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香道研究会会长、闽南天然香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建兵: 不只传承技艺 更是传承匠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30 15:07 2

摘要:陈建兵是厦门市香道研究会会长、闽南天然香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厦门老字号“妙吉祥”掌门人,从事香道研究已有40年,曾编辑出版《香谜》《香道中国》《福建香事探源》等香学专著,多篇香学及文物博物类论文在《中国民族博览》《艺术科技》等多本国家A类专业学术性期刊发

厦门香道博物馆典藏

晨报记者 叶子申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陈心晖

陈建兵是厦门市香道研究会会长、闽南天然香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厦门老字号“妙吉祥”掌门人,从事香道研究已有40年,曾编辑出版《香谜》《香道中国》《福建香事探源》等香学专著,多篇香学及文物博物类论文在《中国民族博览》《艺术科技》等多本国家A类专业学术性期刊发表。对于闽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香文化,他都有较深入的研究。近日,晨报记者对话陈建兵,听他讲述香文化背后的故事。

陈建兵。记者 陈理杰 摄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厦门香文化、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历史。

陈建兵:自古以来,香药同源。香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早在6000年前,我国先民就已经开始用香“祭天告地”。香制品是当时人们驱疫、净化空气的日常所用之物。成书于3000多年前的儒家经典《尚书》所提的“明德惟馨”,即是“香道”内涵的重要体现。两汉时期,香道已经演化成一项具有广泛性、多元性的活动,并已成为传统中医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通典》明确记载: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闽南地区的漳浦郡(今漳州以及厦门海沧大部分区域)、潮阳郡(今潮州及周边部分区域,时辖属福建)应诏向朝廷进贡“当土所产”贡香。

宋代是我国香道发展的巅峰,那时候的文人雅士基于对诗意生活浪漫典雅、审美逸趣的追求,已经将调香、焚香诗意化、日常化,并融入日常生活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中;南宋理学大家朱熹首仕同安主簿时,将同安荒山改名为“香山”,并写有《香界》诗。

清道光十九年镌印的《厦门志》记载了厦门民众逢年过节用香的习俗和场景。比如,书中写到,元旦(清代称正月初一为“元旦”),焚香纸、放爆竹;初四日,接神焚香;初九日,设香案,祭天;上元日,到庙里烧大香等。书中还记录了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清代乾隆时期兴泉永道道尹俞成等官员,在厦门作的和香有关的诗。

记者:中国的香文化历史悠久,其不断丰富的过程也离不开“海上丝绸之路”的香料资源补给。

陈建兵:明代是继宋代之后我国又一个香料进口高峰期。早在15世纪初,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时,中国船队就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历史上,出自集贤里香寮(今福建省龙岩市漳平香寮村)的王景弘先后6次出使西洋,途经30余国、60多个地区。

古代天然香料资源有限,有些香料,如降真香非常名贵。郑和、王景弘出使西洋,不仅带回大量香料,还带回无数的奇珍异宝与各地特产,成就了繁荣的朝贡贸易。据记载,仅太岳、太和山宫观所用的降真香,每三年就需7000斤,甚至更多。景泰六年(1455年),太医院需要降真香等香料5170斤。到世宗初,宫廷买了降真香、沉香等诸香料十多万斤;嘉靖二十九年六月辛酉,购买降真香6万斤。

如今,随着中国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香文化在全球各地更加兴盛。近年来,越来越多台胞、侨胞前来参观厦门香道博物馆,两岸香文化交流活动时常在这里举行。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展演、研学等方式,将闽南制香技艺和香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传统香品的制作技艺特点。

陈建兵:香料不同、气味不同、药性不同、用法不同,带给人的精神体验也不同。我传承的传统香品制作技艺融合宗教哲学、民俗生活、艺术审美和中医药养生,选材天然道地、调配严谨有序、制作精细复杂,不仅契合自然环保理念,更符合大健康产业发展方向。这项技艺核心内容在于遵循传统医理、药理,应时采收自然界各种纯天然本草香材,因人因事而异设计香方,以“君、臣、佐、使”原则对香材进行甄选调配;对调配好的各种香料有序地炮制、捣碎、研磨,用煅破坚、用煨去燥、用炒提香、用泡除辛、用蒸取味;以净水调和植物黏粉或文火炼蜜和合、挤压制成各式香品;香品经阴干或烘干处理后再闭光窨藏一定的时间。

经过这一系列完整工序、独到技艺制成的香品,香气醇厚、持久耐闻,可以驱疫避秽、安神助眠、净化空气、静心养生。

记者:随着香文化复兴,市面上各类香品良莠不齐,差别在哪儿?

陈建兵:何为天然香?《说文解字》中有关“香”的解释很直白明了:“芳也,从黍从甘”。芳,用闽南话说基本等同“香”字,意思是清新、怡人、美好的香草气息;黍,窄义上指五谷,广义上泛指本草植物;甘,是心甘情愿的甘,指乐意、喜欢。

从汉字的结构方式来看,香是指天然芳香性植物散发的可以让人感觉欢喜、美好的气味。可见,选材非常关键,是好香的基本要素。香料、香品的选择和运用是传统中医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从香料到香品的演化过程,其中的调配以及常用香料的各种炮制手法是这项传统技艺最重要的技术环节。只有用良材匠心做出的好香,才能真正起到以气味养生和养心的作用,这也是我从事天然香事业的初衷和根本原则。天然香的香味清淡,若有若无,在干燥的情况下,保存越久香味越醇正。而化学香气味通常浓烈、刺鼻,久闻烦腻,颜色特别鲜艳。长久嗅闻或燃用化学香品,无异于吸“毒”。

记者:您不遗余力推广天然香品这么多年,取得了哪些成果?在传承的过程中有什么寄望?

陈建兵:我从事香文化研究数十年,在传承闽南天然香制作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制多个系列的具有本土特色、集防病养生于一体的产品;在注重品质与品牌的同时,我关注行业发展趋势,致力于香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举办健康用香公益讲座,还举办了多个全国性的以“香”为主题的专业艺术展览、文化论坛、行业共建等活动。2018年,我积极响应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号召,主动融入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大格局,常态化接待各地乡村振兴考察团、院校学生、市民群众等前来参观体验,了解制香技艺;开展本草香药科普,广泛培养专业的香道师资人才,传播香文化。

传统制香技艺讲究原材料的选择与调配,工序复杂、工艺细腻、劳动强度大、生产周期长、产量低、经济效益低,现在愿意沉下心来长时间学习这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如何在年轻群体中弘扬闽南天然香制作技艺,推动这项技艺不断发展,成为摆在传承人面前的课题。

我深深感到,自己应该传承的不只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片匠心。希望跟随我学香、做香的伙伴们都能守住一份“匠心”。这份“匠心”是专业与专注、事业心与责任感的重要表现,是在当前社会里值得倡导的。我更加希望把自己多年来制香的经历和经验广泛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香、爱香。

来源:海西晨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