贯,终于在长安城南的归义坊买下一座宅子,结束了“长漂”岁月。虽然背上了沉重的“房贷”,但新生活即将开始,李善德心中满是快意。

而且,喜事接连而来。回到衙署上班的李善德发现,上司刘署令特意置办了丰盛的午餐招待他,并取出一张文牒,告诉他内廷要采办荔枝煎,特设置一名荔枝使,期限是六月初一,大家一致决定将这个差事交给李善德。

为什么说是喜事呢?因为荔枝使虽然不是正式官职,但因为是为皇帝办事,权力大、油水足。而所谓的荔枝煎,就是将荔枝肉用蜂蜜浸泡后制成的类似果脯的东西,既保留了部分鲜味,又解决了荔枝易变质的难题,因此这个差事并不难做。

上林署的日常工作本就是为朝廷供应各种果品蔬菜,李善德没有多想,当即在敕牒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然而,“事出反常必有妖。”其实,李善德是被坑了。回家路上,他不小心被车辙印绊倒,文牒掉落后竟飞出一张小纸片。原来,文书上写的根本不是“荔枝煎”,而是“荔枝鲜”。这张纸片是刘署令特意贴上去的,目的就是哄骗李善德接下这个差事。

荔枝煎与荔枝鲜虽只有一字之差,任务难度却是天壤之别。在唐朝,从岭南运送鲜荔枝到长安,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如果无法完成皇帝的差事,等待李善德的就是罢官论罪,甚至牵连家人,变卖为奴。

李善德急忙去找刘署令求助,但“坑”本就是刘署令挖的,又怎会让他轻易脱身?

绝望之际,李善德在回家路上遇到了好友韩洄。韩洄拉他去喝酒,还引荐了刚被授官的杜甫。

在酒桌上,经好友点拨,李善德得知了这次荔枝转运的真相:原来杨贵妃的生日恰是六月初一,这新鲜荔枝正是玄宗为贵妃准备的生日礼物。

皇帝要玩浪漫,苦的却是底下办事的人。这个差事几乎不可能完成,于是层层下派,最终落到了无权无势的李善德头上。

韩洄给李善德出了个“止损”的主意:与妻子和离,也就是协议离婚,以免连累妻女;同时在六月初一之前,利用荔枝使的权力多捞些油水,帮妻女还清房贷,并为她们攒下后半生的保障。李善德正打算写下“放妻书”时,杜甫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这位大诗人虽无具体行政经验,却以诗意的智慧鼓励李善德:“左右都是死局,何不去岭南走过一趟再来定夺?”

他还讲了一个老兵的故事:老兵在西域从年轻到须发皆白,始终未能回乡,但他并未放弃,而是拼命练习刀术、骑术,最终百战幸存,成功从西域还乡。

趁着酒兴,杜甫还将这位老兵的事迹写成了诗,赠与李善德。

诗中写道:“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看着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李善德心中的希望之火被点燃了。他决定,先去岭南走一遭再说!

实地调研找到转运之法

二月初五,李善德离开长安,奔向岭南,一个多月后,三月初十,他终于抵达广州。

尽管李善德是奉皇帝之命的荔枝使,但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要想顺利完成荔枝转运的任务,必须得到当地官府的支持。因此,李善德一到广州,便立即前往拜访岭南经略使何履光。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日下,社会矛盾加剧,边疆形势紧张。为了维持统治,中央朝廷放任地方权力膨胀,在边疆地区设立节度使和经略使,后世统称为“天宝十大节度使”。

这些节度使如同地方上的土皇帝,掌握着财权、兵权、行政和人事大权,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政治格局。这也为唐朝后来的“藩镇”问题埋下了隐患。

岭南经略使是其中最南端且实力最弱的一个,但即便如此,官威依旧不小。面对运送鲜荔枝进京这样棘手的任务,官场老手何履光自然不愿插手。因此,何履光拒绝为李善德提供经费和人力支持,仅用岭南五府的通行符牒打发了他。

李善德未能获得当地官府的支持,正感绝望之际,胡商苏谅主动找上门来,表示愿意承担李善德的经费。原来,通行符牒对李善德用处不大,但对商人来说却极为重要。商队凭借符牒可以“畅通无阻,货物无需过所,更不必交税”。

在得到苏谅的支持后,李善德随即前往荔枝的主产地——从化县。在那里的荔枝种植园,他结识了为经略府种植特供荔枝的峒人少女阿僮,并从她那里了解了荔枝的成熟日期和催熟方法。

在苏谅和阿僮的帮助下,李善德开始了转运荔枝的三次试验,重点解决两个问题:如何延缓荔枝变质的时间,以及如何提高转运速度。

三月十九日,第一次试验开始。李善德采用了“盐洗隔水之法”,即用盐水清洗荔枝,然后在双层瓮的外层注入冷水进行保鲜。这种方法使荔枝在第四天甚至第五天才开始腐败。同时,李善德派出四支队伍,分别走不同的进京路线,其中最远的队伍渡过了长江。

然而,试验花费巨大。为了进行第二次试验,李善德不得不答应苏谅的要求,再次前往经略府讨要四张通行符牒。

经过一番周旋,经略府答应了李善德的请求,但却在他身边安插了一个卧底,叫作林邑奴。林邑奴是一名来自林邑国(今越南中部地区)的奴隶。

三月三十日,第二次试验开始。保鲜方面,从携带成熟荔枝改为运送半熟荔枝,使荔枝变质的时间延长了半日。转运路线方面,李善德根据第一次试验的结果,改进了两条路线进行试验,这次多跑了两百里。

在第二次试验期间,李善德参加了峒人的荔枝宴。宴会上,他给林邑奴递了一碗酒。这一善举,深深打动了这个从未被当人看待的林邑奴。

在与阿僮的交谈中,李善德灵光一闪,终于想到了运输荔枝的终极保鲜方法——分枝植瓮之法。也就是将荔枝树的树干切下,同时在双层瓮中放置土和清水,直接在瓮中培养荔枝树干。

这个方法说动了苏谅,他不再要求通行符牒,而是希望成功转运后,得到“报效”的机会,也就是出钱为朝廷转运荔枝,以求获得折税等补偿。

与此同时,经略府通过林邑奴得知了李善德的计划。为了防止玄宗猜忌经略府办事不力,何履光决定在半路除掉李善德。

四月十日,第三次试验开始。这次李善德只安排了一支试验队伍,并亲自跟随队伍出发,却不知路上正有杀机在等待着他。

借用权力完成差事

不过,何履光派出的杀手并未得手。原来,林邑奴为报答李善德的“碗酒之恩”,竟奔跑数百里前来报信。途中他被一只猛虎追赶,李善德的队伍用燃烧的骆驼粪驱赶老虎,救下了林邑奴。可惜,林邑奴因肺部“跑炸”最终身亡。而何履光的杀手们则被李善德诱入陷阱,最终命丧虎口。

第三次试验中,荔枝坚持到第十一天才开始变质,队伍最终抵达丹江口。根据三次试验的结果,李善德制定了最终的转运方案。该方案以“分枝植瓮之法”和“盐洗隔水之法”进行保鲜,并优化了转运路线,全程仅四千六百里,避开了大泽、逆流、险滩等险阻。

此外,李善德还计划借助朝廷的组织动员能力,增加马匹、骑手更换频率以提升转运速度。一旦过长江,还将从各地冰窖调冰,进一步增强保鲜效果。

四月二十二日,李善德回到长安,准备向朝廷提交转运方案。然而,长期身份卑微的他显然不懂权力运作的规则:没有高层支持,事情便难以推进。

李善德四处碰壁:他先去找户部,户部让他去找政事堂,政事堂又要求六部审议,太府寺推诿给兵部,而兵部连门都没让他进。最终,转运方案还被宫市副使鱼朝恩骗走。

就在李善德陷入绝境时,一名小宦官送来了“冯元一”的名片,并让他申正酉初,也就是下午4点到5点前往招福寺。尽管一头雾水,李善德还是决定一试。

当天下午,李善德凭借名片在招福寺见到了权倾朝野的宰相杨国忠。凭借详实的转运计划和大量数据支撑,李善德成功说服杨国忠,证明自己能在贵妃生日当天献上新鲜荔枝。因此,杨国忠将自己的银牌赐予李善德,助他一臂之力。

然而,李善德未能为苏谅争取到“报效”的机会,杨国忠对此不予理会,因他自有敛财之道。

第二天,李善德凭借杨国忠的银牌,成功调动兵部、户部、太府寺等衙门,按转运方案分配各项任务。

五月九日,李善德第二次来到岭南,这次,岭南经略府也很配合李善德,但是表面顺利的情况下,却暗藏危机。

首先,李善德得罪了苏谅,因为他没有为苏谅求来“报效”的机会。李苏二人为此闹翻。同时,经略府妄自揣测李善德意图,居然派兵抓捕苏谅,苏谅闻风而逃,并带走了关键“器具”双层瓮。

其次,李善德也得罪了阿僮。杨国忠临时加码,随意增加转运荔枝的数量,而经略府为了保证任务完成,继续加码,导致阿僮的果园被毁。

没有双层瓮,李善德便改用单层瓮塞入牛胃,并在牛胃与瓮之间注入清水以替代。然而,他无法改变官僚体制层层加码的惯性,无法弥补对阿僮的伤害。

五月十九日,转运队伍按计划出发。李善德提前出发检查沿途情况,发现岳州境内发生逃驿事件,队伍到了这个驿站便无法更换马匹和骑手,严重影响转运速度。加上双层瓮的缺失,荔枝枝干可能提前枯萎。为应对危机,李善德赶往江陵,命令当地官府运送冰块前往岳州接应,以抵消前期的不利影响。

历经重重波折,六月初一的午时,荔枝终于送达长安。然而,99%的荔枝毁于途中,尽管耗费巨量人力物力,最终仅从岭南运回两坛荔枝。

原来只是政治游戏的棋子

荔枝终于在贵妃生日当天送达长安,尽管不算太新鲜,但贵妃依然欣喜若狂。玄宗见她开心,自己也心满意足。杨国忠则因成功取悦帝妃二人而洋洋得意,仿佛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悦中。

按理说,李善德也该高兴。毕竟,他让这么多大人物满意,未来荔枝转运的差事非他莫属,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然而,李善德却开心不起来。与高高在上的权贵不同,作为具体办事人员,他亲眼目睹了转运过程中的巨大耗费和民生艰难,他决心为百姓发声。

杨国忠召见李善德,对他大加赞赏。然而,李善德却冷静地询问了转运花费的出处。这正是杨国忠的“妙手”——他将这笔巨额开销转嫁给了沿途的驿站和附近的农户。这样一来,不仅没有花费朝廷一分钱,反而为皇帝“赚”了一笔。

可是,那些可怜的驿卒和农户怎么办?李善德向杨国忠直言进谏,附近的农户早已“家无余米,人无蔽衫,连扇像样的屋门板都没有”,如今又被迫承担荔枝转运的费用。因此,转运途中的逃驿事件绝非偶然。

然而,杨国忠不仅没有表现出身为宰相的忧国忧民,反而勃然大怒,挥动手中的马球杆,将李善德打得吐血。

李善德深知自己得罪了宰相,前途堪忧。于是,他找到好友韩洄和杜甫,与他们饮酒话别,交代后事。

就在这时,那个神秘的小宦官再次出现,冷冷地说:“今日未正,金明门。”说完便走。未正是下午2点,金明门是兴庆宫的宫门之一。

三人赶到金明门,发现今天居然有“观民之仪”,所谓“观民”,是说玄宗皇帝每月都会登上金明门,向下俯观百姓,百姓则在门下叩拜皇帝。

李善德挤在人群前面,发现有一个宦官朝自己的方向指了指,皇帝和贵妃也朝这边望来。之后李善德竟被玄宗赐予一篮嘉庆坊绿李,这让他一头雾水,但消息灵通的韩洄却为他解开了谜团。

原来,所谓的“冯元一”就是大宦官高力士,冯元一是高力士进宫前的名字。高力士之所以安排李善德去找杨国忠,正是为了打击政敌鱼朝恩;安排李善德前往金明门,则是为了不动声色地向皇帝邀功:转运荔枝,是我高力士的安排。甚至,高力士本就是岭南人,转运岭南荔枝的计划,很可能正是他的主意。

至此,李善德才恍然大悟:从头到尾,拼死拼活的自己、耗费无数的转运、以及无数百姓的血泪,都不过是高层政治游戏的一枚枚棋子罢了。

由于李善德得到皇帝的亲自赏赐,李善德的处理也得以从轻发落:“杖二十,全家长流岭南”。

一年后,流放在从化的李善德一家得知,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起兵造反,相继攻陷洛阳、长安,玄宗皇帝仓皇出逃蜀中,而早已离开长安、远在岭南的李善德反而躲过一劫。

乱自上作和祸由下担

好,讲到这里,《长安的荔枝》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就介绍的差不多了。

关于这本历史小说的核心主旨,我们或许可以用“乱自上作、事由中办、祸由下担”这十二个字来概括。

所谓乱自“上”作,指的是祸乱的根源往往来自上位者。在本书中,从岭南运送荔枝到长安这一劳民伤财的事件,正是源于唐玄宗为博杨贵妃一笑的荒唐决定。围绕在玄宗身边的权贵们,高力士、杨国忠之流则推波助澜,谏官们则装聋作哑,各部衙门互相推诿,就是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直言反对。最后只有一个小官李善德敢于为民请命,却遭无视甚至迫害。

这些上位者的所作所为,正是安史之乱的祸根。小说中暗藏的藩镇坐大、农户破产等“盛世危情”,如果玄宗朝君臣能够不耽于享乐争权,而是振作起来,及时重视并加以解决,或许大唐盛世就不会戛然而止。

更耐人寻味的是,在本书中,越是身居高位者,道德水准反而越低。基层官吏中,李善德、韩洄、杜甫,始终保持着良知,敢于抨击时弊;普通百姓中,阿僮天真善良,胡商苏谅虽重利却也重义,林邑奴则报恩而死。

反观那些光鲜亮丽的上位者们,刘署令的坑骗、鱼朝恩的抢功、何履光的暗杀、杨国忠的转嫁负担,无不暴露出其道德沦丧、手段卑鄙。这种上下颠倒的道德图景,构成了对封建统治阶层的辛辣讽刺。

所谓事由“中”办,指的是上位者只需动动嘴,基层官吏就要跑断腿。这些身处中层的办事人员,虽权小位卑,却承担着绝大部分的苦活累活。如果他们不愿接手,上司甚至会不择手段地哄骗、逼迫。然而,即便他们兢兢业业,晋升提拔却总与自己无缘,好处还是属于那些有背景、善逢迎、通人情的人。

这些基层官吏夹在朝廷与百姓之间,处境尤为尴尬。他们大多良心未泯,却不得不屈从于强大的官僚体制。位卑言轻的处境,迫使他们时常违背本心,做出伤害百姓的事。正如李善德不得不“背弃”对苏谅的承诺,忍痛毁掉阿僮的荔枝树。

这些基层官吏其实才是权力最扎实的根基。在《长安的荔枝》中,正是在李善德这样勤勉尽责的基层官吏的辛勤付出下,才创造了将荔枝从岭南运至长安的奇迹。

所谓祸由“下”担,说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无论什么时候,最苦的永远是最底层的普通百姓,而且他们的声音却总是被排除在史书和庙堂之外。

安史之乱中,人们只记得杨贵妃香消玉殒马嵬坡,却鲜有人关注因战乱而家破人亡的无数百姓。在《长安的荔枝》中,那些逃驿的驿卒、逃户的农民,作者虽未明言他们的结局,但违背朝廷旨意的他们,除了饿死荒野或落草为寇,可有的选择并不多。

书中的大诗人杜甫是为数不多关注百姓疾苦的文化名人,他的《石壕吏》中,老翁老妇一家,三个儿子战死两个,穷得“出入无完裙”,却仍要强征老妇。老妇被带走后,全家人“如闻泣幽咽”,这泪水,正是对封建统治最沉痛的控诉。

所谓“高阁垂裳调鼎时,可怜天下有微词。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

长安本不产荔枝,这荔枝的甘甜,正是大唐百姓斑斑血泪的苦涩凝结。

来源:鹰哥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