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张女士的孩子在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平安降生,体重2700克。从出生到18月龄的多次HI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目前孩子正在健康成长。
妈妈感染了HIV(艾滋病病毒),
是否就与健康的宝宝无缘了?
泉州的张女士(化名)用自己的故事,
给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答案。
近日,张女士的孩子在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平安降生,体重2700克。从出生到18月龄的多次HI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目前孩子正在健康成长。
这一案例的背后,是医疗团队与生命的接力赛跑,也折射出我国艾滋病防治体系的进步。
PART.01及时转诊张女士的阻断之路,始于一场“及时转诊”。她居住在泉州丰泽区,孕11周产检时初筛HIV阳性,之后确诊。因就诊医院是无产科资质的民营医院,依据当地政策,3天内便被转至泉州市妇幼保健院。
(图片由豆包AI生成)
PART.02精准用药转入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后,张女士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方案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齐多夫定+拉米夫定”。这一组合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将母婴传播风险从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时的34.8%降至2%以下。
但孕28周时,她因头痛、呕吐住院,被查出重度贫血。医疗团队迅速调整方案,改用新药组合,同时输血纠正贫血,最终使症状缓解。
PART.03多学科协作孕期波折远不止于此。孕30周,张女士因先兆早产住院,医生进行促胎肺成熟,抑制宫缩保胎处理;孕36周,她胎膜早破紧急入院,最终自然分娩生下宝宝。值得一提的是,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接受人工喂养——这是阻断母乳传播的关键一步。
(图片由豆包AI生成)
PART.04科学随访为确保万无一失,从孩子出生48小时内的首次核酸检测,到6周、3月龄的早期诊断,再到18月龄的抗体检测,每一步都严格遵循《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方案》。当最终结果全部呈阴性时,这个家庭终于迎来了迟到的安心。
PART.05政策与技术的双重保障张女士的故事并非个例。我国每年有数千名HIV感染孕产妇通过规范治疗,迎来健康宝宝。
这背后,是国家防治体系的强力支撑:2022年起实施的《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提出“早检测、早治疗、早干预”策略,目标将艾滋病母婴传播率控制在2%以下;抗病毒药物可及性提升、多学科诊疗模式推广、感染者隐私受法律保护(《艾滋病防治条例》明确),共同织密了母婴健康“安全网”。
专家提醒,HIV感染女性备孕前应咨询感染科医生,确保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不到的水平。孕期规范抗病毒治疗是阻断母婴传播的核心,切勿自行停药。
为贯彻落实《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2022-2025年)》和《福建省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内容及要求,福建省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办联合福建卫生报,开设“消除母婴传播”科普专栏。本专栏将通过图文、漫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普及相关科普知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的良好氛围,推动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消除母婴传播目标。
来源:福建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