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到开学季,食堂用餐、课间补充能量、校外购买小吃……师生的饮食选择愈发多元。然而,湖南地区夏末持续高温、初秋依旧潮湿的气候,也为食源性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潜伏温床”。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顺 通讯员 张亚娜 张恒娇
又到开学季,食堂用餐、课间补充能量、校外购买小吃……师生的饮食选择愈发多元。然而,湖南地区夏末持续高温、初秋依旧潮湿的气候,也为食源性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潜伏温床”。
9月5日,湖南省疾控中心食品儿少所所长、主任医师陈艳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开学后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及学生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稍有疏忽就可能引发群体性健康事件。
“之前有学校发生过因食堂刀具砧板生熟混用,导致多名学生感染沙门氏菌的案例,孩子们上吐下泻,让人非常心痛。”陈艳华指出,食源性疾病轻则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脱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把好“五关”,阻隔微生物“病从口入”
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校园最常见的一类,常见病原包括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这类疾病的发生往往与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密切相关。陈艳华强调:“预防这类疾病,关键是把好‘清洁、分开、煮熟、温度、原料’这五关。”
他进一步解释,食堂从业人员应特别注重手部清洁,尤其在处理生肉、海鲜后或如厕后必须彻底洗手。同时,加工生食和熟食的刀具、砧板、容器必须严格分开,冰箱内储存也应做到生熟分层、分隔存放,这是杜绝交叉污染的核心环节。
“很多家长可能不了解,食物不仅要煮熟,更要煮透,尤其是肉、禽、蛋类,必须确保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并维持一段时间,才能有效杀灭致病微生物。”陈艳华说。
此外,熟食和易腐败食品若在室温下存放超过2小时,细菌便会大量繁殖,因此必须及时冷藏或热存。学校食堂务必从正规渠道采购符合卫生标准的原料和水,杜绝使用过期变质食材。
警惕“两毒”:诺如病毒与有毒植物
除了细菌性食物中毒,诺如病毒也是开学后校园食品安全的一大威胁。
陈艳华表示:“诺如病毒传染性极强,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物品甚至气溶胶传播,极易在集体场所引起暴发。”预防诺如病毒,除了做好食品和水源管理,还必须加强环境消毒和个人防护。
学校应定期对食堂、教室、卫生间等公共区域进行清洁消毒,特别是门把手、水龙头、楼梯扶手、电梯按钮这些高频接触部位。同时应配备充足的洗手液、消毒剂和个人防护用品。
此外,学生因好奇心强、辨别能力弱,误食有毒植物导致中毒的事件也时有发生。陈艳华特别提醒,“校园及周边常见的蓖麻子、白果、马桑果等植物可能具有较强的毒性,误食后果严重。”建议学校将食品安全与有毒植物识别纳入教学课程,持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其实很多食源性疾病完全可以通过规范日常操作中的‘小细节’来避免,”陈艳华在采访最后强调,“无论是学校食堂还是学生自身,真正把洗手、生熟分开、烧熟煮透这些措施落实到位,就能极大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守护孩子们的健康。”
来源:新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