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写歌,人人都可以成为周杰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21:11 1

摘要: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几年前还需要昂贵设备和多年乐理知识的歌曲创作,如今在几个指令下,AI就便能快速生成一段旋律、几句歌词,甚至完成整首编曲,让普通人的“音乐梦”照进现实。

“AI刚刚帮我写完一首R&B,副歌听着有点Jay内味。”

一位毫无乐理知识的普通人,输入几个关键词,即可在几分钟内生成一首旋律动听、编曲丰富的歌曲,并社交媒体上成为super star。

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几年前还需要昂贵设备和多年乐理知识的歌曲创作,如今在几个指令下,AI就便能快速生成一段旋律、几句歌词,甚至完成整首编曲,让普通人的“音乐梦”照进现实。

异军突起

AI音乐发展迅猛

AI音乐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报告,2024年全球音乐产业中生成式AI的市场价值已达4.1985亿美元,并以53.34%的年增长率迅猛发展。报告预测,全球音乐市场上的AI价值将会在2029年飙升至43亿美元,并在2034年达到225.7亿美元,市场前景一片蓝海。

在国外,AI音乐创作已进入高速发展期。早在2019年4月,美国虚拟说唱歌手FN Meka正式出道,如今在TikTok上已经坐拥 910 万粉丝,作品获得超过 10 亿次的播放量。

一支名为The Velvet Sundown的AI虚拟乐队在海外爆火,他们从音乐、宣传照到虚构的背景故事,全都出自人工智能之手。2025年6月,乐队推出了两张专辑《Floating On Echoes》和《Dust And Silence》,其中后者作为主打歌上线两周就冲上了英国、瑞典、挪威的Spotify Viral 50榜单。乐队在Spotify的月活听众达到130万,甚至超过了王菲的125万。

知名歌手也对AI音乐表现出了极大的认同和兴趣。加拿大歌手、马斯克前女友Grimes直接公开表示,已将自己的声音上传共享至一款名为 GrimesAI-1的工具上,并愿意与任何使用AI模仿她声音创作的音乐人分享一半的版税。不知是否有马斯克的影响,多年来,Grimes一直关注包括AI歌曲创作、AI聊天机器人以及科幻主题的视觉艺术。截至目前,GrimesAI-1已被使用超过15000次,并创作出超300首歌曲发布至主流媒体平台。

相比之下,国内市场虽然起步稍晚,但发展势头不容小觑。据东北证券的报告显示,2025年一季度独立发行新歌中,AI生成作品占比已达56.9%,显著提升了内容供给效率,拓宽了平台内容边界。

国内知名音乐平台及自研模型公司也都开始发力AI。网易云音乐的AI创作平台“天音”累计产出原创音乐超4万首,用户付费率与内容互动活跃度行业领先。百度的“阿波罗AI作曲”和阿里的“AI写歌”等功能,也已进入试商用阶段。

此外,上个月,自由量级0到1全自研的音乐大模型——“音潮音乐”已成功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该模型攻克了音乐生成中的“超长上下文”与“非线性结构”两大核心难题,其首创的AR+NAR混合架构,兼顾长期结构连贯性与局部细节生成能力。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陈世哲评价其作品“在编曲成熟度、人声自然度上超越多数职业音乐人制作水准”。

在知名歌手支持、AI创作者迅速走红的情况下,AI音乐创作成为音乐圈不可逃避的话题,音乐流媒体平台Deezer统计数据显示,该平台每日上传的音乐中,有18%完全由AI生成。AI Top 40等专门的音乐榜单迅速崛起,大爆单曲的到来指日可待。

赚钱与实用并存

AI音乐的商业应用

AI音乐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体现,其工具性和实用性更是为人乐道,成为一种新兴的赚钱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AI工具创作音乐。

首先AI音乐可以省去人工繁琐的步骤,帮助音乐人快速出demo。传统音乐制作需要大量时间和专业设备,AI工具则能在几小时内完成从创意到成品的全过程。对于需要快速验证市场反应的创作者,这大大提高了效率。

其次AI音乐轻松做到个性化定制,应用于动画配乐、教育内容多诸多领域。例如云极传媒打造的“音为AI”项目建立了儿童音乐数据库,通过AI技术为不同年龄段儿童生成适配其认知特点的音乐作品。这种个性化定制传统方式几乎难以实现。

第三降低创作门槛,AI工具使那些不懂乐理、不会乐器的人也能参与音乐创作,并收获客观收益。

今年年初,28岁的程序员杨平(ID:Yapie程序员)在成都天府三街的一间办公室里,仅仅使用AI工具就创作出了单曲《七天爱人》。这首歌火爆程度出乎意料——播放量破200万,评论数超4800条,登上了网易云音乐榜多榜单TOP1,甚至版权卖出了五位数,被网友戏称为“AI音乐教父”。创作过程异常简单和快速,杨平先把情感拆分为“暗恋的忐忑、相识的兴奋、相守的平淡、分手的痛苦”等部分,再让Deepseek模仿周杰伦的风格讲述爱情故事,几次调整关键词即可成稿,再结合MakeBestMusic的AI作曲工具,几个小时就完成了整首歌的创作。

在Yapie的启发下,多位网友开始了尝试,用AI创作出了《七天爱人-进阶版》《八天爱人》等颇具“Jay味”的作品。

无独有偶,近期国外也有创作者使用AI完成了到音乐人的转变。“我没有音乐天赋,不会唱歌,也不会演奏任何乐器。”英国AI音乐创作者Oliver McCann坦言,他本业是一名视觉设计师,可以说是毫无音乐方面的背景。就是这样一位“音乐小白”,2025年8月,因为使用Suno和Udio等ChatGPT式AI歌曲生成工具创作的歌曲《Stone》在流媒体上获得了超300万次的播放量,即与独立唱片公司Hallwood Media签下合约。这也是业内音乐厂牌首次与AI音乐创作者签订合约。

AI音乐的商业化也高歌猛进。2025年6月,汗青工作室旗下的AI.TALK节目打造的AI歌手Yuri(尤栗),发布了首款AI音乐MV《SURREAL》,上线不久便全网播放量突破700万次。7月,Yuri正式官宣成为高端户外品牌北面(The North Face)的“数字探索创意官”。

这不仅是简单的代言,更是一次深度内容绑定。Yuri以“虚拟探险家”的身份对话北面的品牌设计师,视频主要以户外探索为主题,实现 “内容即广告” 的软性植入。由此可见,北面更多是借Yuri的数字形象,AI音乐可以说只是附加值。尽管如此,此次合作依然清晰地表明AI音乐的商业化已有苗头,品牌看中的是其永不“人设崩塌”的安全性、极高的创作效率、浓烈的音乐气质及与“数字荒野”品牌理念的完美契合,标志着虚拟代言正从营销噱头升级为贯穿产品与用户体验的核心资产,为AI音乐领域的商业变现路径提供了参考和启发。但能否复制,仍是未知数。

AI音乐变现路径跑通

人人都是“周杰伦”,都能“玩票”音乐?

AI写歌的操作简单到令人惊讶。用户只需选择诸如“流行”、“国风”、“电子”等不同风格,再输入主题关键词,AI便能在几十秒内生成多个版本的旋律和歌词。有些人甚至会输入周杰伦的歌词样本,让AI学习并生成类似风格的新作品。

有了AI模型,有了自我创意,这是否意味着人人都能成为周杰伦?答案可能没那么简单。AI音乐存在多种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人性化表达缺失。AI确实能够快速产出及格线以上的旋律片段,极大降低了创作门槛,让更多有创意但缺乏乐理知识的人能够表达自己。然而,真正打动人心的音乐往往来自于真实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这些是算法难以完全模拟的。AI可以模仿周杰伦的曲风,但难以复制他早期作品中的青涩与叛逆,或是后来的父爱温情。

第二,内容同质化风险。虽然AI能够快速生成音乐,但因为AI的本质是取材自不同的歌曲片段进行排列组合,不具备创新创意的能力,因此,目前的AI作品持续更新就一定会存在同质化问题。例如前文中提到的Deezer平台数据显示,虽然近18%的上传歌曲是AI生成的,但它们的实际收听量很低。

第三,目前AI音乐创作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版权归属,这也为变现埋下“隐形炸弹”。如果AI学习了大量周杰伦的作品后生成类似风格的歌曲,这算侵权还是创新?法律界和音乐产业仍在争论这些问题。例如,美国版权局明确表示人工智能生成的艺术品不享有版权,只有在最终产品中有“足够”人为输入的情况下,借助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才能获得版权。但这个“足够”的界定,却模糊不清。在版权尚不明晰的情况下,进行商业行为,显然也是不稳妥的。

结语:

无论如何,AI写歌技术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可能不会让每个人成为周杰伦,但确实让更多人拥有了表达音乐创意的机会。未来或许会出现人机协作的新模式:人类提供创意与情感方向,AI负责技术实现,共同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

下一次当你脑海中闪现一段旋律却不知如何继续时,也许AI会成为你的创作伙伴。毕竟,技术的进步不是为了取代人类,而是为了扩展我们的可能性。在这个人人可创作的时代,每个人的音乐梦想都值得被听见——即使最后成不了周杰伦,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来源:TopMarketin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