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贵州省岑巩县思旸镇板桥村屯山坡组,47岁的返乡创业人杨思祥用农村人最朴实坚忍的精神克服创业道路上的困难,以一往无前的拼劲,一颗回报桑梓的初心,带领乡亲们书写着“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生动故事。
在贵州省岑巩县思旸镇板桥村屯山坡组,47岁的返乡创业人杨思祥用农村人最朴实坚忍的精神克服创业道路上的困难,以一往无前的拼劲,一颗回报桑梓的初心,带领乡亲们书写着“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生动故事。
他从一名月入过万的高速路工程机械手,到年存栏800余只生态羊的养殖大户,再到县城羊肉馆的老板,杨思祥用两年时间实现了从“打工者”到“产业链主”的华丽转身,基地员工也从打零工变为“上班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上午9点,在岑巩县思旸镇板桥村屯山坡组的青山绿水间,记者走进富祥原生态养殖场,一排排干净整洁的羊舍,一只只丰健肥硕的山羊,时不时传来“咩咩咩”的羊叫声。在羊舍内,杨思祥已和管理员们忙碌起来,他们有的清扫羊圈、有的检查羊群健康状况,随后将800多只山羊赶入生态山林。
“山羊不能吃含有露水的草,容易生病,我们每天10点左右放羊,羊群每天要放养五到六个小时,吃的是山间百草,肉质才鲜嫩。”杨思祥擦拭着额头的汗水,看着这生机勃勃的场景,满眼的自豪,这正是他返乡创业交出的一份“生态答卷”。
2023年,在外从事高速公路施工的杨思祥接到村党支部书记的电话:“现在政策好,回家创业有支持!”这句话点燃了杨思祥深藏心底的乡愁,他毅然放弃月薪1.2万元的工作,当即决定返乡。
谈起创业初衷,正在喂羊的杨思祥笑着说,“现在政策好,回乡创业既能照顾年迈父母和年幼孩子,又能建设家乡,这样的机遇不能错过。”经过一番考察,他看中当地海拔400米、交通便利的天然林地和160亩油茶林,投资建设生态羊养殖基地,一次性购入300只母羊、10头种公羊发展生态羊产业。然而创业之路并非坦途,从未接触过养殖的他很快遭遇“当头棒喝”——母羊弃羔、羔羊存活率低、病害认不全,首批羊群损失了30多只。回忆创业初期,他坦言“当时急得整宿睡不着”。
正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转机来自当地政府的“雪中送炭”。思旸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员杨胜勇带着资料上门,手把手传授接生、保暖、防疫技术,组织参加养殖培训。“现在羊羔成活率超95%,规模从300只发展到800只,杨技术员功不可没!”杨思祥感激地说。
规模扩大后,销售却成新挑战。当首批成羊上市时,商贩以“不知生态羊价值”为由压价,每斤价格比预期低5元。
“好产品不能贱卖!”2024年底,杨思祥大胆转型,在岑巩县城开设香十里柴火羊肉馆,实现自产自销。“每天现杀两三只,羊肉汤锅、黄焖羊肉供不应求,月营业额12万元左右,除去成本利润有3万元左右。”杨思祥介绍。如今,“吃百草、喝山泉”的生态羊通过餐桌直达消费者,还带动4名群众就业,每月发放工资1.45万元。
走进160亩的种养结合基地,油茶林下羊群悠闲觅食,牧草种植区与养殖区科学分区。通过“养殖+种植+餐饮”三产融合,杨思祥构建起闭环产业链:羊粪经过发酵可以滋养油茶和牧草,牧草喂养生态羊,羊肉直供自家餐馆。这种模式不仅让基地成本降低,更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通过流转80亩土地种植牧草,村民每年可获得3万元固定收益;承包村集体羊圈和油茶林,年缴租金2.3万元;目前固定用工6人,季节性用工超300人次,年发放工资26万余元,2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杨思祥笑着介绍。
“平常就是放羊、喂养,搞管理,月工资3500元,包吃住,年收入4万多,比在外打零工稳定,我们干起来也很开心、很踏实!”59岁的基地管理员吴英贵算起“幸福账”。他是思旸镇盘街村村民,以前在外面打零工,有活就干,没活就闲在家里,很不稳定,现在来基地干活,也算是“上班族了”。
站在标准化羊舍前,杨思祥指着远处的油茶林充满憧憬:“明年要把存栏量扩大到1200只,再研发一些创新的羊肉菜品,让‘富祥生态羊’走出大山!”这位新时代“牧羊人”的奋斗故事,正是万千返乡创业者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在政策东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多的“杨思祥”正在岑山秀水间播撒共富的希望。思旸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重点扶持这类联农带农强的产业,今年已规划新建1个养殖示范基地,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
(朱胜攀 吴国明 向美玲 杨瀚东)
来源:贵州杨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