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例声辉丨曲拉西利在肺鳞癌化疗中的骨髓保护实践:从机制到临床突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22:16 1

摘要:化疗是晚期肺鳞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但骨髓抑制(CIM)常导致剂量调整、治疗延迟甚至中断,严重影响疗效和患者生存预后。传统骨髓保护药物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多为单系保护且作用滞后,难以满足临床需求。曲拉西利作为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曲拉西利以创新机制实现全系骨髓防护,助力高龄肺鳞癌患者完成足量化疗

化疗是晚期肺鳞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但骨髓抑制(CIM)常导致剂量调整、治疗延迟甚至中断,严重影响疗效和患者生存预后。传统骨髓保护药物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多为单系保护且作用滞后,难以满足临床需求。曲拉西利作为一种高效、选择性、短效的CDK4/6抑制剂,通过诱导造血干/祖细胞(HSPCs)短暂停滞于G1期,从源头减少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损伤,为化疗期间的骨髓保护提供了全新策略。本期“例例声辉”特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永生教授,基于一例晚期肺鳞癌患者的全程治疗案例,深入剖析曲拉西利在化疗骨髓保护中的应用效果,并结合最新临床证据,全面解读曲拉西利为肿瘤治疗带来的革新性改变。

病例回顾:高龄肺鳞癌患者的曲拉西利全程保护实践

基本情况

现病史:1月前无诱因出现咳嗽、咳白色泡沫痰,伴活动后气促,无发热、胸痛及咯血。外院胸部CT示左肺上叶占位伴纵隔、肺门多发淋巴结肿大,双肺多发小结节;骨扫描提示T7-12椎体代谢增高(退变可能)。穿刺病理确诊为肺鳞癌,为求进一步诊治转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个人史:有吸烟史约50+年,平均20支/日,戒烟2+月;有饮酒史约40+年,平均200g/日,戒酒约5+年

婚育史:25岁结婚,配偶体健,无离异、再婚、丧偶史;育有1子1女

家族史:父亲已故,死亡原因不详;母亲已故,自然死亡;兄弟姐妹体健,无家族史及遗传病史

诊断经过

入院查体:胸廓未见异常,双侧呼吸运动均匀对称,无增强或者减弱,双侧乳房对称,未见异常,双肺触觉语颤对称无异常,未触及胸膜摩擦感,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正常,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

影像学检查:胸部CT显示左肺上叶前段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3.4×3.1cm,呈分叶状,边缘见毛刺,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左颈根部、锁骨上下区、胸小肌内侧及后侧、胸肌间、纵隔、双肺门淋巴结增多,增大,部分融合,最大者位于左肺上叶近肺门处,大小约7.1×5.3cm,包绕邻近左肺动脉、左肺上叶动、静脉及支气管,致其狭窄,增强后病变不均匀强化,局部肺动脉内充盈缺损。

图1 入院胸部CT检查

初步诊断

左肺鳞癌伴双肺门、纵隔、左侧颈根部、锁骨上下区多发淋巴结转移cT4N3M0,IIIC期

伴双肺多发结节(性质待定)

双肺慢性间质性改变

肺气肿伴肺大疱

治疗过程与方案

因患者拒绝放疗,排除治疗禁忌,经知情告知及筛查入组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评价曲拉西利在接受紫杉醇联合卡铂及替雷利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于2024年3月28、2024年4月18日、2024年5月9日、2024年5月31日行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治疗方案如下:

化疗:紫杉醇315mg d1(175mg/m2)+卡铂572.72mg d1(AUC=5),Q3W;

免疫治疗:替雷利珠单抗(200mg d1),Q3W;

骨髓保护:曲拉西利432mg d1(240mg/m2,化疗前4小时内给药)。

患者按计划完成4周期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予以曲拉西利保护骨髓),后续接受替雷利珠单抗维持治疗(共19周期)。

疗效评估

两周期后复查:左肺上叶前段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3.6×1.5cm,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小空泡。左颈根部、锁骨上下区、胸壁、纵隔、双肺门淋巴结增多,部分增大,部分包绕左肺上叶动静脉[包块明显缩小,疗效评价部分缓解(PR)]。

四周期后复查:左肺上叶前段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2.2×0.7cm,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小空泡。左颈根部、锁骨上下区、胸壁、纵隔、双肺门淋巴结增多,部分增大,部分包绕左肺上叶动静脉(包块明显缩小,疗效评价PR)

图2 两周期后胸部CT复查

图3 四周期后胸部CT复查

图4 近期复查

骨髓保护效果评估

化疗期间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无明显降低,仅中性粒细胞出现过一次1度下降,对症处理后很快恢复。

图5 化疗期间血液学指标变化情况(上:白细胞;下:中性粒细胞)

化疗期间仅有血红蛋白1度下降,血小板未降低。

图6 化疗期间血液学指标变化情况(上:血红蛋白;下:血小板)

不良反应:无严重骨髓抑制或其他治疗相关毒性,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饮食、睡眠正常,正常生活。

治疗完成度:患者顺利完成4周期足量化疗,未因骨髓抑制导致减量、延迟或停药。

专家点评:曲拉西利的创新价值与临床实践启示

曲拉西利作为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的化疗前骨髓保护剂,代表了肿瘤支持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其创新性在于从细胞周期调控的角度,通过短暂可逆地抑制CDK4/6激酶活性,使HSPCs暂时停滞在G1期,从而巧妙地避开了化疗药物对快速增殖细胞的杀伤作用[1]。这种"先发制人"的保护机制与传统的"事后补救"模式(如G-CSF、TPO等)有着本质区别,实现了从"治疗骨髓抑制"到"预防骨髓损伤"的范式转变。

从临床效果来看,曲拉西利展现出全方位的骨髓保护作用。本病例中,70岁高龄患者在完成4周期紫杉醇/卡铂联合免疫治疗的全程中,三系血细胞均维持在理想水平,仅出现1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对症处理后很快恢复。这一结果与G1T28系列临床研究的发现高度一致: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患者中,曲拉西利可减低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11.4% vs. 52.9%),使中位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从4天缩短至0天,3/4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从36.1%降至19.5%,同时显著减少红细胞输注和G-CSF的使用。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种保护作用并未以牺牲抗肿瘤疗效为代价,研究证实曲拉西利不影响客观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2]。

在临床应用层面,曲拉西利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选择,特别对于高龄、体能状态较差或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群体。这类患者往往因担心骨髓抑制而被迫降低化疗剂量或提前终止治疗,严重影响预后。本病例的成功实践表明,在曲拉西利的保护下,即使是70岁高龄患者也能安全接受标准剂量的化疗方案。此外,通过减少骨髓抑制相关并发症,曲拉西利还能显著降低患者的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具有重要的卫生经济学价值。

2),确保在化疗前4小时内完成给药。这些用药细节的严格执行是确保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随着2023版《中国肿瘤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将曲拉西利纳入推荐[3],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已得到权威认可。展望未来,曲拉西利的应用前景可能进一步拓展,在治疗时机上,探索其在靶向治疗、ADC药物等新型治疗方案中的保护作用;在用药策略上,研究其在不同肿瘤类型、不同治疗方案中的最佳给药方案;在作用机制上,深入探索其免疫调节功能与抗肿瘤疗效的关联。这些研究方向将为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应用这一创新药物提供重要依据。

病例提供专家

石华山 教授博士,副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肿瘤免疫治疗公益基金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制药技术分会常委

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研究会生物治疗分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研究会理事

四川省肿瘤学会中枢神经系统专委会常委

四川省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常委

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生物免疫治疗专委会常委

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肿瘤多学科治疗(MDT)专委会常委

点评专家

王永生 教授肿瘤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华西医院创新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

华西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临床研究部副部长

华西医院创新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主任

四川省卫生健康首席专家、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控瘤新药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临床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教专委会常务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第一届药物临床试验研究者分会会长

四川省医促会肿瘤学MDT分会会长

参考文献:

[1]钱敏佳, 等. 曲拉西利用于骨髓保护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 2023, 32(23): 2339-2346.

[2]Weiss J, et al. Effects of Trilaciclib on Chemotherapy-Induced Myelosuppression and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Extensive-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Pooled Results from Three Phase II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ies. Clin Lung Cancer. 2021 Sep;22(5):449-460.

[3]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中华肿瘤杂志,2023,45(07):575-583.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