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9月3日大阅兵现场,这位叫方浩明的伊拉克籍记者,面对镜头忍不住流下泪水。他说:“我出生后遇到过两次战争,多希望中东人过上和中国人一样的生活。”他的泪水,是为故土和平的期盼,也是对中国展现的国家力量与和平信念的触动。
中国大阅兵,外国人怎么看?
让很多中国网友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外国记者泪流满面。
在9月3日大阅兵现场,这位叫方浩明的伊拉克籍记者,面对镜头忍不住流下泪水。他说:“我出生后遇到过两次战争,多希望中东人过上和中国人一样的生活。”他的泪水,是为故土和平的期盼,也是对中国展现的国家力量与和平信念的触动。
这两天,中国大阅兵带来的全球回响仍在持续,世界各国有什么看法?《夜观天下》发现,敬佩、认可、酸楚、冷静这4种情绪比较有代表性。
点赞致敬
此次受邀参加阅兵的26国领导人,来自五大洲,这本身就是对中国的认可。印尼总统普拉博沃的赞叹是:“中国展现出力量和勇气,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不少人通过大阅兵,深刻认识到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受邀观看阅兵的瑞士前联邦主席于利·毛雷尔向中国致敬。他说,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承受了深重苦难,“我们在欧洲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点”。
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美国CNN的评论是: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盟军的重要伙伴,但却常常被忽视。
美联社认为,中国既缅怀历史、告慰英烈,又展望未来、宣示和平,有效凝聚了国内外共识。
受阅部队精确的步伐、昂扬的精气神也感染了很多人。海外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充满了惊叹号:“中国的阅兵式!哇!这才是真正的力量与自信!”
认可实力
西方媒体、政客对于中国阅兵的评价不一,但对于阅兵活动上的集中展示,却一致给予认可,认为这是中国国防实力飞速发展的有力佐证。
美国有网站关注被称为“未来作战装备”的多款无人机,感叹中国在这一领域明显超过美国,且差距正迅速拉大。
核导弹第二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美国《华盛顿邮报》强调了阅兵的战略信号,该报援引专家的观点,认为阅兵明确传递出“军事胁迫中国绝无可能”的信息,以及中国捍卫自身利益的坚定决心。
这次阅兵,最受美军关注的是东风-5C洲际战略核导弹、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以及高超音速导弹等新型装备。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显得比较“冷静”,说美国不寻求和中国发生冲突,美国的任务是保障自己的战略计划,继续保持在太空、天空等领域的战略优势。
心情复杂
在一片赞叹声中,一些反应显得复杂微妙。
不少美国网友拿今年中国阅兵和美国阅兵对比,讽刺美国士兵松驰得像逛菜市场。特朗普则放话,要重振美国军队,先把国防部的名字改了,改成“战争部”,表示不仅要防御,还要进攻。
不仅美国民众关注,特朗普大晚上也看阅兵,还表示印象深刻。有媒体问他,中国阅兵是否是对美国的挑战,他连说了三个“不”。但特朗普转头就指责“中国、俄罗斯、朝鲜领导人密谋对抗美国”。
欧洲也有点“酸”。有欧盟官员说,中国同俄罗斯、伊朗、朝鲜站在一起,是在反西方,挑战国际秩序。中国外交部则回应,中国发展同任何国家的外交关系,从来不针对第三方,对方应当树立正确二战史观和理性对华认知。
民兵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除了美国和欧洲,日本也有点一言难尽。有媒体透露,自2015年中国首次举办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以来,日本拿出了560亿日元搞公关,给自己塑造正面形象。今年阅兵前,日本政客可谓上蹿下跳,抹黑中国阅兵是“反日”,劝他国领导人不要来。阅兵当天,日本却异常低调。
呼吁全球合作
中国展示力量不是为了威胁他国,而是凝聚和平共识,传递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
英国路透社聚焦中国领导人的阅兵讲话,称“警示世界面临和平与战争的抉择”,呼吁全球合作,认为中国致力于构建公平正义的多极世界秩序。
加受油机梯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印度的《印度教徒报》认为,众多外国领导人的出席彰显了中国的外交实力,这次活动成为促进国际伙伴关系而非对抗的平台。
可以看出,国际舆论理性的声音居多,和平的呼声更强,这也正是这场阅兵的意义。
川观新闻记者 王诗侠 综合 中国青年报 环球网 玉渊谭天 观察者网等
主播:廖文卓
文案:王诗侠
编辑:曾东平 孙琪
摄像/制作:李海宁
美术:沈晓颖
校对:李祺
审核:钟莉 刘若辰
川观新闻出品
来源:川观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