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近日召开的2025中关村论坛“科技助残平行论坛”上,来自清华大学的洪波教授在公开演讲中分享了其团队历时十年研发的无线微创脑机接口技术(BCI)的突破性进展。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杨燕 北京报道
一名脊髓损伤的患者,想要实现自主抓握,进食,到底有多难?
在近日召开的2025中关村论坛“科技助残平行论坛”上,来自清华大学的洪波教授在公开演讲中分享了其团队历时十年研发的无线微创脑机接口技术(BCI)的突破性进展。
通过植入式设备解读大脑信号,洪波团队已成功帮助三位因脊髓损伤导致高位截瘫的患者恢复部分运动功能,为全球数百万残障人士带来了希望,相关成果已被《自然》杂志列为2025年全球八大值得关注科学事件之一。
突破性技术实现三大革新
据洪波介绍,该系统采用与欧美主流方案截然不同的技术路径。为解决传统脑机接口存在的免疫损伤、电极脱落等问题,洪波团队将电极植入患者颅骨下硬膜外,避免对神经细胞的直接破坏,同时通过无线供电与通讯技术实现终生稳定使用。植入设备仅硬币大小,内含329个精密零件,在国家药监局的指导下,历经40多项安全检测及千余天安全验证。
在算法层面,洪波团队通过8个电极信号解析出100多个虚拟通道,精准解码患者运动意图。洪波强调:“我们的系统有三大特点,首先是低侵入性,安全性高,不破坏神经细胞,其次是高可靠性,无线供电通讯,终生使用。最重要的是依靠强大的算法实现了稳健的运动解码效果。”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在随访中观察到患者出现"脑控训练促进神经再生"的现象。通过临床评分与电生理检测证实,脑机接口训练可能通过"下行信号—运动反馈"耦合机制,激活神经可塑性,为脊髓损伤修复开辟全新路径。
洪波表示,团队的目标是让这项技术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植入式脑机接口医疗器械。目前,团队已启动大规模临床试验,计划在2025年年底前完成30至50例植入手术,并在全球同步开展小规模临床试验。
从“心想”到“事成”
在大会现场,洪波一一介绍了目前已完成手术的三名患者的情况,首例患者老杨在2023年10月完成植入手术,成为全球首例硬膜外脑机接口临床应用案例。目前通过脑信号控制气泵手套,老杨已能自主完成抓握水瓶、进食等动作。
第二名颈部损伤的患者则通过脑机接口实现思维操控轮椅,在事故发生后首次实现自由出行。第三名患者术后不仅恢复手部部分抓握能力,肌力显著提升,随着时间推移目前可独立完成木球举升。
中国现有脊髓损伤患者约300万至400万,年新增8万至9万例。洪波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这一群体:“他们曾是家庭顶梁柱,科技的目标是帮助他们重拾尊严与自由。”
“科学的道路是崎岖的,但永远向着美好的方向。我们期待脑机接口未来能惠及更多脑疾病患者,让他们与所有人共享美好生活。”洪波教授呼吁社会更多关注脊髓损伤患者,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生活。
洪波表示,这项技术不仅是一项科学突破,更是对人类尊严的捍卫。它让瘫痪患者重新掌控生活,也让世界看到了科技向善的力量。目前,团队正研发更轻巧的下一代设备,并探索芯片集成与陶瓷材料应用。
从实验室到患者家庭,洪波团队用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将“科幻”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