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去世前路过南华寺,拜谒六祖真身后大哭,临终留八字总结一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5 22:16 1

摘要:苏轼二十岁那年跟家人去京城考进士,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让主考官欧阳修眼前一亮,本来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的文章,还故意压到第二名,结果发现是苏轼的,就直说这小子将来肯定出大名。从那时候起,苏轼就进了官场,起步还算顺。

说起苏轼这个人,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那个写诗词特别牛的宋朝文人,他一生写了不少东西,流传到现在还被大家念叨。

苏轼二十岁那年跟家人去京城考进士,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让主考官欧阳修眼前一亮,本来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的文章,还故意压到第二名,结果发现是苏轼的,就直说这小子将来肯定出大名。从那时候起,苏轼就进了官场,起步还算顺。

不过那时候宋朝政局乱,王安石推新法,欧阳修反对,苏轼作为欧阳修的学生,自然站反对一边。

王安石这个人,改革心切,但推行起来不顾实际,很多人觉得他固执己见,排挤异己。苏轼写文章批评新法,结果从1071年开始就被调出京城,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这些地方当官。

杭州时候他疏浚西湖,建了苏堤,帮百姓解决水患;密州时候修海堤,防洪灾;徐州时候开仓放粮,救饥民。这些事做得不错,地方上口碑好,但他心里还是惦记着朝堂大事,总觉得新法有问题。

1079年,苏轼在湖州写了个谢表,里面几句说自己老了,不想争事,想照顾小民。沈括这个人,聪明是聪明,但爱抓小辫子,当监察官的时候就把这表捅上去,说苏轼攻击皇帝和新法。

神宗一听生气,下令抓人。那年7月,苏轼被锁链铐着押回京城,关进御史台狱。审案时候,李定和舒亶从他旧诗里挑毛病,说他诋毁盐法、水利,罪该杀头。苏轼只认了两句诗是针对青苗法和盐法的,其他都不承认。

这案子拖了四个月,差点要了他的命。最后太后求情,王安石也说不该杀名士,神宗才贬他去黄州当团练副使。出狱时候,苏轼42岁,人瘦了很多,心态也变了,不再那么执着功名,转而多想想人生道理。

黄州几年,苏轼住东坡雪堂,自己种地,日子苦但安静。他开始接触佛教,跟金山寺佛印和尚来往多。

佛印这个人直来直去,有次苏轼写偈子说自己八风吹不动,佛印批俩字“放屁”,苏轼气不过过江问,佛印说你不是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过来了。

1084年,他去汝州路上,听说幼子死了,心痛,申请不去就任,获准。在汝州遇弟弟苏辙和两个和尚,大家聊梦,都梦见迎五戒和尚。

苏轼说小时候梦见自己前世是和尚,一眼瞎,常在陕右。和尚一听,说五戒就是那样,圆寂49年,正好苏轼49岁。这事让苏轼觉得跟佛有缘。

后来司马光上台,新党势力弱,苏轼回京,当礼部员外郎。1089年又去杭州当知州,修苏堤,百姓感激。

但好景不长,太皇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新党又起,张惇这些人上台,苏轼被贬去惠州安置。那年57岁,去惠州路上,翻大庾岭,到韶关,就去南华寺。

南华寺是禅宗祖庭,供着六祖惠能真身。惠能这个人,唐朝时候从北方去曹溪,悟道后传禅宗,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名。

苏轼去拜真身,跪下看那漆布裹的真身,忍不住大哭。这哭不是随便的,历史书上说他泪如雨下,可能是回想自己一生坎坷,从京城风光到多次贬谪,找点精神寄托。

在寺里,苏轼写了首诗,叫《南华寺》,里面说“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练。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意思是说自己本来是修行的人,三世修来,但一念之差,受百年惩罚。

还说跪拜真身,泪如雨雹,借师清泉洗自己华词墨砚。诗里透着对禅的向往,想洗掉尘世的东西。南华寺住持接待他,寺里僧人多,他在那住了段时间,感受禅宗氛围。

这次访问是苏轼三次去南华寺的第一次,后来北归时候又去两次,一次拜故人塔,一次求健康。

惠州三年,苏轼住白鹤峰,种地写词,赞荔枝,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日子清苦,1097年又被贬去儋州,海南岛那地方,当时是蛮荒,瘴气重。

他跟儿子苏过住茅屋,教当地人识字,推农耕,写书如《易传》《论语说》。儋州三年,身体差,但心境开阔。

1100年,徽宗即位,大赦,苏轼获准北归。路上又去南华寺,拜真身,感叹自己活下来了,但身体有病,痔疮重,因为早年喝酒吃肉多。

北归路上,苏轼病越来越重,到常州住寺院,叫三个儿子苏迈、苏迨、苏过来,留八字“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意思是我一生没做坏事,死后不会坠地狱。

这话有佛家轮回味,总结他一辈子清白,为官没贪没害人。儿子们记下,他还说别哭,让我安静走。和尚维琳劝他念西方净土,苏轼说能不能去不由我,勉强肯定不行。苏轼死在常州,享年64岁。葬在汝州,弟弟苏辙写墓志铭。

来源:历史定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