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熊日,说到熊这类动物,有人会想起来代表俄罗斯的棕熊和北极熊这俩老大哥,也有人会想起来风靡全球的泰迪熊——它是以美洲黑熊为原型创作的,也可能会想起熊本县的亚洲黑熊,不过,中国神话里没有熊的影子吗?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熊日,说到熊这类动物,有人会想起来代表俄罗斯的棕熊和北极熊这俩老大哥,也有人会想起来风靡全球的泰迪熊——它是以美洲黑熊为原型创作的,也可能会想起熊本县的亚洲黑熊,不过,中国神话里没有熊的影子吗?
这个原型可以说没什么关系了
图源:Carnegi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亚洲黑熊和棕熊是力量型的自然英雄。在中国神话故事里面,它们也有不少正面的形象——有王霸之气的杀戮者。例如《释名》中的“熊虎为旗”和段玉裁引《考工记》“熊旗六游,以象伐也”,都以熊为战争杀伐的象征,是为和虎并列的力量杀神。在《列子》里面也有人提及到黄帝带着虎和熊等多种猛兽同炎帝对峙。
亚洲黑熊和人对比
图源:dimensions.com
把亚洲黑熊和棕熊作为杀神代表,可不是没有原因——前者虽然个头小些但是仍有50-200公斤,锋利的爪子能辅助其上树也可以杀伤强壮的野猪羚牛。上世纪还有人发现它们抓到了灵活的叶猴做大餐。比前者大一号的棕熊更是有搏杀猛虎的记录,体重不逊于东北虎的乌苏里棕熊亚种(尤其是公棕熊),是和人一样令老虎忌惮的。青藏高原上面的西藏棕熊,也是地区的霸王。
亚洲黑熊的牙齿
图源:zoochat
既然熊这么厉害,有没有在文化上留下什么标志呢?其实在姓氏上就有熊的影子,黄帝被称为“有熊氏”,伏羲则叫“黄熊氏”。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就是以熊为氏。曹操的儿子里除了曹丕曹植还有个叫曹熊的。
《山海经》里写过:“伦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麋,其川在尾上,其名曰罴。”这个“罴(pí)”字,就是古汉语里面的棕熊。
天津动物园饲养的乌苏里棕熊
文物和文学作品里,熊的形象出现的也比较多。辽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发现熊的神话文物。红山晚期的女神庙雕塑中有泥塑的熊文物。周朝的《诗经》里面则说“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熊梦”甚至还成了生育男孩的征兆。
辽代的水晶熊文物
图源:zsbeike.com
内蒙古一带的石熊首
汉朝的墓葬里面,熊会以搏斗负重的方式出现在文物中,成都博物馆内展览的石熊文物就是怒目圆睁的模样。明朝的小说《西游记》里,牛魔王和孙悟空搏斗时候还变成个熊。清代五品武官的衣服上也有熊的补子,不过形态和现实中的熊差别比较大。
成都博物馆熊文物
图源:cdmuseum
清代武官熊衣服补子
图源:guwantj
看来中国神话里不止龙是个帅气的主人公,如今总是憨憨形象的熊也曾经那么英气。希望亚洲黑熊和棕熊这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可以继续在野外中释放自己强壮的自然力量。
熊大和熊二原型大概是棕熊,胸口的白色斑纹和亚洲黑熊V形态的斑相似但略有差别,但没有亚洲黑熊相对“炸裂”的毛发,也没有亚洲黑熊类似米老鼠的招风耳。
参考文献
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熊与龙——熊图腾神话的源流[J].北京大学官网,2007(6).
Jaipakdee, Rapeephan (2003). DUSIT ZOO Lovely Animals in Khao Din Wana (in Thai). Bangkok: Sangdad. p. 60. ISBN 974-7588-75-7.
Seryodkin, I.V., Miquelle, D.G., Goodrich, J.M. et al.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mur Tiger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and Brown (Ursus arctos) and Asiatic Black (Ursus thibetanus) Bears. Biol Bull Russ Acad Sci 45, 853–864 (2018). https://doi.org/10.1134/S1062359018080149
Waqar, U., Mahmood, T., Mushtaq, M. et al. Historical and current distribution ranges of the Asiatic black bear (Ursus thibetanus). Sci Rep 14, 2505 (2024).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4-51588-5
Asiatic Black Bear Ursus thibetanus, Denver Zoo Archived 2016-03-04 at the Wayback Machine. (PDF). Retrieved on 2011-09-26.
Seryodkin, I. V.; Goodrich, J. M.; et al. (2003). "Denning ecology of brown bears and Asiatic black bears in the Russian Far East" (PDF). Ursus. 14 (2): 153–161. JSTOR 3873015.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October 9, 2022. Retrieved September 17, 2009.
"Himalayan bear killed by tiger: Is it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habitat?". Kuenselonline.com. Retrieved on 2011-09-26. 2009.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June 10, 2011. Retrieved November 12, 2009.
“冬眠之熊与鲧、禹、启神话通解——从熊穴启闭获得的启发”,《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2007):5-7。
“汉代的天熊神话再钩沉——四重证据法的证据间性申论”,《民族艺术》3(2016):26-34。
杨朴、杨旸:“牛河梁女神庙的真相再揭秘——记文学人类学家与考古学家的一次对话”,《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2020):25-31。
Humphrey, S. R. & Bain, J. R. (1990). "Asiatic black bear, Selenarctos thibetanus Cuvier 1823, Mammalia, Carnivora, Ursidae". Endangered Animals of Thailand. CRC Press. ISBN 1-877743-07-0.
傅举有、陈松长编著:《马王堆汉墓文物》。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邓淑苹、郭大顺:“‘鹰熊拟英雄’的考古学观察”,《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2019):2-7+77。
成都博物馆相关科普介绍
撰文 | 大清神龙
微信编辑 | 赵之遇
来源: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