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征:气温回升,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农谚“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一、春季节气(立春至谷雨)
1. 立春(2月3-5日)
字义:“立”即开始,春季开端。
特征:气温回升,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农谚“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2. 雨水(2月18-20日)
字义:降水形态由雪转雨,降水量增多。
特征:南方开始春耕,北方备耕,如“雨水有雨庄稼好”。
3. 惊蛰(3月5-7日)
字义:春雷惊醒冬眠动物(“蛰”指藏伏土中的虫类)。
特征:长江流域早稻播种,华北小麦返青,虫害防治开始。
4. 春分(3月20-22日)
字义:昼夜等长,春季过半。
特征:北方春麦播种,江南早稻育秧,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5. 清明(4月4-6日)
字义:“气清景明”,万物洁净明朗。
特征:气温升高,华北“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南方采茶;后演变为扫墓祭祖节日。
6. 谷雨(4月19-21日)
字义:“雨生百谷”,降水滋养谷物生长。
特征:北方春播收尾,江南水稻插秧,如“谷雨栽早秧,节气正相当”。
二、夏季节气(立夏至大暑)
1. 立夏(5月5-7日)
字义: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旺季。
特征:江南早稻分蘖,华北棉花出苗,农事进入繁忙期。
2.小满(5月20-22日)
字义:麦类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小满”即“小盈”)。
特征:北方麦田灌浆,南方抢晴收油菜,如“小满三日望麦黄”。
3. 芒种(6月5-7日)
- 字义:“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芒”指麦穗/稻壳尖刺)。
特征:华北收麦、南方插秧的“双抢”高峰,谚语“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4. 夏至(6月21-22日)
字义:北半球白昼最长,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特征:江淮“梅雨”开始,北方防旱,农谚“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
5. 小暑(7月6-8日)
字义:“暑”为炎热,此时炎热初起。
特征:南方早稻收割,北方玉米追肥,雷暴增多。
6. 大暑(7月22-24日)
字义: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特征:长江流域抗旱保稻,华北防涝,如“大暑不浇苗,到老无好稻”。
三、秋季节气(立秋至霜降
1. 立秋(8月7-9日)
字义:秋季开始,但余热未消(“秋老虎”)。
特征:华北收玉米、南方收中稻,农谚“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
2. 处暑(8月22-24日)
字义:“处”即终止,暑热消退。
特征:北方秋收开始,江南晚稻施肥,如“处暑雨如金,家家收粮勤”。
3. 白露(9月7-9日)
字义:昼夜温差大,水汽凝结为白色露珠。
特征:华北收棉花,南方防寒露风,谚语“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
4. 秋分(9月22-24日)
字义:昼夜等长,秋季过半。
特征:北方种冬麦,南方收晚稻,农事“秋分收稻,寒露收豆”。
5. 寒露(10月8-9日)
字义:露水变凉,寒意渐显。
特征:北方收红薯,南方种油菜,农谚“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
6. 霜降(10月23-24日)
字义:初霜出现,气温骤降。
特征:北方收萝卜,南方收晚稻,如“霜降见霜,米谷满仓”。
四、冬季节气(立冬至大寒)
1. 立冬(11月7-8日)
字义:冬季开始,万物收藏。
特征:北方窖藏蔬菜,南方修水利,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
2. 小雪(11月22-23日)
字义:黄河流域开始降雪,但雪量小。
特征:北方积肥保墒,南方冬耕,如“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3. 大雪(12月6-8日)
字义: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特征:北方冬灌防冻,江南修塘蓄水,农谚“大雪冬至雪花飞,搞好副业多积肥”。
4. 冬至(12月21-23日)
字义:北半球白昼最短,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特征:北方数九寒天开始,南方田间管理,传统习俗如吃饺子、祭祖。
5. 小寒(1月5-7日)
字义:寒冷加剧但未达极致。
特征:北方防冻害,南方防霜冻,农谚“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6. 大寒(1月20-21日)
字义: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特征:北方积肥备耕,南方清沟防渍,临近春节筹备年货。
命名逻辑总结
直接描述气候:如小暑、大寒、白露。
反映物候变化:如惊蛰(动物苏醒)、芒种(作物特性)。
指导农事活动:如谷雨(播种)、霜降(防冻)。
标志季节转换:四“立”(立春、立夏等)、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夏至、冬至)。
这些名称既是自然规律的凝练总结,也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至今仍在民俗文化与农业生产中延续生命力。
来源:刚哥聊文化