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之门:一个人的出众,是从“孤独”开始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0 15:29 1

摘要:很多人或许都看过雷军在2024年的跨年直播,但不知道是否还记得他在首次跨年直播中分享的三个新年愿望,其中一个便是要好好健身,计划在新的一年里在健身房打卡100次。

作家冯骥才说:“优秀的人以独处成就自己。”

很多人或许都看过雷军在2024年的跨年直播,但不知道是否还记得他在首次跨年直播中分享的三个新年愿望,其中一个便是要好好健身,计划在新的一年里在健身房打卡100次。

其实,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雷军只要不出差,基本每天清晨都会拿出一个小时,独自在健身房锻炼。

别小瞧这一个小时,它不仅能强健体魄,还有助于恢复精力,甚至对增强社会联系也有积极作用,而这,其实也是孤独力爆表的表现。

那么什么是“孤独力”呢?

孤独力是一种在现代社会中愈发重要的内在能力,它并非指物理上的孤立或逃避社交;

而是指个体在保持社交活跃的同时,仍能坚守自我意志、承担个人责任的生活姿态。

拥有这种能力让人既能享受群体互动的温暖,也能在独处时保持内心的丰盈与清醒。

网上曾看到一则故事:

有一座寺庙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位僧人。

一天,小徒弟对老和尚说:“我最近感到心很不安。”

总觉得心神不定,课听不进去,功也练不下去,问老师傅有什么办法让他心安。

老和尚想了想说:“明天的早课停了,围着寺庙走一上午再看。”

第二天,小和尚按照老和尚说的一个人围着寺庙慢慢地走,走着走着发现一上午就这么过去了,心也逐渐安定下来了。

从这个故事里不难看出,问题的答案,其实源于内心的安宁。

当我们能够坦然地与孤独相处时,内心原始的力量便会开始慢慢涌现出来。


01
孤独是生命的底色


有人说:“孤独是生命的底色,每个人都是奔走世间的独行客。”

深以为然,即使平日身边亲友陪伴、热闹可寻,也总有某个时刻,我们会意外陷入一片荒凉的沼泽地。

遭遇失恋,情绪几近崩溃,可翻遍朋友圈,竟无人愿听我们吐露心声;

被人误解,感到无比低落,到处倾诉委屈,却无人能与自己感同身受;

遇到变故,急得不知所措,但也无人愿意陪自己患难与共。

我们曾费尽心思建立的关系纽带,维护的人情往来,往往被风一吹就散成了沙,指不上,也靠不住。

毕竟,除了自己,没有人会陪我们一辈子。

总会有一段孤独的时光,一些难捱的夜晚,需要我们一个人苦苦熬过。

可即便明白这个道理,当真正独自面对孤独时,大多数人还是会本能地害怕,甚至为了对抗孤独,奋力挤进人群,渴望被理解、被认同。

为了和人群相处,费力经营各种人际关系,委屈自己也要迎合别人。

然而,当真正置身人群中时,又会发现,内心的孤独感是那么的强烈,那么的不可忽视。

与其这样不断挣扎,不如换个角度审视孤独。孤独不过是一种人生常态,更是一场难得的自我修行。

而那些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深谙这个道理。

他们不会对孤独心生畏惧,也不会盲目地对抗孤独,而是将独处视为生命的馈赠,在独处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实现生命的圆融。

我国著名绘本画家蔡皋,便是如此。

她时常身处孤独之中,但却欣然接受,从不会有无人相伴的孤独感。

她在自家的屋顶修筑了一个花园,独处时,她就静坐在花园之间,摊开画本,勾勒那些美好的景色。

世间万物流淌在她的笔下,她于孤独中画画、听风、喝茶、闲坐,精神也愈发自足而丰盈。

她曾在书中说过对独处的理解:独处的时光是一种孕育的时光。

种子发出芽来,心内开出一朵花,是寂静中的美。

这正应了一句话:独处亦有清欢事,未必人生尽相知。

一个内心丰盈,不与孤独对抗的人,他身上不会有形单影只的自怜,只会有独来独往的自得。

可以说,生命的丰盛,也是从享受孤独开始。


02
高质量的独处,能拉开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人们常常误解了“独处”与“孤独”的界限,因此将独处与孤立无援、寂寞无助的状态混为一谈。

但实际上,与自己相处是一种并非人人都具备的能力。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拥有独处的能力,是一个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一想要找到好的生活状态,并不依赖于他人的成全,而是能安顿好自己的能力,能让我们找回内在的力量,重新拥抱生活。

而一个人的时光,也能带来安静而丰盛的体验。

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很喜欢独处。他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跑步也好,写文章也罢,都不感到无聊。

和与人一起做事相比,他更喜欢一个人默不作声地读书或全神贯注地听音乐。只需一个人做的事情,他可以想出许多来。

他每天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点之前就寝,过着简素又规律的生活。

一天之中,清晨的几个小时是他身体机能最为活跃的时间,因此,他会在这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的工作;

随后的时间,或是用于运动,或是处理杂物,打理那些不需要高度集中的工作;

日暮时分便优哉游哉,或是读书,或是听音乐,放松精神,尽量早点睡觉。

这种生活看似孤独,他却乐在其中,并高效率地写完了无数名作。

《安顿一个人的时光》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生活,可以是平淡、乏味、停滞不前,也可以是一场充实、美妙、精彩纷呈的冒险。”

有时,低质量的社交,真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作家李尚龙也曾说:

寂寞是最好的增值期,遗憾的是,那些独处的时间,终究会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你开始高朋满座,你开始酒局不断......

很多人并不知道独处的价值,殊不知,正是那些独处的时光,才让我们闪闪发光。

独处时,我们会更加明确自己真正的追求。

人只有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活得更有深度。

利用独处的时间为自己增值,才能把生活的琐碎过成如诗的日子。

所以说,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有时候正是独处的时光。


03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叔本华曾说:一个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孤独并非庸俗的反义词,二者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

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愿意享受孤独的人,会接纳孤独的存在,在丰富的安静中,一心一意雕琢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往往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而没入世俗的人,常常要跟着集体行动,盲目从众,随波逐流,思考与判断能力不可避免地会逐渐退化,最终泯然众人矣。

《瓦尔登湖》被誉为“自我修行的心灵圣经”。其作者梭罗在未成名前,也曾跻身人群。

然而,整日的忙碌与喧嚣让他愈发迷茫,经过深思后,他决定投身自然,去过独行的日子。

在瓦尔登湖边的森林边,他建造了一座独属于他的小屋,享受无人打扰的时光。

一个人或是安静地看看书、写日记、思考生活的真谛,或是去旷野里感受极致的静谧。

在大自然的四季轮转中,他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在《瓦尔登湖》出版后,有记者曾问他:“你怎么能放弃掉生活中那么多快乐?”

而梭罗的回答是:“因为我非常喜欢这种生活。”

也许在世人眼中,远离人群的生活是孤单和漫长的,是不接地气的。

但梭罗却用他独居两年的生活告诉我们: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没有什么比独处更能充实自己了。

无论是去读书,去学习新技能,去规划目标计划,还是去提升自己……

这些看似孤寂的时光里,却恰恰是我们迈向强大的基石。

当我们能够沉下心,独自静静思考世界,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拥有世人艳羡的人生。

这世上,太多人过度惧怕孤独,过于关注外界,却不愿沉下心来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

实际上,万事万物于我们皆是过客,唯有孤独与我们形影相依。

那些独处的时刻或许寂寞,却能给予我们无人打扰的安宁和自我沉淀的空间。

当我们逐渐接纳孤独,适应孤独,它便成为内心的庇护所,让我们参悟真理,修行自我。

奥普拉说:

“所有那些独处的时光,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个人的生活,既可以是平淡乏味的流水账,也能够是一场充实美妙的自我进阶之旅。

与孤独共舞,学会和自己相处,所有的沉默都会化为养分,让我们的灵魂生根发芽、蓬勃生长。


做一个“丰盈的孤独者”


提起孤独,很多人的感觉是落寞的,清冷的,一个人不知所从的感觉。所以,大多数人害怕孤独,害怕不合群,由此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学会了戴上面具走进人群,与人强颜欢笑,与人虚与委蛇。可是,违背自己本心去融入群体,真的就快乐吗?

其实,孤独并非坏事,尤其对于那些内心丰盈的人而言,孤独反而能带来满足感。他们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体验,关键在拥有“孤独力”。

依靠这种能力,他们在孤独中深度探索自我,清晰地认知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他们的内心如同一片肥沃的土地,充满了生长的力量和可能性。

而我们又如何能拥有“孤独力”呢?

在彩虹之门疗愈空间,我们可以成为内心丰盈的人,拥有“孤独力”。首先在色彩心理疗愈师的引导下运用色彩识人技术“向内看”,与自己建立连接,看到真实的自己,看到被外界困扰所产生的情绪和情绪背后的根源;

然后运用色彩疗愈技术清理、释放情绪,这样便能感受自我,认可自己,不再活在别人的眼光与评判里,接纳自己所有的情绪,面对生活的变化也会保持积极的心态。低频情绪也将转化为爱、喜悦、平和等高频情绪,即便只有自己,也能从内心感知快乐、主动链接快乐。

这样的我们也将不再惧怕直面孤独,而是坦然地安于独处,也就学会了将孤单视为生活之友,更会在善意地感受孤独的同时,成长为享受孤独的思想者。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七彩人生OC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