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吉庆有余”既承载着农耕文明对丰饶的朴素向往,又蕴含着儒家文化对和谐圆满的终极追求。傅继英老师以书法为媒介,将这一文化符号升华为一场视觉与精神的双重盛宴,让观者在墨色浓淡间感受到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炽热向往。
文/澜清 画作/傅继英
“吉庆有余”既承载着农耕文明对丰饶的朴素向往,又蕴含着儒家文化对和谐圆满的终极追求。傅继英老师以书法为媒介,将这一文化符号升华为一场视觉与精神的双重盛宴,让观者在墨色浓淡间感受到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炽热向往。
“吉”字如东方初升的朝阳,其甲骨文形态似祭坛上供奉的玉圭,本义为祭祀时祈求神灵庇佑的祥瑞之兆。在《周易》中,“吉”与“亨”“利”“贞”并称四德,象征着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傅继英笔下的“吉”字,起笔如春雷乍动,收锋似秋露凝霜,既保留了篆书的古拙厚重,又融入行草的灵动飘逸,恰似一缕穿透云层的阳光,将祥瑞之气播撒人间。
“庆”字则如盛夏绽放的莲花,其繁体“慶”中“心”字居中,暗合“心生欢喜方为庆”的哲学意蕴。从商周青铜器的饕餮纹到汉代画像石的宴饮图,“庆”始终是中华文明表达集体欢愉的核心符号。傅继英老师以“庆”字末笔的飞白处理,创造出舞者裙摆般的动态美感,使静态的墨迹焕发出生命的律动,实现了传统意象与现代审美的有机融合。
“余”字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其甲骨文形态描绘了屋檐下悬挂的鱼干,不仅象征着物质上的富足,更内隐着“留有余地”的处世哲学。《道德经》中“大成若缺”的辩证思想与《尚书》“满招损”的警示在此得到了艺术化的表达。
傅继英老师书法“吉庆有余”是一件寓意深刻、充满祝福的书法作品。其内容“吉庆有余”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适合在各种喜庆场合和家庭环境中悬挂,用以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美好的愿望。在家中客厅、餐厅等显眼位置悬挂此作品,能够营造出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传达出对家庭幸福、富裕的美好祝愿。而在商店、办公室、接待区等场所悬挂,则能够吸引顾客,传达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的祝福,为商业环境增添一份吉祥与活力。
从殷商甲骨到数字云端,“吉庆有余”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傅继英老师的书法创作,既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邀约。当我们在客厅、办公室、茶室与这幅作品相遇,看到的不仅是墨色与宣纸的对话,更是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永不停息的追寻。这种追寻,正如书法中那道永不闭合的飞白,既留有余地,又充满希望。
来源:傅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