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夏季传染病的整体流行形势如何?如何预防传染病?权威解答来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0 13:50 2

摘要:一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将处于较低流行水平。全国流感的流行强度持续下降,4月份将回落至非流行季水平;但根据既往的监测结果,南方部分省份可能还会出现夏季流感流行季,流行峰值强度一般低于冬春季流行季,新冠将继续呈平缓波动态势,需高度关注国际和本土新冠病毒变异动态;其他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于3月27日15时,围绕“春夏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和健康提示”举行新闻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今年春夏季传染病的整体流行形势如何?

随着季节更替,传染病的流行态势也会发生变化,今年春夏季传染病的流行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将处于较低流行水平。全国流感的流行强度持续下降,4月份将回落至非流行季水平;但根据既往的监测结果,南方部分省份可能还会出现夏季流感流行季,流行峰值强度一般低于冬春季流行季,新冠将继续呈平缓波动态势,需高度关注国际和本土新冠病毒变异动态;其他监测的呼吸道病原体已经或将陆续进入非流行季节。今年以来,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麻疹疫情反弹,我国麻疹报告病例数也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3~5月是麻疹发病的高峰期,预计部分地区报告病例数将进一步增多,但整体仍将处于较低流行水平。

二是蚊媒传染病将进入流行季。综合考虑全球和周边国家疫情形势、气候变化等因素,疟疾、登革热等疫情的境外输入风险增加,但引发疟疾本土传播的风险较低。4~5月出现登革热本土病例的风险将上升,流行期登革热疫情波及的区域及报告病例数量可能有所增加,部分省份存在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风险。

三是肠道传染病发生风险和流行趋势与往年同期相近。目前诺如病毒感染仍处于高发期,根据往年的监测数据,一般进入4月份后疫情将逐渐下降,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将呈上升趋势。

此外,猴痘、人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仍将处于散发、低发态势,但需高度防范猴痘Ⅰb亚分支疫情境外输入及引发本土传播的风险。

整体来看,春夏季仍将呈现多种传染病共同流行的态势。在继续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全国传染病疫情总体平稳可控。

最近天气转暖,大家出门踏青、聚餐旅行较多,请问在预防传染病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研究员 常昭瑞

进入春夏季,特别是最近将陆续迎来清明、五一以及端午等小长假,公众户外活动、外出旅游以及亲友团聚增多,在亲近大自然、交往团聚的同时,我们要做好预防传染病的相关准备。

户外活动时,一是要避免直接接触动物,与动物保持一定安全距离,避免直接接触,不触摸,不投喂,防止病原体传播以及意外抓咬。如果不慎被抓咬,需立即用肥皂水持续冲洗伤口15分钟,并及时就医,根据情况采取接种狂犬病疫苗等必要措施。二是做好驱虫和防护“双屏障”,在蚊子、蜱虫等虫媒活跃的区域,可采取物理和化学双重防护。具体措施包括,穿着浅色长袖衣裤,每4小时补涂含避蚊胺成分的驱蚊剂;在露营时,可采用蚊帐与驱蚊灯组合进行防护。三是要带好必备用品。建议随身携带消毒湿巾、创可贴等日常用品;进行徒步、登山等活动时,可增配止血绷带等急救物品;慢性病人群还应携带好日常服用的药物,确保在户外活动期间的健康和安全。

在旅行团聚时,一是关注疫情动态。出行前密切关注目的地传染病疫情动态以及疾控等相关部门发布的防控信息提示,提前做好相应准备,合理安排出行。二是采取必要防护,落实好相关防护措施,比如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不生食海鲜、防蚊虫叮咬、不接触疫源动物和产品等,还要注意旅途中和聚餐时的饮食和饮水卫生,不要接触、烹食死禽和动物。三是做好健康监测。旅途中、返程后以及聚餐后,要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如果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和聚餐活动。

被蜱虫叮咬后有哪些症状?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正确处理?

蜱虫,又名壁虱、扁虱、草爬子,通常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方,或者寄生在鼠类、家畜等动物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者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不吸血时蜱的体积只有芝麻到米粒大小,吸饱血后的蜱像黄豆粒甚至更大。每到春季,蜱虫就进入活动高峰,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使人和动物患病,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的危害。

被蜱虫叮咬后的症状往往因人而异,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局部反应。叮咬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瘙痒或轻微疼痛,类似蚊虫叮咬,但持续时间会更长。二是过敏反应。部分人群对蜱虫唾液中的蛋白质过敏,可能出现皮疹、水疱甚至全身性的荨麻疹。三是感染症状。如果蜱虫携带病原体,可能会引发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被蜱虫叮咬后要妥善处理:一是尽快移除蜱虫,蜱虫在吸血时会将头部埋入皮肤,要用镊子或者专用蜱虫移除工具,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缓慢垂直向上拔除,蜱虫的头有倒钩,强行取出只会越来越紧,所以切勿旋转或者猛拉,以免蜱虫口器断裂留在皮肤内。情况允许时,最好还是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二是消毒处理,用酒精或碘伏清洁叮咬部位,避免感染。三是健康观察。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发热、皮疹或其他异常症状。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并一定要告知医生曾经被蜱虫叮咬过,便于医生诊断。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